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專欄作家南門太守
建興十二年(234年)8月,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按古人習慣的虛歲算,諸葛亮終年54歲。後世傳說諸葛亮生于4月14日,卒于8月28日,但史書對此沒有明确記載。有一部史書說諸葛亮病逝的那一天有星赤而芒角,自東北向西南流射,落于蜀軍大營。還有一部史書說諸葛亮臨終前不僅飯量很小,而且心情不好,有的史書說他還吐過血。吐血不是咳血,加上飯量不大,容易讓人聯想到消化系統的疾病,有人認為諸葛亮得的病是消化道出血,具體病症是消化道潰瘍或者胃部腫瘤。
按照諸葛亮生前做出的安排,蜀軍主力回撤漢中。到漢中後,在楊儀、費祎、姜維等人主持下,按照諸葛亮的遺願,他的遺骸被安葬在漢水旁邊的定軍山下。古人講究葉落歸根,但諸葛亮的故鄉瑯琊國一直在曹魏控制下,歸葬故鄉的願望無法實現。除此之外,諸葛亮還可以選擇葬于成都,但相比于成都,諸葛亮對漢中這個他生活了8年的地方懷有更深厚的感情,加之歸葬成都路途遙遠,費事費力,按照這種推測,諸葛亮選擇在漢中安息是情理之中的事。
除了故鄉琅琊國陽都縣和漢中,諸葛亮還對一個地方有特殊感情,那就是襄陽的隆中,自27年前離開那裡諸葛亮就再也沒有回去過。隆中在漢水中遊,定軍山在漢水上遊,選擇在定軍山安葬,恐怕也有這樣的考慮:出也漢水,歸也漢水;漢水悠悠,漢室情長!
後主劉禅在成都素服發哀3天,并派左中郎将杜瓊為特使前往漢中,宣讀策命。給諸葛亮的這篇策命中寫道:“您是文武全才,既聰明又睿智,一生忠誠,接受先帝的遺诏輔佐寡人,緻力于複興漢室,平息戰亂。您統率大軍,連年征戰,神威顯赫,壓倒八方,為蜀漢建立了卓越的功勞,一生的建樹可以和伊尹、周公相比。人生為何如此不幸?在統一大業即将完成之際,您患病身亡,讓寡人無限悲傷,肝膽欲裂!”後主在策命中追贈諸葛亮忠武侯的谥号,之前諸葛亮的爵位是武鄉侯,此後人們便遵稱諸葛亮為武侯。
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剛傳入成都時,一些在他手下任過職的官員想立即前往漢中奔喪,但這既不符合諸葛亮的遺願,又影響到蜀漢的正常秩序,後主發現後,立即下诏禁止。但也有跑得快的,《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谯周在諸葛亮手下擔任過勸學從事,他聽到消息沒做停頓直接就走了,等到诏書發出他已走了很遠,結果隻有他到了漢中。
舉國一片哀痛之中也傳出了一些雜音。之前一再因言惹禍的李邈又出了奇談怪論,他上疏說:“呂祿、霍禹未必有反叛之心,孝宣皇帝也不是喜歡殺大臣的君主,隻是因為做臣子的懼于形勢所逼,做君王的畏于臣威震主,所以才萌生了奸計。諸葛亮親自率領大軍,狼顧虎視,違背了‘五大不在邊’的祖制,我以前就常常擔心。現在諸葛亮死了,宗族已經得以保全,再也沒有征戰了,大人小孩都應該慶賀才對。”
呂祿是劉邦時呂後的侄子,當時諸呂擅權,打算叛亂,但怯于灌嬰、周勃等大臣而未敢。 後周勃讓人遊說呂祿交出兵權,呂祿被說服,把兵權交出,但諸呂仍然計劃入宮作亂,周勃等人平叛,呂祿也被捕斬。霍禹是西漢重臣霍光之子,由于其父的巨大影響,他和衆兄弟、諸侄都在朝中為顯官,親黨連體,根基很深,後被削去兵權,兄弟親黨逐漸調任外官,日見削黜,最後陰謀反叛,被發覺後腰斬。李邈把諸葛亮比作呂祿、霍禹一樣的權臣,讓人吃驚。
