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在日喀則的路上遇到了溫暖的人

在日喀則的路上遇到了溫暖的人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07:15:49

【編者按】

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癡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

媽媽給我說過:海

哦,山那邊是海嗎?

……

一首來自中學課本的小詩,道出山區孩子對廣闊天地的熱烈向往。

山的那邊不僅是山,還有星辰大海。亦有許多從遠方而來的人,跨越千裡、播種希望,為孩子的夢想“插上翅膀”。

2022年9月10日是我國第38個教師節。今年教師節恰逢中秋,澎湃新聞推出“山海同奔赴”系列報道,記錄支教老師的“山海情”,也送上節日祝福——花好月圓、桃李芬芳。

2011年9月18日,張小波在西藏經曆了畢生難忘的1分40秒。人在屋中,地面驟然劇烈搖晃,他判斷跑出去的風險更大,隻能留在原地,祈禱鋼筋水泥的屋子能多撐一會兒。

那年,張小波31歲,作為高校派出挂職鍛煉的青年團幹部,前往西藏日喀則市亞東縣援藏一年。距離返程還剩2個月,印度錫金邦發生6.8級地震,西藏日喀則、山南兩地18縣被波及。

在日喀則的路上遇到了溫暖的人(山海同奔赴重返日喀則)1

張小波在西藏。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 供圖

張小波安全無虞,但看到當地很多群衆受災,心裡非常難受。此後的兩個月時間,他把重心從團工作轉移到了抗震救災、災後重建。離開前,他深覺自己與這座城市的羁絆更深,對前來送行的當地幹部說:“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再回來。”

2022年,張小波找到了機會,重返日喀則。

這一次,他作為上海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30名教師中的領隊,赴任日喀則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校長,扛起西藏教育發展路上的一面大旗。

“曾經我在這裡一邊付出一邊成長,如今,我更有底氣,要為這片土地帶來新的東西。”張小波說。

在适應高原環境中,繁忙開工

再次援藏的機會,張小波一直在等。

2022年,駐守三年的第二批上海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即将返回,第三批隊伍選派工作正式啟動,同樣為期三年。張小波評估了家庭和工作情況,在家人和工作單位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第四附屬中學的支持下,自告奮勇應征援藏。

7月22日,包括張小波在内的6名管理幹部先行開拔進藏對接工作。盡管已經在西藏生活過一年,心理上也有了充分的準備,但生理上,高原反應還是讓張小波度過了不好受的兩周:頭暈、胸悶、晚上睡一會兒就伴随着頭痛醒來、早上起來鼻子裡都是血……7月23日,更有一位隊員深夜突發低燒咳嗽,血壓直線飙升,吓壞了張小波等一幹人,當機立斷送往醫院住院治療。

在日喀則的路上遇到了溫暖的人(山海同奔赴重返日喀則)2

7月,上海市教育援藏工作隊輪換交接會。

考慮到其他幾位隊員也是初上高原,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作為領隊的張小波盡管也症狀明顯,但還是咬牙堅持,主動承擔起送餐與陪護任務,直至這位隊員康複出院。

8月4日,24名專任教師進藏,張小波的工作節奏也越變越快。身兼日喀則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和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校長,張小波每天都非常充實:和上一批離開西藏的工作隊交接工作,對日喀則當地和對口支援學校的教育現況進行進一步的調研,配合相關部委開展調研工作,根據調研和研讨得到的結果、科學制定這一批教育援藏工作隊未來三年的工作計劃……

8月上旬,西藏開始連日新增本土新冠确診病例——他與隊員們不得不着手應對疫情帶來的考驗。

推進線上教學,不放棄每個孩子

8月15日,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就将迎來新學期開學。而在8月8日觀察西藏疫情形勢後,張小波和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領導班子迅速作出反應:從線下轉為線上教學的概率極高。當日召開緊急會議後,8月9日,《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線上教學工作方案》緊急出爐。

張小波帶着上海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和學校領導班子,在線上教學開始前,迅速落實好了三項工作:第一,德育處做好全面的排摸工作,建立學生“一人一檔”,确保線上教學期間一個都不能少;第二,教務處做好合理的教學安排,督促各教研組在援藏教師的指導下開展集體備課,保證線上教學的質量;第三,信息部門做好相關的培訓工作,指導師生完成線上教學平台的測試,确保線上教學順利開展。

