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雄聊曆史今天跟你聊一下,忽必烈怎樣使用漢臣,選擇支持儒家學說的?
忽必烈少年時,俨然有中原儒者的風度。太祖成吉思汗自西域班師東還,來到乃蠻境内。他的孫子忽必烈和旭烈兀前來迎接祖父。二人沿途射獵。忽必烈射中一隻兔子,旭烈兀射中一隻山羊。蒙古風俗:少年初次獵中禽獸,要以禽獸之血染手,然後用血手握長者的拇指,使長者的拇指沾染獸血。
拜見成吉思汗時,旭烈兀先行上前,重重地握住太祖的拇指。可能是握痛了太祖,太祖不悅地說:“你怎能這樣用力,我為你的舉動感到羞恥。”盡管如此,旭烈兀仍是成吉思汗出色的皇孫,勇武的本性發揮得出色,後來在波斯地區建立伊利汗國。忽必烈則捧着成吉思汗的手,輕輕地把獸血塗遍祖父的手。成吉思汗很滿意。忽必烈長大,又有孝順母親的好名聲。早在漠北藩邸,忽必烈就已注意訪尋曆代帝王故事,特别贊歎唐太宗統一天下,精于治國的業績。忽必烈也想有所作為,開始謙虛地訪求儒者,争取他們的支持和幫助。
儒學在蒙古貴族中被長期冷落,儒學的道理對他們來說,遠比神佛的道理難懂得多。令人深思的是:蒙古出色的大汗們卻對儒學很感興趣。成吉思汗時,有個得寵的西夏弓匠曾傲慢地說:“國家正在興兵打仗,耶律楚材這樣的儒者有什麼用?”他的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想法。而成吉思汗卻欣賞耶律楚材的人品和才學,每遇大事,必令耶律占蔔。自西征班師東還,也是采納了耶律的谏言。因為成吉思汗的精力投放在軍事征服上,儒學基本無法實行。到窩闊台時,中原已被征服。耶律楚材以儒治國的才能得到發揮。他還經常給窩闊台講述孔子的學說,講“天下雖可以馬上得,而不可以馬上治”的道理。即奪取天下要用武力,而治理天下卻不能僅使用武力。
窩闊台汗自幼戎馬生涯,并不能理解這些。但他明白孑L子是漢人及曆代帝王所崇奉信仰的聖人,儒教和佛道一樣在中原甚有影響。在元軍攻占汴京後,窩闊台找來城内孔子五十一代孫孔元措,仿照曆代的體例,封他為衍聖公。後又修複孔廟,免除孔、孟等儒教聖人子孫的雜役。在忽必烈的藩邸,最早受到任用的儒者有趙壁和董文用等人。西京懷仁人趙壁應召來到藩邸,學習蒙古語,為忽必烈譯講《大學衍義》。師生結下深厚友情。忽必烈稱趙壁為“秀才”,而不稱其名。賜給他三名仆童,每月給銀饷,曾命王妃察必親自為趙壁做衣服。忽必烈又派蒙古青少年十人,随從趙壁學習儒書。可見忽必烈目光深遠。
“秀才”性格耿直。元憲宗蒙哥繼位,皇弟忽必烈帶着趙壁人見。憲宗對趙壁也很尊敬,問他:“天下應該如何治理呢?”不想趙壁說:“請先殺近侍中的心地不善之輩。”憲宗聽後,非常不高興。二人退下,忽必烈對趙壁說:“秀才,你簡直渾身是膽,我剛剛為你擔心,出了一身汗!”深怕趙壁喪生在大汗的一怒之下。董文用學問早成,詞賦極好,也是一時名士。忽必烈請他主管文書,講說帳中。他多次馳驿四方,為忽必烈聘征人才。當時廣平肥鄉人窦默,在家中講授儒家經典,曉有名望。自少年即奮發讀書,毅然想做一番事業,但曆盡人間坎坷,尤其是母親喪生戰亂,對他刺激很大。他矢志杜絕征戰殺伐。
