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課文《桂林山水》中,那優美的山水畫卷镌刻在兒時的腦海裡,我至今記憶猶新。
“人們都說:‘桂林山水甲天下’。我們乘着木船,蕩漾在漓江上,來觀賞桂林的山水……山間綠樹紅花,江上竹筏小舟,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遊’”。
那年盛夏,我有幸走進這連綿不斷的畫卷。
到桂林已是夤夜時分,撲面而來的是酥潤的雨絲,尤其是滿城彌漫的桂樹清香,沁人肺腑,涼爽惬意。伴着一天的車馬勞頓,很快進入了濕漉漉的夢鄉。
我們都成了“狗肉”
翌日,一行87人分乘三輛旅遊巴士浩浩蕩蕩出發了。導遊是一位青春活潑、口齒伶俐的桂林姑娘,講解調皮逗人:“各位狗肉,歡迎大家來到桂林!”她的開場白讓旅人一頭霧水。泱泱華夏的方言民俗真是紛繁蕪雜,原來桂林人稱呼最親密的朋友為“狗肉”。 老朋友叫“老狗肉”,新朋友叫“小狗肉”,于是,我們都成了“狗肉”。
本着好奇,探究“狗肉”稱謂的源淵,在此撮合三說。一為漢高祖劉邦與以賣狗肉為生的樊哙結為生死之交,終成一統大漢江山,狗肉朋友從此流傳千古。二是取“夠友”之意,表述朋友之間情感真摯夠哥們。三是将不宜深交的朋友稱為狗肉朋友,俗語狐朋狗友也。桂林人卻正話反說,符合桂林人诙諧、幽默的性格。
旅遊巴士徐緩地行進在桂林鄉野裡,煙雨迷離中,一座座俊朗清秀的小山靜立在霧氣中,綠茵茵的原野上水田如織如縷。這一派婉約的南國風情,如同一個含羞帶俏的卓悅女子,細緻如玉且姿态萬千。此時,心中不禁一蕩:桂林美麗的面紗已悄然掀起,那長久的靜谧向往就要呈現在眼前。
桂林山水甲天下
當結束了冠岩風景區旅行,吃午飯的工夫,大雨瓢潑而下,雨滴像是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珍珠,山石、樹木随之泛起瑩瑩的綠光,空氣清新甘甜,心情也是潮潤潤的。
當雨放緩了節奏,旅人踏着菲菲細雨, 漫步在桂林兩江四湖環城水系的杉湖之濱,湖畔的銀杏、鳳尾竹、桂樹等多種景觀樹,還有鱗次栉比的樓宇,倒映在鏡面似的盈盈綠水間,有種海市蜃樓的幻覺。淅淅瀝瀝的雨簾中,桂林越發顯地妩媚柔和,風情萬種,那高高低低似斷若連的兩岸青山,好似一對對相擁相抱的熱戀情人,在朦胧的雨霧中披上了一層薄如蟬翼的婚紗,顯得撲朔迷離,如煙如畫。
日月雙塔煜煜生輝, 金銀相襯,仿佛神話中的金童玉女婷婷玉立在湖中央。木龍、桂、榕、杉四湖的湖水與漓江、桃花江各為一體,卻又互相連接,似桂林的血液在緩緩流淌。随着岸邊古典輕樂的絲絲蕩漾,那一座座雕花精美的各色小橋印入眼簾,橋底皆有不同風格的人文藝術畫面:有的似蛟龍騰飛,有的如兒童塗鴉,有的像奇花異草。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那晶瑩剔透的琉璃橋,在燈光的變換下,雲煙氤氲,閃現出五彩的璀璨光芒,猶如架起了一道童話般的彩虹。總之,虛幻中一切有了美學意蘊的風采,詩賦沉靜舒緩的張揚。
“桂林山水甲天下”,多少年來,身在黃土溝壑裡的我,隻在朦胧的意象裡覺得桂林是仙境,與家鄉的景緻簡直是天壤之别。但是,對這句家喻戶曉的名句出自哪位名人之手,一直沒有深究。置身于桂林的那天晚上,回想久違的桂林之旅,千古名句的心結即将解開,于是有了廓清名句作者的沖動。經網絡查詢,作者為北宋詩人王正功。當我進一步了解到在杉湖湖畔立有王正功雕塑時,便生發出膜拜這位八百年前先賢的沖動。
