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多少年?戰國末期,七雄争霸,兼并戰争不斷自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後,秦國國力日盛,逐漸在七雄争霸中脫穎而出,大有吞并六國,統一中國的氣勢于是各諸侯間上演了“合縱”和“連橫”的外交博弈到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連橫”策略進一步發展為“遠交近攻”的蠶食策略,加速了秦國滅亡六國的步伐,而提出“遠交近攻”策略的人卻是來自魏國的範雎,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三家分晉到秦滅六國多少年?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戰國末期,七雄争霸,兼并戰争不斷。自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後,秦國國力日盛,逐漸在七雄争霸中脫穎而出,大有吞并六國,統一中國的氣勢。于是各諸侯間上演了“合縱”和“連橫”的外交博弈。到秦昭襄王時期,秦國的“連橫”策略進一步發展為“遠交近攻”的蠶食策略,加速了秦國滅亡六國的步伐,而提出“遠交近攻”策略的人卻是來自魏國的範雎。
一代名相範雎
範雎(jū),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芮城縣)人,戰國時期著名政治家、縱橫家、軍事謀略家、戰略家、外交家。範雎輔佐秦昭襄王上承秦孝公、商鞅變法圖強之志,下開秦始皇、李斯統一帝業,是秦國曆史上繼往開來的一代名相。其最主要的政治成就是提出了“遠交近攻”逐漸蠶食諸侯的策略。
緣起魏冉
在前幾年熱播的電視劇《芈月傳》中,芈月有個名叫魏冉的弟弟,“遠交近攻”策略的提出還得從魏冉說起。正如電視劇中所演,芈月依靠外戚勢力,讓自己的兒子嬴稷當上了秦王,也就是曆史上的秦昭襄王。然而,随着秦國外戚勢力的壯大,逐漸開始威脅到王權。
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事後瓜分勝利果實,魏冉得到了宋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西南),成為自己的封地。此後,為了借助秦國武力擴大自己的陶邑封地,魏冉又想越過韓國和魏國去攻打齊國。恰好這時,範雎從魏國逃難到秦國,範雎看破了魏冉的心思,就向秦昭襄王獻上“遠交近攻”之計,極力勸阻秦國攻齊。
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
範雎認為,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若多派軍隊打勝了,秦國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建議秦國将地理位置離的最近的韓、魏兩國作為秦國的主要目标,同時與距離稍遠的齊國保持良好的聯盟關系,實行“遠交近攻”,從而“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最終,秦昭襄王接受了範雎的建議。“遠交近攻”的蠶食策略不僅鞏固了秦國所攻取的土地,還破壞了六國的“合縱”,加快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