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

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10:14:07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張燕

2017年7月,《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式啟動。5年來,從中央到各地,一系列支持大灣區建設的政策舉措相繼出台,粵港澳三地加速融合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與世界其他三個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是融合發展難度最大的灣區,因為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三種貨币”,其複雜程度在全球絕無僅有。

随着一系列制度安排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粵港澳三地全方位深化合作,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高效流動,“制度之異”正不斷轉化為“制度之利”。

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大灣區以不到全國1%的國土面積創造出全國12%的經濟總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一個發展潛力無限的世界級活力灣區,正從美好願景變為生動現實。

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1

粵港澳大灣區目前已建成4條公路跨江通道,從北往南分别是黃埔大橋、南沙大橋、虎門大橋、港珠澳大橋。

重大平台建設加速推進,橫琴、前海、南沙各展所長

2021年9月,《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相繼出台。今年6月,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

廣東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表示,橫琴、前海、南沙作為粵港澳合作的三個重大平台,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都肩負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合作的試驗示範作用,是拓展港澳發展空間、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載體。南沙地理位置優越,産業基礎良好,港口航運發達,擁有803平方公裡的廣闊空間,可以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與港澳實現全面合作。

一年來,橫琴合作區緊緊圍繞促進澳門經濟适度多元發展,牢牢把握服務澳門、推動琴澳一體化的發展要求,加快布局促進澳門經濟适度多元發展産業體系,進一步深化粵澳民生領域合作,不斷完善粵澳共商共建共管的體制機制,推動合作區建設實現良好開局、穩健起步。一年來,橫琴新增澳資企業700多家,總數現已超過5000家。在橫琴就業的澳門居民數量同比增長54.4%。得益于個人所得稅、企業所得稅“雙15%”及澳門居民個稅優惠政策落地實施,橫琴澳門居民整體稅負下降達七成。

前海合作區則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先行先試,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豐富協同協調發展模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穩步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推動合作區開發開放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今年上半年,前海實際使用港資33.22億美元,占實際使用外資的94%,同比增長23.6%;對外開放方面,“一帶一路”貿易組合港加快打造,跨境貿易大數據服務平台獲批建設,面向港澳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抓緊制定,金融、建築等領域進一步對港澳擴大開放。

“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南沙,也在加速深化粵港澳全面合作,緻力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更好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2

7月28日,全球首個江海鐵多式聯運全自動化碼頭——廣州港南沙港區四期全自動化碼頭正式投入運行,這也是粵港澳大灣區首個全新建造的自動化碼頭。

今年6月,廣州南沙發布“強芯九條”,從重大項目落戶、企業融資、完善集成電路産業鍊等9個方面對芯片産業進行扶持。7月,“元宇宙九條”發布,最高獎補2億元扶持,首設産業集聚區,加速元宇宙行業向南沙集聚。8月,《南沙區氫能産業扶持辦法》(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征求意見,見證南沙搶抓“氫”機遇。同月,南沙在廣州國際投資年會上重磅首發“探天九條”,最高補貼1億元助力南沙探索蒼穹。9月,南沙“科創十條”發布,最高獎勵達1億元,進一步提升南沙區科創政策對高端科創資源和人才的吸引力。

随着橫琴、前海、南沙三個合作區建設一體推進落實,各展所長、相輔相成,必将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再次插上騰飛的雙翼。

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3

繁忙的廣州港南沙港區

國際科創中心建設穩步推進,推動灣區高質量發展

在香港新界大埔區白石角,毗鄰白石角海濱長廊,坐落着一座約有400萬平方公尺的園區。在園區内大大小小的樓宇裡,來自23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家企業正在這裡孵化成長。這就是被稱作香港走向創新科技中心裡程碑的香港科學園。

在距離這裡大約30公裡的深圳福田區市花路32号工地,香港科學園深圳分園正在抓緊施工,計劃在年内建成并投入運營。未來,這裡将設立“大灣區創科飛躍學院”“大灣區創科快線”“國際孵化器”等科研平台,更多來自香港的科研項目及創新企業将陸續入駐。