李邈說的“五大不在邊”出于《左傳》,意思是有5種人不能執掌重兵在外。至于哪5種人曆來有争議,一般認為,丞相、三公應劃入“五大”的範圍之内,不到萬不得已,他們不能在外面直接掌握軍隊,以保持制衡。但是,到漢末三國,天天都有征戰,這條祖制也早已名存實亡,沒有多少人還關注它。比如曹操,他名義上是漢朝丞相,卻經常帶兵在外征伐,如果有人給他說“五大不在邊”,曹操一定會懷疑其動機。
李邈是書呆子一個,未必有什麼政治動機,也許之前在漢中因為諷刺諸葛亮殺馬谡被趕回成都,心裡還一直有氣,所以用這些話發發牢騷。但是,李邈沒有認真想過,之前他一再出言不遜,最後都化險為夷,那都是因為諸葛亮對他的寬容和保護,如今諸葛亮不在了,誰還保護他?後主聽了李邈的話大怒,下令把李邈抓了起來,不久予以誅殺。
自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至今,諸葛亮一直長眠在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城外的定軍山下,這裡是山下的一處平地,周圍群崗懷抱,定軍山疊浪而來,不遠處就是漢水。走近這裡,可以看到一片漢柏古松,顯出清幽和古樸,其間分布着許多古建築,現在能看到的大多是明清時所修建,還有許多曆代歌頌諸葛亮的詩詞和複修墓廟記文的石碑、匾額,十分引人矚目。
這群古建築的主體是一座大殿,在殿中的龛上是諸葛亮塑像,按照長期以來人們所認可的諸葛亮的形象來塑造,着綸巾,手持羽扇,穿鶴氅,神态莊嚴。大殿之後就是諸葛亮墓,南北向,周長僅64米,頭朝北腳朝南,取“北顧中原,南立蜀國”之意。諸葛亮在這座墓裡安息了近1800年,期間從未被打擾過,是一座從未被盜過的古代名人墓,算是奇迹。
不過,中間也發生一段插曲。諸葛亮在這裡安葬1000多年後的清朝嘉慶年間,有個叫松筠的陝西巡撫來此憑吊,他發現一個問題,諸葛亮遺命中說得很清楚,死後葬于定軍山,“因山為墳”,意思是借山勢為墓,不樹不封,但眼前這座武侯墓卻在山下的一塊平地上,而且有墓冢,違背了諸葛亮的遺願。松筠不僅是一名官員,大概也自認為是一名學者,他自作聰明地認為這不是諸葛亮的真墓,諸葛亮另外有埋葬的地點,于是他帶人在附近察看起來。
松筠有個手下,出于奉承,就在距武侯墓100多米的山坡上找了個地方,說是諸葛亮的真墓,松筠去看了看,也沒有細究,好大喜功地下令在此立一碑,上書“漢丞相諸葛亮武侯之真墓”。這應該是古代的“學術腐敗”吧,但松筠的想當然竟然騙過了嘉慶皇帝,嘉慶皇帝為了祝賀“真武侯墓”被重新發現,在北京親筆禦書了一塊匾額,讓沿途驿站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漢中,一個月後就挂在了定軍山下的武侯祠裡。
其實,諸葛亮的墓就是大殿後面的那座,諸葛亮一經安葬在這裡,便受到官員百姓的祭拜和保護,每年清明節還要舉行隆重的祭祀大典,曆朝曆代從未間斷過,所以墓地的位置不會搞錯。至于未能完全按照諸葛亮遺願安葬在定軍山上,那應該是後主以及楊儀、費祎、姜維等人出于對諸葛亮的尊重和愛戴,修改了“因山為墳”的遺囑吧。
參考資料:《三國志》
不要再揣測諸葛亮北伐的真正動機了,他其實已清楚地昭告過世人
曹操的兩筆“産業投資”,讓諸葛亮北伐功敗垂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