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社交這件事,大才子李敖說過這樣一段話:
“對待知識的态度,應該是甯可失之過濫,不可失之交臂;但對于交朋友的态度,甯可失之交臂,不可失之過濫。”
這段話的意思可以這樣理解:
當我們在讀書,學習知識的時候,甯願多看,甯願錯看,也不能放過一點兒,這才是求真的意義。
但是在交朋友這件事上,一定要保持甯缺毋濫的态度;甯願隻要一兩個朋友,也不要太多無意義的社交。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朋友少其實都是一件好事。
聰明的人,往往不願意社交,這是真的。
-01為什麼聰明人不喜歡社交?
第一:無法跟身邊的人建立同等的交流
哲學家尼采說過這樣一句話:“哲人獨處着,并非他們喜歡孤獨,而是他們沒有同類。”
聰明人之所以不願意交朋友,并非是他内心深處抗拒社交,而是他很難遇到跟自己“同頻率”的人。
跟頻率不同的人聊天,無異于對牛彈琴。
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
比如:你跟他們談論專業知識,他們根本不懂;你對他們的生活不感興趣,正如他們對你的專業嗤之以鼻。
無法同頻,無法正常溝通,才是人在社交中最孤獨的狀态。
正因為沒有人懂,所以聰明人才不願意在社交中浪費太多時間。
第二:無意義的社交,浪費精力也浪費時間
對于聰明人來說,他們特别在意“利益最大化”。
同樣的時間,他們甯可用在有意義的,讓自己獲取快樂的事情上,也不想浪費在一些無意義的社交之中。
舉個例子:
你準備參加事業編考試,所有的休息時間,你都宅在家裡讀書學習。
這個時候,有些人每天給你打電話,無非就是叫你一起吃飯喝酒,吹牛扯皮。
如果你拒絕了,他們就浪費你的時間,一直不願意挂斷電話。
你說自己在忙,對方又以生氣來要挾你。
這樣的社交,是讓人厭倦的。
實際上,多數人的社交都是這樣。
跟對方沒有任何深度溝通的經曆,隻是停留在表面的溝通狀态。
無非是:哪裡的飯菜好吃,哪裡的風景好看,聊一些瑣碎和煩惱。
這樣的社交,不會給你帶來任何好處,隻會浪費你的時間。
-02為什麼有些人害怕孤獨?
你會發現,有些人需要靠不斷跟朋友進行社交,才能排遣自己的孤獨。
如果讓他們自己獨處,那是他們萬萬不能忍受的事情。
不能忍受孤獨,不能接受自己一個人。
即使是出去吃飯,也要拉着朋友一起去,就為了有人陪伴。
這樣的人,本質上是自我價值感低,認同感低。
他們的潛意識裡認為:
“我一個人,什麼也做不好,總得有人陪着我才可以。”
無法做到真正的人格獨立,總是要依賴别人,将情緒寄托在别人身上才可以。
實際上,他們并不明白:
人生,就是一個人的修行。
在這條路上,你隻有耐得住寂寞,享受孤獨,才能創造更多的價值。
并且,随着年齡增長,你隻會感到越來越孤獨。
朋友越來越少,能夠跟你聊心裡話的朋友無非三兩個人。
即使是身邊的愛人,也有許多時刻的不理解你的。
那個時候,你才會明白什麼是真正的孤獨。
-03孤獨,是人生常态
1、獨處,才能實現自我的價值
魯迅先生說:“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隻覺得他們吵鬧。”
實際上,周圍的人越多,越不利于你實現自我的價值。
首先,人多就意味着“魚龍混雜”,矛盾和争議都會增加。
我身邊有個例子,一個老家的朋友,他有10夥拜把子的兄弟。
老家話叫“仁兄弟”。
10夥,總人數在七八十個。
最多的時候,他一個月參加了15場飯局,花了1萬塊錢的份子錢。
開始的時候,的确很享受這樣的社交;可沒過多久,他就覺得朋友多是個負擔。
最諷刺的是:
有些朋友,連名字都叫不出來。
這樣的社交,有意義嗎?毫無價值。
更多時候,對方隻會成為你的累贅,成為你的負擔。
他們帶給你的,壓力和痛苦,遠遠大于回報與價值。
隻有獨處的時候,你才能“向内探索自我”,實現你自己的價值。
即使将這些時間留給家人,陪陪孩子,也是有價值的事情。
2、人生是場修行,生活的滿意度靠自己争取
人生是一場苦旅。
人生很苦,但這樣的苦不會太久,當苦盡甘來的時候,你才會覺得自己一直以來的努力,都是有意義的。
盡管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我們孤獨,無助,痛苦,但這些過程,當你在收獲果實的時候,才有更高的成就感。
生活的滿意度,包括:
創造的價值高,情感的共鳴高,獲得的快樂多,家庭的幸福度高。
那些聰明人之所以不願意社交,是因為他們将有限的時間,都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今日話題:
你喜歡交朋友嗎?
(文章配圖來源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