當旅遊車停靠在杉湖邊,導遊預留一個小時自由活動時,我便直奔杉湖東北角。在草地偏隅立有一座極不起眼的塑像。塑像材質一般,沒有花崗岩的莊重肅穆,刀法亦顯得粗陋,詩人的神态有些吊詭而猥瑣。經過一番仔細地端詳揣摩,覺得他像在揮毫狂書,又似在凝思遐想,真有些誇張做作的意味。從塑像底座題寫的王正功銘文驗證,這的确是寫出奇句的聖賢,讓人扼腕歎息。
嗚呼!王正功的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八百年來家喻戶曉,振聾發聩,讓桂林山水名揚天下,自已卻毫無尊嚴的栖身在偏僻的角落,難得有人憑吊,這也許就是世風日下的佐證吧。
我久久地伫立在雕塑前,内心敬畏而感喟!
這位南宋著名詩人,性情耿直,命運多舛,給桂林留下了如此厚重的一份饋贈,使普天之下的好山好水相形見绌,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渾厚而寶貴的曆史文化遺産。
江作青羅帶 山如碧玉簪
漓江是詩,漓江是畫,漓江是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旖旎山水畫長卷。
在桂林的第二天,一大早導遊就莊重的宣告,今天就是這次旅遊的重中之重,暢遊漓江。我心裡一激靈,怎麼這麼快就去漓江,還沒有一點心理準備呢!
清晨,天空被雨水沖洗的湛藍湛藍,像一塊熨貼得看不出一點皺褶的緞面。迎着明媚的朝曦,從桂林磨盤山碼頭啟程,遊輪過處,漓江不斷魔幻般展開百裡秀美畫卷,兩岸的奇峰秀景直撲眼簾,讓人有點眼花缭亂。
漓江兩岸的山不高,卻突兀奇特,平地拔出,秀聳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如春筍,有的如蓮蓬,有的如駝峰。尤為奇特的如戲水沐浴的仙女,有的出浴嬌媚,亭亭玉立;有的臨江搔首,顧盼多姿;有的隔峰掩袖,含情脈脈,浪漫和唯美攝人魂魄。
漓江兩岸不僅山美,江水更美。不過恰逢雨季,江水有些混濁,飄散着淡淡的泥土芬芳。但青山倒影在江水裡,依然顯現出山的雄渾和竹木的蒼翠。兩岸的一簇簇鳳尾竹,狀如一條纏繞在遠山和近水柔順的綠腰帶,清風吹拂,便飄飄然。阡陌房舍隐于江岸古樹修竹之間,田疇則逶迤着青山延展,杳無天際,仿佛眼前晃動着不知秦漢的農人吆牛耕作的身影,似乎聽到天籁般的山歌,綿長悠遠,撩人心弦,恍如在陶淵明的桃花源中行。不!是在電影《劉三姐》的銀幕中行進。
船進入陽朔地界,隻覺得那落水頂天的峭壁托着绮麗的群山依次後退,就像拉開舞台的帷幕:“我坐扁舟随意看,果然千朵璧蓮花”,展現在眼前的又是一個風光無限的畫面。同遊夥伴憑欄自語:“不要隻顧拍照了,趕緊欣賞風景”。是的,漓江是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記憶,才能真正把漓江的美印在心坎裡。
