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上海崇明年俗

上海崇明年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04:03:40

上海崇明年俗?元宵習俗之:拔紅燈,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上海崇明年俗?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上海崇明年俗(崇明這些元宵習俗)1

上海崇明年俗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人們都愛在這個節日紅紅火火地鬧上一把,過後正式告别新年,開始又一年的勞作。一般來說,崇明元宵習俗中主要有如下幾項活動:做繭團銀子、拔紅燈、摜田财、齋田頭、掇三姑娘、丢花籃、走三橋等。由于早先我國是一個農耕社會,因此崇明鬧元宵的活動幾乎都和農事耕作有關。

元宵習俗之:拔紅燈

這是崇明早年鄉間在元宵期間的一個喜慶民俗。門前樹起高高的木杆,到晚間在上面升挂起大紅燈籠,以盼全年阖家興旺。此活動一般從正月十四起,到二十止。民間《竹枝詞》這樣寫道:

門前木杆高高樹,紅燈遠照幾裡路;

正月十五鬧元宵,日子全年都紅火。

Valentine's Day

崇明人鬧元宵,和别處一樣,各處的街鎮店鋪門前也都張燈結彩,懸挂着好看的宮燈、走馬燈。街頭則有許多孩子拖着兔子燈、船燈、車燈在遊走。在寬闊的鄉間,就另有一景了。一些富有的人家,會在自己家的大門前,樹起一根高高的木杆,杆頂系上葫蘆(滑輪),垂下來的繩子上,懸挂着一盞盞的圓柱型紅燈,有的三盞,有的五盞,也有七盞九盞的。元宵期間,每天傍黑時分,就把它們一一點亮後升上天空。據說拔了這樣的紅燈,會全年家庭興旺,平安無事。

元宵習俗之二:做繭團銀子齋田頭

做繭團銀子這一習俗直到現在還流行:人們把糯米粉做成繭團銀子樣或是其它棉桃、瓜果的形狀。據說元宵節吃了繭團銀子後,在新的一年裡會家道興旺、莊稼豐收、财源廣進。因此崇明人也十分重視在元宵節期間做繭團銀子和蒸年糕這兩項民俗。

正月十五這一天,農家會拿上做好的繭團銀子等祭品,到田間齋田頭——祭拜土地公公,期盼獲得豐收年成,同時附祭自家的祖墳。《竹枝詞》雲:

新春田邊擺供品,全家忙着齋田頭;

土地公公多保佑,隻盼花稻好豐收。

Valentine's Day

“齋田頭”一般都在上午。當年我是個孩子的時候,曾不止一次地跟母親做過這樣的祭祀。母親挽着用毛巾蓋着的籃頭,來到田間南邊之處,一一擺上從家中帶來的祭品。它們有豆沙圓子、蘿蔔芯圓子;有繭團、銀子;有狀如棉桃、長生果等其它糯米粉制品,然後虔誠地點上香蠟燭。母親會念念有詞地低聲唸叨:“土地公公,我們來看你了。今年我家種花又種稻,望你公公保我們風調雨順、花好稻好樣樣好,再保佑我們阖家老小平平安安毛病少。”講畢,還要端端正正地跪在田頭磕上幾個頭。我們也自然在母親的囑咐下,跟着一起磕頭,并亂喊上幾句:“求求土地公公!謝謝土地公公!”

敬過了土地公公,齋好了田頭,再到自己的祖墳上祭拜一番,當年的“齋田頭”任務就算完成。齋過田頭,農家的心中也似乎有了底氣,一開春,就忙着種玉米、種棉花、育秧苗。

秋後,如果棉花的瓤頭開得有碗口大,稻穗長得有牛尾巴大,對于到手的好收成,農家自然不會忘記土地公公的恩情,會時時叨念他的恩德。要是秋後花地歉收,他們也絕對不會責怪土地公公,隻是暗暗檢點自己在哪個地方對他有不周不敬之處,要待來年“齋田頭”時補上禮數。

元宵習俗之三:摜田财

隻盼今年花地好, 家家要把田财照。

新年新歲許個願, 花好稻好樣樣好。

Valentine's Day

說起摜田财,這是小孩尤為喜歡的一個民俗活動。田财一般用硬柴紮成火把狀,晚上在田中點燃後邊舞邊喊:“田财田财,我家發财。别人家棉花羅朵小來像繡球,我家棉花羅朵大來像碗口!别人家花地長來稀毛癞痢,我家花地好來鋪天蓋地。”摜田财後來漸漸演變成了摜火球,亦即外地的火流星。孩子們都用小鐵皮罐鑽上眼,栓上鐵絲作攀,罐内放上竹枝、木爿,點燃後揮舞,且名堂甚多,有什麼大開門、小開門、八字鍊、退縮陣等等。

