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晴方好雨亦奇
來源 | 孔夫子舊書網APP動态
我的書櫃中有一整排戰争類書籍,涵蓋戰争小說、戰争理論、戰争史、戰争攝影、戰争報道等。從《戰争與和平》《五号屠場》《第二十二條軍規》《紅色騎兵軍》,到《戰争論》《戰争史》《戰争時期日本精神史》《中越戰争秘錄》《戰争畫師》《南瓜花:士兵的故事》……
對戰争類書籍的關注,始于十餘年前對中越戰争老兵選題的采寫。
1985年9月,時為中央電視台駐濟南軍區記者站記者的李玉謙到老山前線拍攝。他把鏡頭對準了将要執行出擊拔點作戰任務的濟南軍區某部七連官兵,拍下他們訓練、生活、出征的情況。
1985年12月2日,七連突擊隊一舉攻下越軍603、604、968高地,全殲守敵87人,突擊隊員七成受傷,全連犧牲11人。兩天後,李玉謙離開前線,帶回5盤戰地錄相帶。
2009年,李玉謙離開解放軍畫報社,開始尋訪參加“12&一九六四年83;2”戰鬥的老兵,拍攝他們的戰争口述和生存狀态。他發現,老兵們多年來一直承受戰争後遺症折磨,肉體、精神創痛揮之不去,很多人生計艱難。
李玉謙喜歡一句格言:“你如果無法阻止戰争,那你就把戰争殘酷的真相告訴世界。”
2012年,我采寫的關于七連老兵及李玉謙戰争命運的三萬字長文《一輩子的戰争》,發表于《讀庫1203》。文章引起一定反響,很多人開始關注那場戰争和老兵們。
條件成熟時,把這個選題寫成一部書,是我的心願。書名想好了,還是《一輩子的戰争》。
廣泛閱讀戰争類書籍,是我為此而做的功課之一。
喜歡蘇德戰争長卷《生活與命運》、一戰個人史《美麗與哀愁》、越戰小說《士兵的重負》,它們寫的是戰争中的人,并不“高大全”的有恐懼、有獸性、有溫情的活生生的戰争中的人。它們在人類的普遍困境中燭照了那些生與死,真與善。
喜歡白俄羅斯女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的非虛構戰争個人史系列著作(《我是女兵,也是女人》《鋅皮娃娃兵》等),她寫出的那些“被強行隐藏于地下的個人真實”,讓我們認識到,其實,我們真正的敵人,是我們内心的貪婪、恐懼和憤怒。
喜歡曾接受我采訪的攝影家劉鐵生的戰地攝影,他鏡頭裡的“戰争生态”,诠釋了雨果的話:“在一個絕對正确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确的人道主義。”
喜歡海明威在《永别了,武器》中表達的意韻:“一聽到神聖、光榮、犧牲這些空泛的字眼兒就覺得害臊……在與村落的具體名稱、道路的号碼、河流的名稱、團的番号和日期相比,像光榮、榮譽、勇氣或崇敬這些抽象的詞兒就顯得肮髒了。”
戰争是極端環境下人的行為、心理的極端表現。
戰争是對世道人心的最殘酷異化。
戰争,沒有勝利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