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卦”,卦辭有“用見大人”,而乾卦為“利見大人”。其實對于元、亨、利、貞這四個字,理解一直都不夠深入。不過這兩字個字勾起了我的興趣,進行了一些相對深入的思考,不知道是否正确,寫出來大家一起看一下吧。互聯網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起探讨下,下面寫的内容不周全的,希望各位學友指點。
利,禾旁有刀,收割禾苗,《易》曰:“利者,義之和也。
用,商代甲骨文作桶形,是“桶”的初文。桶可使用,故假桶形表用。說文解字:用,可施行也。
其實“用”這個字并不是第一次有疑惑,莊子當中提到“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這就很讓人疑惑,不用——庸——用——通——得,說“不用”又要“用”。
靈光一閃,想到“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這句話把“利”、“用”放在了一起,“有”對應着“利”,“無”對應着“用”。那麼在想這個是不是一個這樣的簡單關系,有無的概念太難了,就把這兩個理解為我們日常理解的意思吧。為利而有之,為用而無之。
利,有,是獲得,得了可以用,用了就是為了獲得,如果隻得利而不用,這是不存在的。
用,無,是消耗,用了可以得,得了就是為了再用,如果隻用而不得,這也是不存在的。
這世界仿佛有兩種力量,一種是聚集性的,是索取型的,趨于有型的。另外一種是消耗性的,是使用型的,趨于無形的。這也許就是負熵和熵吧。
發現大家都在讨論這樣一個問題,大家讨論的問題都是指向了這裡,不過是有些從應用的角度,直接告訴我們該怎麼做,有些從科學的角度,去探究這是什麼原理,有些從哲學的角度在問為什麼,是什麼。
從任何一個物體的某一狀态出發,“有無利用”都在其中,循環往複,如果說用而得到的利并非前面的利,那麼不妨把這個範圍擴大一下,“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複通為一。”有必依賴于其他的無,無必産生其他的有。而對于同一物體,當認為它是你的,想占為己有的時候,那麼它确實為“利”了,可是利而不用和沒有又有什麼差别呢?
我買了很多的書,這是有,是利,可是我不看,不用,他們并不能産生新的有,新的利;我看了這麼多書,如果不轉化為自己的思想,那也不将是有,不将是利,我隻是懂了一些知識罷了。所以寫下來這便是用,思考更加深入了,這就是有利又有得,給大家看了這就是用,引發大家的思考,獲得大家的反饋,這又是得,就是如此循環。
如果我不思考,不寫,不發,将不會有任何波瀾,沒有任何人知道我在想這個問題,也沒有人有回饋,一旦思考了,寫了,發了,那麼各種聲音都來了,之後大家又逐漸忘卻,這就是奇妙的世界,從無中生,從有中寂,仿佛什麼都沒有,又精彩過。
這并不是無謂的思考,而是有很多現實的意義,人說生命在于折騰,關鍵是想折騰成一個什麼樣子?如果僅僅是瞎折騰就能折騰出來的,那麼就一直用吧,如果不是不妨思考下什麼時候有,什麼時候無,什麼時候利,什麼時候用,所以有時候不用>用,有時候用>不用,是以“寓諸庸”,中庸的庸,最後或許還是一個“真”字,“真”與“貞”又相差多少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