記得小時候,筆者也玩過這樣的遊戲。因為沒有放在火球内的木爿竹枝,還曾經搞過惡作劇,偷偷地把鄰家坑棚裡的馬桶刷給拆了去點火掼火球,惹得鄰家那位大媽破口罵了好幾天。

元宵習俗之四:掇三姑娘

掇三姑娘又叫請三姑娘。三姑娘指的是坑姑,一位主管糞坑的神靈。傳說這位名叫紫姑的冤死女神很是靈驗,民間就有在元宵夜端請她來問蔔的活動,以了解全年的農事或展望未來家庭的生活。舉行掇三姑娘之前必須做好準備工作,叫篾匠用竹子做一隻新的畚箕,還挑選一根筷子、一杆秤、一個放米的紅漆托盤、一張八仙台子,挑選好兩名在隊裡有一定聲望的男子。

正月十五晚上,人們來到舉行掇三姑娘活動的地方。在開始之前,先有一人幹坐在一茅棚的坑床上,等待有人叫應。稍等一會後,另外一名人員又走過去開始叫:“大姑娘在嗎?”坐在坑床上的那個人就應聲道:“大姑娘不在。”又叫道:“那麼請問二姑娘在嗎?”又應聲道:“二姑娘不在。”再叫道:“三姑娘在嗎?”再應聲道:“三姑娘在,你叫她啥事?”叫者回答說:“叫三姑娘問花道看紅燈吃卷團圓子。”說罷,來叫的就喊道:“三姑娘上轎!”兩個搭檔就一同回到了舉行掇三姑娘的廳堂裡。

這時候,兩人恭恭敬敬地走到事先準備好的八仙台子旁,将一根筷子認真仔細地插在畚箕環幫的中間,然後把畚箕“合撲”擱在秤杆上。随後,操作的人分别站在新畚箕兩邊,目光凝重,表情嚴肅。通常,都有附近年長的有威望的人來主持。在他的“掇三姑娘開始”聲中,兩個操作人員會及時随着号令,每人一手擡杆,一手扶抓牢畚箕邊開始答表演。有一個人問道:“今年水稻收成好不好?”操作手就代替三姑娘回答說:“好!”另一個人接着問:“今年每畝稻谷能收到600斤嗎?”倘若能收到600斤,三姑娘就對着盤子點六次,這意思就是回答提問的人今年水稻能收到600斤;倘若能收到700斤,三姑娘就對着盤子點七次,就是回答提問的人今年水稻能收到700斤。以此類推,舉一反三。有人問道:“今年棉花長勢如何?”如果是個豐收年,三姑娘就會在盤子裡畫上一朵大大的棉花,反之就畫上一朵小小的棉花。三姑娘通過這一方式回答提問者今年棉花收成的好壞。有人要三姑娘畫八結畫剪刀,三姑娘就會很快畫成功。這一系列方式做好後,操作的人便将三姑娘移至放有酒和繭團圓子的地方,然後輕輕将環幫中間的筷子往酒杯裡點一點、往繭團圓子上點一點,意即喝酒吃繭團圓子。這方式做好後,再将畚箕額幫朝上一晃,意即看紅燈。一系列形式做好後,操作人員喊三聲“三姑娘上轎回府啰!”随後就做着擡的動作把三姑娘送到原來的地方。與此類同的,崇明還有請門臼娘娘、灰堆(先前柴竈内的灰燼所倒處為灰堆)婆婆來扶乩的習俗:“門臼娘娘九節姑,興餘還要請灰婆。扶乩鄰女弗湊趣,乖巧哆哆怒眼睃。”門臼娘娘和灰堆婆婆是鄉間兩個最值得百姓信賴之神。扶乩時,在架子上吊一根小棍子,二人扶着架子,小棍就在下面的沙盤上或灰盤裡畫出字句,作為神靈的指示。

元宵習俗之五:丢花籃

清代乾隆年間的《竹枝詞》這樣寫道:

