清明節寒食注意什麼?“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寫下的這首七言絕句《清明》千古傳唱,似乎奠定了清明節“清冷傷情”的情緒基調,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清明節寒食注意什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詩人杜牧寫下的這首七言絕句《清明》千古傳唱,似乎奠定了清明節“清冷傷情”的情緒基調。
不過,縱觀中國文學史上,與清明節有關的古代詩詞豐富多彩,中國曆代著名詩人也幾乎都有“清明詩詞”留世,其中大多數描述了古人歡歡喜喜度清明節的景象。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裡。少年分日作遨遊,不用清明兼上巳”。唐代詩人王維的這首《寒食城東即事》,描繪了人們在清明節紛紛走出戶外,踢球、蕩秋千,十分熱鬧。宋代詞人柳永筆下的《木蘭花慢》顯示出清明節更加熱鬧,既有音樂助興,又有踏青出遊:“乍疏雨,洗清明。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盈盈,鬥草踏青。”
可以看出,古代的清明節,除了有祭奠逝者的悲傷,更有萬衆踏青、郊遊等種種歡樂。
清明節與寒食節的關系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介子推。傳說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後,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願誇功争寵,攜老母隐居于綿山。後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為官,躲藏山裡。晉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着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要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由于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後世随着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後,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遊、蕩秋千等習俗也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幹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中。
清明節與原本意義的寒食節在習俗内容上共同之處并不顯著,二者主要的聯系有兩點:一是時間相連,二是都有懷念、祭祀前人的情感訴求。這兩點聯系最終使清明節置代或兼并了寒食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