董文用受忽必烈之托去聘征窦默。窦默隐姓埋名,逃匿他鄉。而忽必烈愛才若渴,知道窦默去處後,要董文用和窦默的朋友一同前去拜訪。忽必烈微服悄悄随在二人後面。窦默毫無精神準備,見到朋友後,自然被忽必烈正正撞上。他隻得拜見忽必烈,此後便成為忽必烈的文臣。忽必烈曾問窦默治理天下之道。窦默講述三綱五常之說。忽必烈極為贊同,說:“這是世間最大的道理,難道還有更大的道理嗎?”他認為三綱五常之說是建立人間正常秩序的基本法則。窦默又進一步針對忽必烈說:“至于帝王本人,要正心誠意。心即正,那麼朝野内外,就不敢不規規矩矩地辦正事。”忽必烈深以為是,對他優禮敬侍,留他随在自己身邊,以便自己能夠經常聆聽他的儒家哲理。
不僅如此,忽必烈又命兒子真金從師窦默,賜給窦默玉帶鈎,對他說:“這是金國内府的故物,你是老人,有資格佩服它。況且我的兒子見到它,就如同見到我。”窦默與忽必烈相處日久,覺得他是個可以信賴的有為的君主,便又向他推薦姚樞。姚樞曾被人推崇給窩闊台,受到窩闊台的接見,但未受重用。隻是做了牙刺窪赤手下的一名幕僚。牙剌窪赤掌管中原民事财富,熱衷收受賄賂。因為是他的屬下,也分得一份賄賂。姚樞不願收受不義之财,棄官攜家來到輝州。刊刻諸經,惠贈學者。閑暇則讀書鳴琴,自得其樂。忽必烈遣趙壁請到姚樞,高興地以禮待客。姚樞上書治理國家的意見數千言,講述二帝三王之道,以及治國、平天下的大經,并總成八目,即:修身、力學、尊賢、親親、畏天、愛民、好善、遠佞。又開列糾正時弊的三十條具體辦法。
姚樞受到忽必烈重用,成為決策層的重要人物。金國滅亡時,金國狀元、左右郎中王鹗将被誅,恰巧蒙古軍萬戶張柔素聞其名,解開王鹗的綁縛,把他扶到辇上,接回館中。王鹗自幼聰明,悟性極強。每天背誦經書千餘言。公元1244年,趙壁向忽必烈薦引王鹗。忽必烈派使者數人前往迎接。忽必烈請王鹗講《孝經》、《書經》、《易經》及齊家治國之道,講古今事物之變。經常講到深夜。忽必烈說:“現在我雖未能實行你所講的道理,怎知将來不會有機會實行呢?”後來忽必烈登基,即以王鹗為翰林學士承旨,起草诏書,主持翰林國史院。有些人才并未引起社會注意,隻是得之偶然,卻在元朝發揮很大作用。劉秉忠就是這樣一名元朝重臣。劉秉忠早年名為劉侃,邢台人,十七歲為邢台府令史,以養其親。劉秉忠風骨秀異,志氣英爽不羁,他不滿于平平的小吏生活。一日投筆歎道:“丈夫生不逢時,就應隐居修習,以便日後發揮自己的志向,怎汩沒在刀筆吏的生涯中?”棄官而去,隐居武安山,剃度為僧,法名子聰。
燕京大慶壽寺海雲和尚很早就得到蒙古貴族的崇奉。公元1242年,忽必烈請海雲到漠北。海雲和尚應邀前往,途中居住在雲中南唐寺,恰巧與漫遊雲中的子聰相遇。經過一番深談,海雲覺得子聰博學多才,邀他一同北上。忽必烈見到海雲,向他請教佛法、養生之道和安天下之法。海雲深知忽必烈非佛教中人,對他說:“我釋迦氏之法,恐大王不能實行。應尋求天下大賢碩儒,向他們詢問古今興亡的道理。”于是,他把子聰引薦給忽必烈。子聰的應答深合忽必烈的心意。子聰博覽群書,尤其精易術,對于天文、律、算、三式之屬,以及天下形勢,了如指掌。
海雲和尚歸去,忽必烈便把子聰留在藩邸。後來,忽必烈賜子聰還俗,複劉氏姓,賜名秉忠。可見其倍受恩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