戲畢調獅二更初,丢花籃罷請坑姑。

嬌羞新婦婆為蔔,試問今年有孕無。

Valentine's Day

所謂丟花籃,現在的我們千萬别以為那花籃是那種插滿各種花卉的籃子,而是以前崇明鄉間家裡常常可以看到的大号的竹籃。上了年紀的人都知道,平時農家都用它在割羊草時裝草用的。每到秋天,田間所種的棉花盛開時,又用它來裝采下來的棉花。長江口一帶種植棉花的地方,都把棉花簡稱為花,如農諺花好稻好,就是棉花水稻都豐收的意思。所以農家也把裝棉花的籃子稱為花籃。

翻閱舊時的縣志,我們可以看到,先前的崇明,曆來以種植棉花、雜糧和水稻為主。其中的棉花更是農家賴以生計的作物。既然種植棉花是那時候崇明鄉下農家的生計主要來源,人們自然也就十分關心每年棉花的收種情況年成好壞。當年的科學并不像現在這樣發達,農家主要還是靠天吃飯。因此,他們對于豐年歉年隻能以節慶時間的問蔔來推測判斷。丢花籃這一民俗就這樣出現在民間。

對于這一民俗,那時的農家十分看重。為防止花籃丢不過屋,人們不但要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來丢花籃,而且所丢的籃子要用新編的竹籃。大人小孩在丢時要屏聲息氣,不能有絲毫喧嘩。花籃丢過後才能歡呼雀躍。

元宵習俗之六:吃兜财

元宵節了,街上買馄饨皮子的店家生意特别的好。和北方人喜歡吃餃子一樣,在崇明,馄饨也是老百姓極為喜歡的一種美食。

先前,無論有親人遠行,也無論有稀客來臨;無論是節日喜慶,也無論是嫁娶生日,馄饨是必不可少的待客奉親之物。因此,崇明鄉間的百姓給它起了一個“兜财”的吉祥語。特别是一到元宵節時,家家戶戶有錢沒錢更是不能少了這“兜财”。常可見到鎮上售賣馄饨皮子的店鋪門前,人們耐心地排着長長的隊伍。待把皮子買回來時,家裡的人早已把芯餡準備妥當。于是,全家老小和親朋好友圍在一起,邊聊家長裡短邊包裹起馄饨來。一隻隻滿裹芯餡的、包得緊緊的兜财整齊地擺放在篩子内、案闆上,像秦始皇兵馬俑裡的兵俑,一列列,煞是好看,隻待鍋中的水燒得翻滾個不止時,便将它們一個個下到沸水裡去。竈沿上,早已擺好了一隻隻放好味精、豬油、蔥花等調料的大碗。正月半吃兜财,窮家盼老天降财;富戶盼年年聚财;老人盼發達旺财;小輩盼和氣生财。當然,最好吃的是蓿肉餡的馄饨。這種兜财既有着蓿的清香,又有着肉的鮮美。一些孩子吃這種兜财時,總要兩三碗才肯罷手。想想早年因為豬肉供應緊張,蓿肉餡的兜财隻是偶爾能吃到。有時候,包裹兜财便隻能用蓿、雪裡蕻、青菜作餡,剁碎後最多再打上一兩隻雞蛋拌在裡面。這樣的馄饨對我們來說也是不錯的美食。家貧的人家,更多的時候,連蛋也舍不得放,隻能把一兩段崇明包瓜剁成碎末,拌和在餡裡。用這樣淨素的芯餡包裹的兜财,倒也十分好吃。

還有的人家,會到飲食店的小賣部,用糧票買了幾根油條。回家後,把它剁在蓿芯裡。這餡便在翠綠中帶點金黃,很是喜慶。用它包裹成馄饨後,吃在口内,清香中夾雜着油香,倒也十分别緻誘人。鄉下早已不用什麼油條來包裹馄饨了,蓿肉芯、蝦肉芯、蟹肉芯等馄饨也是尋常之物,人們吃馄饨似乎隻是為了解饞,會有人記得嗎,這馄饨的吉祥語是“兜财”!

元宵習俗之七:走三橋

也是乾隆年間的《竹枝詞》,寫到了走三橋:

挑杆施放鬧元宵,為照田财月漸高。

隔壁大娘呼女伴,夜深同去走三橋。

Valentine's Day

走三橋這一民間習俗和江南地區大緻相同。說是元宵節晚上,在夜深人靜的時候,農家婦女要結伴走過三條橋,才能确保全年身體安康無恙。因此常有姑嫂、姐妹、婆媳、妯娌、鄰居等相邀,在月上中天的時候,一起走三橋。隻是崇明鄉間大橋比較少,都是那種僅隻一條兩條的小石橋。所以當年走三橋流行得不廣。

作者:柴焘熊

編輯:陳錦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