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一座擁有2200年悠久曆史的城市,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發展迅猛。一座座高樓大廈、大型商圈如雨後春筍般滋生...
然而時過境遷,随着時代更叠,信息科技的不斷發展。許許多多廣州的老物,也悄然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甚至消失了...
那些已經消失了或者正在消失的東西印象中,你還依稀記得多少呢?或許以後有錢也再也看不到它們了...
1997年8月建成的中信廣場曾是亞洲第一高樓,足足霸占了廣州第一10多年
90年代環市中路,廣州第一家麥當勞就是在這裡!
1994年10月,白天鵝賓館
90年代的海珠橋,當時還挂着4個現代化橫幅
當年的天河立交
很久很久以前,看身份證是440102,便心照不宣的認的這就是東山區人
自從2005年9月28号中午12點東山區正式摘牌後,老東山便成為了廣州人曆史記憶中難以忘卻的回憶。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着清晰的記憶,随着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那些年,街上面沒有美容院,女生總會找挽臉師,靠一條細棉線同白粉,幾下就将臉上的汗毛拔幹淨,讓皮膚變得光滑細緻。現在美容院到處都是,街邊巷口已經很難再見到挽臉師的蹤影。
那時候的西湖路燈光夜市還真是一個夢幻世界,在大多數體制内的官員和大學教授還隻拿百元月薪的時代,在這裡揾食的“廣州仔”一個月已能收入上千元了。
在香港流行的服飾,沒兩天就能在這裡出現,從全國各地前來淘金的北客出手豪闊,将這裡的蛤蟆鏡、喇叭褲、牛仔褲帶回家鄉的同時,也帶回了多元和自由的氣息。
市橋西街燈光夜市90年代初開辦 ,消失于2012年。生活在番禺的老街坊幾乎沒人不認識這個燈光夜市。
"最後一晚,不要錯過,埋來睇下啦!"是它留給我們最後的"聲音",也象征着廣州最後一個燈光夜市的結束。
廣州天光墟,那裡有吃剩下的冷飯殘羹,也有數千上萬元的古董寶貝;那裡有為生計而設攤的賣主,也有為淘到好東西而摸黑前來的“行家”。花幾百萬可能隻換來一屋子假古董,花10年時間也可以淘出一家古舊書店,行家說,這就是天光墟特有的“公平”。
市區擴建這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無可阻擋以前的廣州老路名,逐步消失,隻存在于老一輩廣州人、老華僑、老香港、澳門市民的記憶中了。
永漢路變成了北京路
德宣路變成了東風路
維新路變成了起義路
太平路、豐甯路、長庚路、虎長路,一條龍改成了“人民路”
帶河路變成了康王路
四牌樓變成了解放中路
新填地、石崗街、移民市、歸德門則永遠消失不見了!
消失的叫賣聲
“收雞毛鴨毛,爛銅爛鐵”,記得很小的時候,每天下午都會有人一邊走街串巷一邊在吆喝,小朋友聽到就會特别興奮,開始在家裡翻找可以拿去賣的廢品,然後用換來的幾毛錢買糖吃!
以前的補鍋匠走街串戶吆喝“補——镬——嘞——”,師傅可以補鐵鍋、補搪瓷器皿、補鋁鍋水壺……反正樣樣都精通。每次有人質疑問“你行不行啊?!”他就會說修不好我就不收你錢
磨刀、磨剪子
鐘表維修
消失的天橋
八爪魚天橋
新大新門前天橋
消失的地标
大笪地:廣州有句俗語:“大笪地,食自己”,用來比喻那些自食其力的擺攤攤主。說起大笪地,許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平、靓、正”,也正因此,這裡成了師奶們淘貨勝地。
“乜都有、益街坊”,終究還是随着城市的發展而湮沒,2014年4月21日,關張撤場,留下無限唏噓。
狀元坊 :從前的狀元坊,260米的巷道人頭攢動,穿着時髦的靓仔靓妹在各種服裝、飾品店中把玩着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兒,吃着香糯可口的缽仔糕、雙皮奶,人潮從天亮摩肩接踵地擠到天黑,從街頭走到街尾要花掉半個小時。
現如今街道變得無比順暢,從巷頭走到巷尾隻需要五分鐘了……“撞人坊”已然成了“無人坊”,讓人不由得感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何其唏噓。
将軍東:“西有大笪地,東有将軍東”,在老廣眼裡,和師奶聖地大笪地一樣,将軍東電器城深受熟男大叔們的青睐,作為龍頭大哥也一直帶動着中山六路、解放中路、陶街一帶的電器市場商圈。
不過,随着廣州地鐵收回地塊,這個廣州首屈一指的電器商場,在2015年11月30日,終究難逃休業清場的命運。
二沙島體育用品一條街
東川名店運動城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