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2701字,閱讀完大約需要9分鐘)
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們,大家好,我是王同學。
大概是在一年之前,我發現自己對一些基礎概念的理解很薄弱。所以,我下決心要把這些概念再好好學習一遍。然後,在文章中講出自己的理解。
01|GDP的什麼?
GDP是指,特定地區在統計周期内所有勞務和商品的增加值之和。[1]
從這個定義中,王同學學到了四點,
1. GDP是一個地區概念,不分戶籍國籍人種。比如說,王同學是西北人,在廣東發展,那麼王同學所創造的增加值是算到廣東省的GDP裡;
2. GDP是增量概念,不是财富值。比如,小A工資是小B的兩倍,但是後者家庭有10套房,财富值可能是前者的很多倍。很多新聞報道把GDP等同于财富值,這一點是錯誤的;
3. GDP不僅是增量概念,而且是增加值概念。也就是說我的收入要減去我的成本,中間的淨利潤才是GDP。GDP是一個地區在統計周期内的淨利潤。拿個體來說,我今年賺了20萬的工資,這不是我的GDP,需要減去成本,剩下的才是;
4. 隻統計了勞務和商品,其他的沒統計。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02|GDP是怎麼來的?
和因特網,一次性注射器一樣,GDP概念也是在戰争的背景下誕生的。
英國為了評估第二次英荷戰争中自己可以調動的戰略儲備和可以收到的稅。委派英國科學家配第對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收支、人口、土地及其他資源進行了測算統計。英國想要從數據方面去證明自己在和荷蘭,法國競争的過程當中,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都不落于下風。這是人類曆史上第一次對自己國家的财富進行數據化的統計。在此之前,人們隻是感性地知道,别的國家比我們富,另一個國家比我們窮。用數據說話,而非感性,這是巨大的思維方式的進步。
順便說一些與此次主題無關的,由于英國大量數據化的統計,并且将英國的财富和債務公布出來。這樣民間可以掌握這個國家的情況,于是有一些民間的商人願意把自己的錢拿出來支持國家打仗或貿易。同時,民間的财富被聚集起來用于擴大貿易,配合上當時的大航海時代。一百多年以後,1776年,亞當斯密寫出了劃時代的作品--《國富論》。
好,回歸主線。
第二次對GDP概念産生巨大推動作用的是大蕭條。大蕭條期間,英美國家都過得非常慘,為了找到大蕭條的破解方法,英國和美國都派了專業的學者進行國民收入和支出的數據統計,希望這些統計對政府政策有巨大的幫助,一些具體的統計手段就是在這一期間完善的。GDP概念由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在1933年提出的,這是羅斯福新政推行的第一年。
第三次巨大的推動是在二戰時期,美國成為了民主國家的軍工廠,但是很快發現最初的統計方式沒有将政府支出納入核算,戰時經濟可能很快面臨無以為繼的困境,凱恩斯支持調整GDP核算方式,将公共支出納入GDP體系。從此以後,政府的開支預算成為經濟的貢獻而非消耗。(王同學對這種理論持深深的懷疑态度)
第四次巨大的推動就是在二戰之後,重建歐洲的馬歇爾計劃。那個時候美國已經是一家獨大,歐洲千瘡百孔,需要重建,美國就把自己的GDP概念移到了歐洲,以GDP核算為核心,進行援助資金的分配,于是歐洲國家不得不接受了這個概念,逐漸這個概念就被推廣開來。
再來說說我們中國吧,全世界采用這個概念也不到100年的時間,中國就更短了,中國最早是跟着毛熊老大哥混,經濟核算用的是MPS(物質産品平衡表體系)計算方式,比如說,蓋了1萬套房子,開采了10萬噸煤,不經過市場估價,直接進入分配環節,而GDP是SNA國民賬戶體系的核算方式,是通過市場價格統計的[2]。1985年之後,中國漸漸開始使用GDP統計經濟,目前還不到四十年。
GDP能夠成為當今衡量國家地區發展程度的主要指标,主要是軍事和政治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自國際間的競争,确切的說是二戰後美蘇兩種經濟,政治模式之間争雄的直接結果。
03|GDP的優缺點?
GDP出現之前,各國的經濟增長和衰退,國民收入情況,生産與消費狀況并不在公共部門掌握之中,這時的公共政策無法作出與需求匹配的措施。有了數據之後,有關部門可以及時知道市場出現了什麼問題,創業者可以通過觀察數據發現市場的機會。大家都不像以前那樣,隻是憑直觀的感覺去預測。
同時,GDP的問題也很多,不完美處也很明顯,王同學收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隻要有利于GDP增長,舉債發展也好,貧富差距擴大帶來的增長也好,都被看作無關緊要的,還掩蓋了許多問題,比如人的健康問題,工作生活滿意度,人際關系。需要加入能夠更為充分反映國民衛生,教育,就業,生活水平,環境以及幸福指數的指标;
第二,為了控制成本,統計數據不可能窮盡。比如,在中國,地攤,早餐店的增加值就沒有被統計進去。
第三,各個國家的統計口徑并不是那麼的統一,所以不具有比較的意義。這一點,王同學會在下篇文章着重說。
第四,未将那些不容易量化或是沒有進入勞務市場的服務,未進入商品市場的商産品納入,這甚至不能充分反應部分行業勞動者的貢獻,比如說,一個小孩兒想要一個彈弓,如果他的父親給他做一個,那麼就不計算GDP,如果花十元錢買一個就算,這是不合理的。再比如,一個母親如果自己在家照顧小孩兒,那麼他的勞動就不計入GDP,如果他自己出去工作,請保姆來看小孩兒,保姆工資就計入,這也是不合理的。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我同學覺得以上讨論GDP缺點的幾點都非常有道理,除了第一點。
我覺得很奇怪,GDP隻是一個單純的數據指标,為什麼要賦予那麼多人文的意義?我們隻需要讨論目前的定義和統計方式是否能夠更好的滿足我們最初的目标。第一點所說的不是GDP的錯,而是唯GDP論的錯。
04|GDP會被替代嗎?
GDP不完美,很多人都知道。為數衆多的國際領袖想要忽略GDP這個指标,但最終卻無能為力,他們被GDP這個指标給綁架了,因為選民要看這個指标,他們需要選票。作為一種政治工具,被選民和領袖相互強化,太過根深蒂固,因此很難完全摒棄。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提出人類發展指數,經濟學家提出的生态經濟學,不丹王國提出國民幸福指數這些指标,但是他們對GDP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
可見的未來,GDP仍然是最核心的經濟指标。短期内想要颠覆如此有權威的一個經濟數據是非常難辦到的。就好像我們不去改變排列并不規則電腦鍵盤,不是因為它高效,而是因為人們已經習慣了。
未完。
祝勇猛精進,心想事成。
王同學
2022.4.29
[1] 這個是王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總結的,個人感覺專業解釋模糊不清。
[2] 有SNA1993,SNA2008等幾種,當前中美兩國都采用了最新的SNA2008版本,個版本最大的特點就是把研發作為資本投入,而非中間費用納入資産統計。這個統計方式更加符合現在以科技和創新驅動經濟的理念,更加指向知識創新,避免了資源和規模魔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