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14 00:09:44

夏日炎炎。青島再次成為世界矚目的外交舞台。

2022年8月9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青島同來華訪問的韓國外長樸振舉行會談。這是韓國新任外長樸振首次訪華,也是韓國新政府上台後首個訪華高級别團組。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1

圖源:外交部官網

據澎湃新聞等媒體報道——中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當日在青島市即墨古城君瀾度假酒店舉行會談。會談達成多項共識。

由此,作為此次會見地點的即墨古城成為焦點。

即墨古城占地0.4平方公裡,古色古香,古典建築群落疏密有緻。這裡濃縮着中國文化的禮序乾坤,一磚一瓦皆有來曆。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2

2013年開始複建,2016年一期開城,2019年2月正式開城迎客。

即墨古城匠心獨具,是青島曆史文化符号。這座“城”淵源深厚,它的每一條青石闆鋪就的街巷、每一座精雕細刻的建築,都具有獨特的内涵和韻味。

1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3

中和樓。邢志峰 拍攝

即墨古城南城樓命名為“中和樓”,取法中國哲學的中和思想。

“中和”語出《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春秋時期,孔子在“中和”觀念基礎上,明确提出“禮之用,和為貴”。孔子還提出“和而不同”,主張吸納不同意見,倡導對立雙方協調統一。簡言之,就是求中、求和。

2

即墨擁有悠久的曆史,正因凝聚了厚重的曆史和文化基因,即墨古城從一誕生就自帶流量。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4

即墨,始載于《戰國策》《史記》等典籍,春秋戰國時期為齊國名邑,秦代置縣,隋朝遷現址建城,即墨大夫剛直不阿、田單破燕、田橫五百士、郭琇三疏等典故讓即墨昭彰史冊。

即墨縣治自公元596年遷至現址,至今已有 1400多年曆史,棚戶區改造中誕生的即墨古城項目作為一種城市“再造”,成為青島曆史文化演變的重要見證。

這裡面還有一段塵封的故事:1898年的一天,德國信義會傳教士盧威廉來到即墨。當地的世俗生活讓他頗感興趣,加上攝影愛好,所以在傳教之餘,他拿起相機開始記錄日常生活。後來,回憶往昔歲月,盧威廉寫道:“新舊的時光在這裡交彙。即墨是一幅微縮的圖畫。憑借她,我們了解到中國的偉大曆史與豐富民俗内涵。”

2005年,63歲的德國漢堡大學語言學教授吳淑曼女士來到即墨,她将收藏多年的盧威廉拍攝的130餘張青島、即墨老照片無償贈予即墨市田橫鎮政府。一百年前的老城舊影,就這樣重現在世人面前。曆史百年,地跨兩洲,有關即墨的這段珍貴記憶,終于回到了它們最初誕生的地方。這些都為再造古城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參考。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5

在即墨古城的規劃設計方面,規劃建設指揮部依據清同治版縣志、遺存老照片等史料,聘請清華大學華清安地建築設計事務所編制了古城修建性詳細規劃。邀請建設部原副部長、中國建築學會理事長宋春華,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骥才,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霁翔等國内知名專家學者對規劃方案進行把脈,曆經一年多的時間,反複推敲修改,終成精品。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6

在建設過程中,城牆石基與街道所鋪石闆,皆是專人分赴即墨民間搜集舊時石材而得。古城再造也得到當地居民支持和配合,有人甚至把祖輩流傳下來的老物件捐了出來。這裡的一萬多塊古磚、古瓦,承載着一個個家庭故事,永久砌築在古城的各個角落。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7

複建的即墨古城位于即墨區中心位置。這裡有山東省内僅存的三堂古縣衙,有依據史料記載複原建設的學宮、文廟、财神廟和鴨綠池戲台、文昌閣、牌坊街等公共文化建築。

3

即墨古城整體布局為“一城、兩街、十景、十三坊”。

一城,指的是即墨古城的整體城廂格局。

從建築形态來看,“一城”是城牆圍合與城樓矗立、城閣聳峙的城池主體架構。複建城牆從空間上進一步明确劃定了“城”的範圍,界定了一個具有獨特人文地理内涵的城市空間,也再現了曆史上即墨城頗具軍事特色的城防體系。城内依照公共文化建築、商業建築和居住建築布局,構建起一個融文旅、商業和居住功能于一體的城市綜合體。

兩街,指的是東、西門裡大街和南門裡大街,也就是以即墨縣衙舊址為核心的“丁”字形主街結構。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8

“丁”字街是即墨古城曆史格局的基本特點,勾畫出古城的空間脈絡。以此為軸線,重現城内标志性文化景觀,即東、西門裡大街和南門裡大街牌坊林立的風貌,串聯起傳統風貌建築的文旅動線,建構古城最繁華、最具體驗性的時間和空間序列。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9

十景指的是即墨古城内十座主要的公共文化建築,是即墨古城文脈的主要載體。當然,“十景”之謂并不局限于十座建築,其實除了文廟、學宮等如今依舊作為公共文化建築使用者外,考院和勞山書院也都在公共文化建築序列中。雲其“十景”,或有“十全十美”之意在焉。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10

緻力于建構富有曆史底蘊和時代特征的建築人文景觀。公共文化建築作為古城文化的基本載體,在規劃體系中被統稱為“十景”,其中包括即墨縣衙舊址和即墨紅萬字會舊址兩處文保單位,依據曆史記載并根據現有規劃和場地條件、在原址周邊複建的文脈地标——文廟,具有傳統民俗特征的城隍廟、真武廟、财神廟、鴨綠池戲台和準提精舍。

這些公共文化建築是即墨古城建築的精華所在。

十三坊是指通過次級街道劃分出來的13個居住組團。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11

“坊”字有多重意思,在即墨古城,“十三坊”的“坊”是指街坊鄰居之“坊”,而非牌坊之“坊”,着重塑造富有傳統意蘊的詩意安居空間。

古城道路體系分為街、巷兩級,主要街道作為人流商業動線和遊覽路線,與商業街區和主要景點相連;巷,指服務通道和居住組團内的步行交通體系。縱橫交錯的街巷将居住組團劃分為大小合理的街區——“十三坊”,它們分别是清信坊、樂壽坊、集賢坊、五福坊、新生坊、信義坊、葆光坊、周家坊、良臣坊、啟秀坊、群英坊、福音坊和養濟坊。

中韓外交部長會晤(中韓外長在青島舉行會談)12

青島與韓國淵源頗深。隔海相望,地緣相近,人緣相親。自1992年中韓建交後,青島與韓國的貿易往來愈加緊密,青島已成為中韓經貿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橋頭堡。

今年是中韓建交三十周年。孔子說:三十而立。在特殊時間、特殊地點舉行的中韓外長會晤,對于步入而立之年的兩國關系有着重要意義。青島這個中韓經貿和人文交流合作的橋頭堡,也将更加堅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