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科技引領成長自主創造未來

科技引領成長自主創造未來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1-29 07:18:36

科技引領成長自主創造未來?【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科技引領成長自主創造未來?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科技引領成長自主創造未來(彙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磅礴力量)1

科技引領成長自主創造未來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非凡十年】

【十年答卷】

這是大國崛起關鍵性的十年,也是大國工程實現曆史性跨越的十年。

“天眼”探空、“蛟龍”入海、“神舟”飛天、“複興号”馳騁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中國人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細數這十年,你會發現,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裡遊的,我們從無到有,從有到強,一步步見證着祖國的偉大。

十年來,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事業發生了曆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走出了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産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道路,中國正式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正向世界科技強國全速邁進。

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指出,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中國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1.自主研發,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題

從黨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我國把創新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這十年,是我國科技工作者攻堅克難、接續奮鬥的十年。作為我國科學技術界的最高學術機構,中國科學院不待揚鞭自奮蹄。

圍繞深空、深海科技制高點,中科院研制的悟空、墨子、慧眼等科學衛星,使我國在空間科學國際競争中占據有利地位。

圍繞基礎學科研究,中科院産出鐵基高溫超導、納米限域催化、量子計算原型機、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澱粉等高水平的重大原創成果,引領我國在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學、納米材料、幹細胞等重要前沿方向進入世界第一方陣。

聚焦創新,實現科技騰飛。

“曙光”超級計算機的問世,有力帶動了相關新興産業發展;中科院煤制乙醇、煤制低碳烯烴等多項技術成功實現商業化,為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和能源安全提供了科技解決方案;分離出世界上首個新冠病毒毒株,研制了多款疫苗、檢測試劑……

進取突破,助力民族複興。

2022年上半年,中國科技創新重磅成果頻出。依托“中國天眼”FAST産出的一批原創成果集中發布:FAST中性氫譜線測量星際磁場取得重大進展,首次揭示快速射電暴爆發率的完整能譜及其雙峰結構……中國在關鍵核心技術中不斷突破,充分證明我國科技實力進一步飛躍。

根據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我國從2012年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第12位,開啟了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科技強國的新階段。

“我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科技事業的藍圖已經繪就,科技創新事業在不斷向前發展。”王志剛說。

2.舉世矚目的國之重器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這十年,在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工程科技事業取得了曆史性成就,是我國工程科技進步最大、科技實力提高最快的十年。”中國工程院院長李曉紅說。

世界工程,彰顯舉國體制優勢。

貴州的群山中,有着“中國天眼”之稱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不斷探索着宇宙的奧秘。

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号”圓滿實現科學目标,光纖量子保密通信骨幹網“京滬幹線”通過技術驗收。這意味着我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全面保持國際領先地位。

這十年,一大批世界級工程相繼問世。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中國高鐵、中國大壩、中國橋梁、中國港口,向全世界發出一張張響亮的名片。

中國制造逐漸成為高品質的保證,未來車、數據港,還有産業鍊供應、5G、北鬥導航,新能源、先進核能、特高壓等,在這些舉世矚目的成就的背後,是一位位中國工程院科技工作者夜以繼日的身影。

工程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工程技術助力打赢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有力支撐生态環境持續改善。還有西氣東輸、南水北調、川藏鐵路、東數西算等,科技助力脫貧攻堅,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标等,工程科技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大江奔流,萬家燈火之間,由特高壓輸電工程連接。白鶴灘水電站首批400萬千瓦清潔水電,為華東地區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2017年,長達886公裡的蘭渝鐵路全線通車。5年來,越來越多的省份填補了“高鐵空白”。中國高鐵通車裡程超過2萬公裡,躍居全球第一。創下最高運營時速、最低運營溫度紀錄的中國高鐵,如今開始“走出去”:興建土耳其第一條高鐵、俄羅斯第一條高鐵……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港、中國車……一個個奇迹般的工程,編織起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的版圖,托舉起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

3.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體制改革工作。

讓數據多跑路,讓科研人員少跑腿。中科院通過搭建一體化實時報銷系統、開展智能直通報銷等方式,有效解決“報銷繁”難題;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需要填報的表格,由57張精簡為11張;科研經費中用于“人”的投資高達50%……以上這些舉措,大幅縮減科研人員用在報銷上的精力,讓科研人員有更多的時間投入科研。

如何提升科研人員的成就感獲得感,是科技體制改革一以貫之的目标。隻有不斷深化體制改革,才能更好激發科研人員的創造潛能。

2018年7月3日,中辦、國辦印發《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這份長達14頁的文件,為科研人員繁重的評價負擔有效減負。

“‘三評’改革,意在構建科學、規範、高效、誠信的科技評價體系,拒絕‘帽子多’、避免‘一刀切’,讓科研人員吃下‘定心丸’。”中國科學院戰略咨詢研究院副研究員沈華說,我國相繼開展清理“四唯”專項行動,出台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SCI至上”不良導向的硬措施,“破四唯”“立新标”深入人心。

體制順、機制活,則人才聚、事業興。

實施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建立基于信任的科技項目和經費的管理制度;樹立以質量、績效、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大幅度增強對科研人員的激勵力度;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三評”改革有序展開,探索了分類評價的實現路徑……一系列人才制度改革,讓科研人員從煩瑣的事務中、從不合理的體制機制束縛中解脫出來。

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出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部曲”,再到構建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創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增加以知識價值為導向的收入分配,到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穩,科技體制改革譜寫出“多重奏”“交響樂”,改革釋放出的新動能和新活力不斷迸發湧流。

積蓄中國發展的創新動力,“改革引擎”強勁發力。

(本報記者 崔興毅 本報通訊員 楊順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