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8 15:10:01

(豆汁兒咬文香九齡)1

豆汁兒咬文


知識不是逗你玩兒 豆汁兒帶你學知識

“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悌)于長,宜先知”

這一課講了兩個故事,一個關于孝,一個關于悌。

香九齡的“香”,是東漢時著名的大孝子黃香。他九歲時,母親病逝。作為一個開蒙未久的孩童,黃香不僅能對母親葬之以禮,而且能夠做到對父親持孝以恒。黃家住在江夏,就是現在武漢市江夏區,那裡地處長江之畔,夏季如火爐般炙烤,冬季又有些陰冷。盛夏時,黃香每晚睡前都要用扇子把父親的枕席扇涼;隆冬時,則在每晚睡前先用自己的小身體把父親的被窩焐熱。這一段事迹,稱作“扇枕溫衾”。“溫席”正是這故事中的一部分。

理解這一句的關鍵,不是“九齡”,也不是“溫席”,而是把二者聯系起來的“能”就這一舉動本身而言,偶爾為之似乎不難。而要日複一日,認真地去做,就是真正的知而後行了。知的是什麼呢?是孝。

在孔子之前,似乎還不曾有人将孝的重要性加以總結升華。孝作為晚輩對長輩一種單向的行為,一直被認為是理所應當的。孔子則以推而廣之的思維方法,把仁、孝、禮、忠聯系了起來,使孝不但體現了人之為人的本性,而且既親其親,就可以把這份“仁”施之以師,施之以君,施之以身邊的萬物。孝發自于“仁”,完全是一種義務,而不必去講什麼權利。因為,不但我們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而且在成長過程中,無時無刻不被澤着父母無私的愛。父母對孩子的付出,何嘗如“風投”一般期待些許的回報!比之以君(假設這君是好的),國内的臣民能夠安居樂業,豐衣足食,亦是在享受着國君的庇佑和恩澤。作為有“仁”之人,對如此的恩情自然當報以無私的忠與孝。

“禮”作為“孝”的外在表現,直接的社會效果就是有序。同樣能做到有序的,還有法。二者看起來殊途同歸,内裡的溫度卻差着37攝氏度——禮充滿着人性的溫情,法則是一塊冰冷的鐵闆。二者本質的差别,源于一條鴻溝:教。教育使仁、孝、忠、禮和諧地統一起來,使禮治和生活和諧地統一起來。孝于親是社會穩定的根基,要一代代地教,一代代地承。“執”的繁體左邊是一個“幸”,是固定的意思;右邊的“丸”,是球的意思。執的字義,是把握、堅持,不能有所松動。孝,就是應當“執”的事。

融四歲的“融”,即是三國時大名鼎鼎的孔融。孔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是這樣的。那一年,孔父的門生來訪,帶了一些當時屬于珍稀之物的梨作為禮物(另有一個版本,說是孔融祖父壽誕,有賓客送梨作為賀禮)。孔家六兄弟,孔融是老幺。父母逗他,說,今天放權給你,你來分發梨子,如何?孔融上前,一把抓起最大的梨,滿座大笑。不想孔融拿着這大梨送到大哥面前,随後依此分别送給其餘四位兄長,自己則剩了一個最小的,滿座又大驚。

孔融的這一舉動,踐行的正是“悌” (弟是悌的通假)。悌的造字法,可以是形聲,也可以是會意。作為會意字,弟要有弟心,就是要尊敬順從自己的兄長;作為形聲字,這種尊敬與順從要發自内心。與孝比起來,悌的道理并不容易被人接受。一般認為,哥哥姐姐作為更懂事的一方,應該讓着弟弟妹妹才對。其實,悌所體現的,也是禮,也是一種合理的秩序。

孔融讓梨,并不是個智力問題。否則榨一壺果汁,皆大歡喜。之所以稱“讓”,且讓得流芳千古,正因為其中體現了“悌”的精神。分梨的方法,原可以有三種:其一是從大到小;其二是從小到大;其三某位有特殊要求的兄弟優先選擇,譬如其中一位恰好患有口疾,隻能吃下最小的那顆。如此的分法,出發點都是要以某種共同認可的規則來體現出相對的公平,從而避免紛争與混亂。一定是經過了長期的思考與實踐,先哲們認可了“悌”的次序。

其實這道理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說明:我們去購物或是看演出,都習慣于排隊,先到者自然享有優先權。一個家庭中的生活資源,也正如我們所購的物,需要一個分配的次序,哥哥姐姐先我們而至,自然應該排在隊首。悌中的“弟”,原本也有“次第”的意思。在現實中,也常可以看到哥哥姐姐把“大梨”讓給弟弟妹妹的情形,這是“兄”出于對“弟”的愛護,讓渡了他的權利,體現的又是“兄友弟恭”的精神了,與“悌”并不相左。

(豆汁兒咬文香九齡)2

豆汁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