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劉禹錫曾作一首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詩裡将柳樹稱為“楊柳”,我們生活中常常也會有這樣的叫法。柳與楊原本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樹木,為什麼人們常将柳稱為楊柳?
甲骨文中柳是形聲字,上面是形符木,下面是聲符卯。金文中構字部件沒有變化,而字的形體變成了左右結構。字形發展到小篆,把右邊的聲符寫成了“丣”。《說文解字》中說:“柳,小楊也”,說柳就是小楊樹。什麼是楊呢?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解釋這句話時說:“楊之細莖小葉者曰柳”。《爾雅·釋木》裡說:“楊,蒲柳。”從這裡可以看出,古人所說的“楊柳”,其實就指的是“柳”,是柳屬植物的泛稱。
有人說,中國古典文學作品的意象中,最重要的植物就是柳。自古以來文人墨客筆下的兩大主題,一是關于春天,二是關于送别。而柳恰好是能夠同時具備這兩大主題的元素,所以詩文中詠柳之作數不勝數也就不奇怪了。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每年春來,春風便咔擦咔擦在冒出新枝的柳樹上剪出萬條綠枝葉——春風與柳,好比伯樂和良馬,成就彼此一段佳話。當春天剛剛開始變暖,是柳樹上那些帶着嫩黃色的柳芽兒喻示了春天的到來,在民間有“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的俗語,冬去春來,柳比燕歸來得還早。因此,文人們吟詠春天,往往離不開寫柳,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賦詩填詞的定式。比如辛棄疾《武陵春》裡說“桃李風前多妩媚,楊柳更溫柔”,秦觀《畫堂春》裡說“東風吹柳日初長,雨餘芳草斜陽”,毛滂《玉樓春》裡寫“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條先到柳”,等等。
當然,柳最獨特的文化寓意,當數送别了。古時折柳送别始于漢代,是非常風雅的禮俗,一是因為柳的諧音就是“留”,折柳相贈有長情挽留的依依惜别之意;同時也是借用柳易于生長的特征,來祝福遠行人在他鄉土地上能迅速順利發展。“客舍青青柳色新”,“渡頭楊柳青青,枝枝葉葉離情”,詠柳的送别詩一首又一首,堤柳成蔭一輪又一輪,思念成災又茂盛了年年歲歲。在小說《神雕俠侶》中,小龍女在決定離開楊過、嫁給公孫止時,曾就痛斷肝腸地把自己改姓為“柳”,她雖對尋來絕情谷的楊過說“我不認識你”,但是一個柳字,反而暴露了她最真實的内心:她在準備相别之時,内心卻在渴求着相留,楊過姓楊,她就姓柳,楊柳依依,悠悠我心……不僅是小龍女和楊過,那些即将分别的人,在強說告别的時候,有誰不是在心裡盼着被挽留?
史上幾位柳姓的名人,為人也頗有柳的風範。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書法圈有論“顔筋柳骨”,字如其人,他正是一位為人耿直、敢于直言的人;唐代詩人柳宗元,詩好文極佳,人也似柳之淡極柔極,卻活出一派潇灑;北宋詞人柳永,一生重情重義,惟一曲慢詞可容曲折意,惟鋪成描畫可盡才子性,以最溫柔婉轉詞,留萬世不滅名;還有那在堂前栽了五棵柳樹的五柳先生陶淵明,以及在居住的泉邊栽柳、自稱柳泉居士的蒲松齡,等等。以柳喻人,或取其形,或取其貌,或取其性,留下了數不盡的故事。
無論是報春的柳、飛舞的柳,還是送别相留的柳——柳的形象,像是在驗證着人生情愁的注定經曆:春是短促,留是徒勞,别是常态。多少個春天過去,多少次柳枝泛青,當一切得失都曆經着輪回往複,唯願能最終懂得:擁有時,認真珍惜,失去時,鄭重送别。
春日有柳,真好。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zyjwgjjw)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