遊輪慢慢地向前移動,兩岸的山峰也順勢變幻出各種儀态,讓旅人有了更多的遐思,更多的詩意,更多的體味。導遊背誦着那些拟人化的比喻,遊客七嘴八舌地附和,有說果然像,有說不太像,人人都成了山水印象派。此刻,我多希望能靜靜地用心來感受漓江,用心為漓江的山山水水取下心中的名字,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蝙蝠飛騰、青蛙跳江、仙翁騎雞、駱駝渡河、九馬畫山等。
順水行舟,觀山,賞詩,聽傳說,優哉遊哉,忘情物外,不覺船已到岸。回頭眷顧漓江時,心頭竟泛起幾許惆怅,幾分依戀,正和了鄧拓先生的詩:“一見漓江不忍離,别來朝夕似相思;青羅帶繞千山夢,碧玉簪系萬縷絲。”
穿行在遠古時代
導遊說的好,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桂林歸來不看洞。桂林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有山必有洞,洞裡如仙境。行程的第二天和第四天,遊覽了兩個溶洞,分别是冠岩和銀子岩。值得一提的是,浏覽冠岩時,邂逅了一位美女遊客,我們同開一輛小火車,内心萌動卻無言以對,不知不覺就到了洞内站北站。
溶洞彙集了不同地質年代發育生長的鐘乳石,晶瑩剔透,潔白無瑕,宛如夜空的銀河傾斜而下,閃爍出像銀子、似鑽石的光芒,琳琅滿目,色彩斑斓。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碧野曾生動的描繪鐘乳石,:“洞内到處都是鐘乳石,濕潤清新,有的像玉柱從頂垂直到地,有的像雨雲倒懸在空中,有的像白浪滔滔,波湧連天,真是氣象萬千,蔚為奇觀。”
旅人被眼前豔羨的景象傾倒,耳邊不時傳來啧啧的驚歎聲。出生在窮鄉僻壤的我,也陶醉其間,不免人雲亦雲。同時,腦海裡卻靈光一現,疊影出另類的畫面。思緒穿越到了幾十萬年前的遠古時代,走進了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遠古洪荒,隻覺得内心幽曠到天地的盡頭、時間的初始,那裡彌漫着亘古的雲霧。人,其實是一種活的鐘乳石,他此生的經曆隻是他無窮生涯中的一小段年輪,他的内部沉積着浩瀚的歲月和記憶,他是折疊着的時間,收藏着萬古。
在國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周而複始的歲月裡,市場經濟喚醒了人類貪婪的本性,無數雙鐵鞋肆無忌憚地踩碎了亘古的甯靜。在喧嚣沉寂的刹那間,我聽到了鐘乳石哀怨的喘息,快步向出口走去。在冠岩出口,見到一隻老烏龜,它的主人是一位衣衫藍縷相貌高古的中年人,五元錢換一根栓着銅錢的紅線,帶回家以示富貴長壽。我想了解這位老烏龜高齡幾何,那人說500歲,是真是假無須細究,倒為這位大明朝的龜者心存敬仰。
山歌好比春江水
到達陽朔的當天下午,來到漓江支流遇龍河,體驗小小竹排畫中遊的詩意情境。人們把漓江比作風情萬種的大家閨秀,而把遇龍河比作妩媚嬌娆的小家碧玉。
遇龍河兩岸山峰清秀挺拔,連綿起伏,形态萬千,江岸綠草如茵,翠竹蔥郁,樹木繁蔭。遇龍河的水如同綠色的翡翠,清澈透亮,魚兒閑遊,水筏散漫。微風拂過水面,泛起陣陣漣漪,如同小提琴奏出的音符,靜靜的,輕輕的。
我和趙生江同坐一篾竹排,裹上雨衣,選好兩支水槍。
這些來自大西北的“旱鴨子”,面對江水有些恐怖,又有些拘束,開始隻和同伴打水玩樂,慢慢有陌生的遊客向我們發起進攻,于是我兩奮力還擊,很快就成一個落湯雞,涼風吹來卻是周身爽快。