今年9月1日,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正式開學,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布實施以來獲批正式設立的第一所内地與香港合作大學。從6月底獲教育部正式批準設立到開學短短兩個多月間,港科大已相繼與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福田)、思謀科技、廣東聯通、佳都科技、方緯科技等簽訂合作協議。

近年來,随着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的推進,“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轉化”這一科技産業協同發展模式被廣泛複制。目前,以廣深港、廣珠澳科創走廊(兩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橫琴創新極點(兩點)為主體的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框架已經基本建立,香港、澳門在腦科學、智慧城市物聯網等領域的20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内地合作不斷深化。

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導引下,粵港澳大灣區内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加速流轉,一批重大科技創新項目不斷湧現,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能力正得到全新提升。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孵化器、衆創空間數量全國最多,發明專利的有效量、PCT國際專利有效申請量居全國首位;“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在全球創新集群百強排名中蟬聯第二名。2021年,大灣區内珠三角9個城市研發支出超3600億元人民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5.7萬家,專利授權量達78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近10萬件。

據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報告預計,到2030年,粵港澳大灣區走在世界前列的全球性科創巨頭将超過10家,“專精特新”企業将超過1000家,戰略性新興産業規模将達到萬億美元級。

“軟”“硬”雙聯通不斷突破,融合發展促灣區繁榮

大灣區建設啟動以來,粵港澳三地基礎設施“硬聯通”、體制機制“軟聯通”、加快融合、同向共進。

9月23日,在粵港澳大灣區核心交通樞紐深中通道建設現場,兩根長約3公裡的主纜,從伶仃洋大橋東、西兩座主塔上方一躍而過,跨越1666米的寬闊水面,兩端在百萬噸海中錨碇上牢牢錨定。

這标志着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橋主纜索股完成架設,這座世界級工程又實現一個重大建設節點突破。

按照計劃,這個全長24公裡的大灣區超級工程将在兩年後落成,建成後從廣東深圳到中山的車程将由原來的2小時縮減至20分鐘。

從廣深港高鐵、港珠澳大橋等大型跨境基礎設施相繼開通,到橫琴口岸、港珠澳大橋珠澳口岸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大灣區城市間聯系更加緊密,“1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

“硬聯通”持續推進的背後,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軟聯通”也在不斷深化,粵港澳三地合作更加深入,進入融合發展的新階段。

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4

大灣區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大膽闖、大膽試,努力變制度差異為改革紅利。廣東在《内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框架下對港澳實施更短的負面清單,基本實現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目前港澳企業在法律、會計、建築等領域投資營商享受國民待遇,港澳企業商事登記實現“一網通辦”,企業開辦時間壓縮到1個工作日内辦結。目前,已有1萬多家港澳企業通過便利途徑實現登記備案,31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内地注冊執業資格。銜接港澳、接軌國際的營商環境加快形成。

三地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升。粵港澳三地口岸創新實施“一站式通關”“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2/3出入境旅客通過自助方式通關,基本實現排隊不超過30分鐘。大灣區世界級的機場群和港口群正在加快形成,粵港澳三地機場旅客吞吐能力達2.2億人次、港口集裝箱年通過能力約8500萬标箱。

粵港澳金融和市場領域互聯互通不斷推進,人民币已成為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币。5年間,債券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量從約20億元增至300多億元,增長超過10倍。香港、澳門居民通過代理見證開立内地銀行個人賬戶超18萬戶。拓展銀聯港澳版“雲閃付”手機應用、微信等移動支付應用場景,讓大灣區居民享受跨境金融服務更加便利。

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5

截至2021年,大灣區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都在粵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淨增加2萬多家……伴随着粵港澳大灣區“軟”“硬”聯通的縱深推進,粵港澳三地合作更加深入,促進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關鍵要素流通,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呈現出勃勃生機。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22年第19期)

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二十大特刊成長中的粵港澳大灣區)6

2022年第19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