“唱山歌喲,這邊唱來哪邊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喲……”河面上歌聲前呼後應,此起彼伏。我也試着和彼岸的阿妹們對了兩嗓子,不由心裡一驚,也算得上是天籁之音了。竹排穿過一座拱橋,有幾位美女河中嬉戲,橋上跳水,千嬌百媚,姿态撩人,吸引了多少雙騷動的眼球。竹排很快進入河水落差處,伴随着遊人的大呼小叫聲,急速而下,水花四濺,确有激流勇進的快意。
陣陣微風吹來,漁民們咝咝做響的烤魚香味,從河面上沿途搭建的亭子裡飄來,讓人垂涎欲滴。我和老趙兩條烤魚,兩瓶啤酒,美滋美味,不亦樂乎。
當晚,宿在陽朔。老趙說來桂林之前,就有人如此說,來陽朔一定要看看印象劉三姐。我興緻不是很高,大老遠趕來看一場戲,何況票價還不低,有些索然無趣。為迎合他的激情,還是跟随人流走進了劇場。
人們叫劇場地兒,其實名為《印象劉三姐》歌圩,歌圩是壯族的歌會和歌節。善歌善舞的男女老少在農閑或春節、中秋等節日在山林坡地舉行,通常以青年男女對唱山歌為主。才情過人的張藝謀,以民族文化為傳承紐帶,在方圓兩公裡的漓江水域上以十二座山峰為背景,廣袤無垠的天穹相襯,劉三姐的經典山歌、民族風情、漓江漁火融入山水,構成了恢宏壯觀的山水劇場。山峰的隐現、水鏡的倒影,煙雨的點綴,竹林的輕吟、月光的披灑随時都會參與角色,成為最美妙的插曲。洗浴一場,身着白色紗巾的少女翩然起舞,水鏡晨妝,風解羅衫,山水與袒露中的少女彼此呼應,似乎在告訴每一位觀衆,靈性就在大自然的深邃處,少女所有的美麗來自山水的賜予。
讓人感觸最深的是,舞台的主角是漁民、牧童、耕牛、鸬鹚等。“我是高田鎮鳳樓村的一名農民,白天捕魚種地,晚上來演出。”這是在富麗堂皇的大舞台上難以聽得到的。演出結束了,望着高過樓群的簇簇鳳尾竹,耳畔老是回旋着“唱山歌喲,山歌好比春江水喲” ,還有不時傳來牛的哞哞聲……
天簌蝴蝶泉之行對蝴蝶和泉均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看到想象中的成千上萬隻蝴蝶輕歌曼舞的況境。仰慕已久的侗寨失之交臂,隻是山下瑤、侗、苗少數民族歌會的盛況讓人流連忘返。有獨唱、男女二重唱,對歌相親,民族舞蹈,一片樹葉把山歌吹奏的抑揚頓挫,舞台熱烈,響遏行雲。詩的故鄉,歌的海洋,名副其實。
侗人生活在廣袤的原野,天性豪放爽朗,練就了一副好嗓音。行腔婉轉圓滑,行雲流水,清耳悅心,乃天籁之音。聽着娓娓訴說衷情的情歌,讓人想起沈從文在《雲南的歌會》中形象的描述:“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在微風搖蕩中舒卷張弛不定,有點龍吟鳳哕意味。”
主持人戲谑調侃的話語逗得大家開懷大笑:你們看我們的姑娘漂亮不漂亮,大家齊聲高喊。漂亮!他卻說哪裡漂亮呀,漂亮的去四川下廣州了,回來都是要的要的、吳倫吳倫了,再不來這裡唱歌了,你們就湊合着看吧。
主持人說的确有道理,在農耕文化逐漸被工業文化沖擊的支離破碎的大環境下,保護和傳承積澱厚重的民族文化刻不容緩。
“十裡畫廊是你家,幾時回來幾時迎。蝴蝶泉邊再相會,不是親人勝親人。”歡送的樂曲餘音袅袅,久久回蕩在桂林之行的旅途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