在日喀則的路上遇到了溫暖的人(山海同奔赴重返日喀則)3

線上會議。

“西藏當地的孩子是不是都具備線上學習的條件?這個和我們在上海的孩子是有差異的,所以更要認真排摸每一位學生的情況。”張小波說,一排摸下來,需要重點關注的特殊情況确實不少——有些孩子是從福利院來的,少的學段三五人,最多的學段有十幾人。他們溝通下來,保證了每個年級起碼要有一台線上設備;還有學生是牧區家庭,因為常年居所不定,沒辦法參加線上教學,隻能電話溝通,“沒有辦法了,隻能多打打電話,告訴他每天要學什麼課程,課後做什麼習題,定期地問問進度,問問有沒有問題,盡可能地保證每個學生都不漏下。”

學生以外,線上授課對于西藏當地老師也是一個挑戰。張小波介紹,上海市教育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對受援學校教師進行“傳、幫、帶”,即幫助教師們提升教學水平與能力,進而通過輻射效應,提升一個地區的教育水平。因此,援藏教師們迅速地來到各學段各學科的教研組,指導幫助藏區教師們集體備課,“線上授課事實上對老師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提前的備課一定要更充分。”

在反複測試線上授課平台、備好備用平台後,8月12日,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的線上教學準備工作已基本到位。8月14日,日喀則市教育局在一場會議上向全市中小學各教育主管們正式推出了實驗學校的案例。

線上教學正式開始後,張小波也沒閑着,每天召開工作例會,聽取督導組反饋當天的教學情況,及時解決出現的問題。他自己也會悄悄“潛進”一些線上課堂,看看老師學生的情況。

令張小波印象深刻的是,學生雖然在課上不開攝像頭,但很多會選擇在課後呈遞上自己的筆記本,那些筆迹端正、工工整整的課堂筆記,令老師們非常感動,“西藏的孩子普遍電子産品玩得少一些,很多孩子線上學習比我們想象的要認真。”

在日喀則的路上遇到了溫暖的人(山海同奔赴重返日喀則)4

線上學習的西藏孩子。

不少老師也令張小波十分感慨。受信息化水平的制約,有的老師制作課件能力比較薄弱,有的老師幹脆就把鏡頭對着自己的教參,直接投屏給學生看,“那本教參備注得非常詳細,他一點點往下推。不管用什麼方式,隻要有心,教育始終會進行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初期,張小波及時将日喀則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工作中所面臨的困難向上海後方作了彙報并發出支援請求。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師範大學、上海複星基金會和上海宋慶齡基金會多方的支持下,他為當地教育系統共籌集到近45萬元的防疫物資。

在日喀則的路上遇到了溫暖的人(山海同奔赴重返日喀則)5

逐步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改變

張小波坦言,時日尚短,又逢疫情,他親身接觸的學生還不夠多。最近,他還要負責給封閉管理中的教師們提供志願服務,不時要承擔核酸采樣和公寓送餐等工作。

但空下來的時間,他就開始觀察、調研和反複推敲教育問題。張小波發現,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擁有當地最好的學生和師資隊伍,學生們比上海的孩子們更樸素内向,求知欲望普遍更強烈,很多都攢着勁,想要考到教育水平更高的“内高班”去。此外,這裡的孩子很多因為家裡住得遠,經常一整個學期都待在學校,這也意味着,他們的成長,學校教育承擔了很重的部分。

“這就更要求我們老師,有更好的水平可以指導學生。”張小波和隊裡的專任教師們探讨出一套方案和理念——最關鍵的是要通過專業上的指導、帶教,提升當地老師們的教學水平。每位援藏教師帶教1~4位同樣學科的教師,個性化制定帶教工作。全程聽當地教師們的課堂,指出問題,并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課堂改進,争取每周能完整聽上3節課。

“三年的時間,從頭到尾帶着當地的老師們,量身定制他們的發展之路。這樣慢慢地,就能完成從輸血到造血的改變。”張小博說。

同時他也在籌劃啟動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的校本項目,探索校本課程的開發、題庫的建設,“教、學、評,每一環都至關重要,我們想要建立一套可落地的屬于當地的教學評價産物。”

張小波解釋,受當地教學水平的限制,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的校本題庫完全依靠當地教師的開發還有些難度,但是他們希望之後可以通過援藏教師、當地學科骨幹、以及上海後方的專家力量,組成一個團隊形成合力,把适用于不同學校、不同學段、不同學科的題庫一一建起,“前兩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已經打下良好基礎,但這個任務非常艱巨,希望三年過去,我們能為當地留下這樣一份東西。”

張小波說,11年後再一次踏上日喀則,他發現這片土地有了很多變化,市容市貌變好了,基礎建設也更完善了,一路過來,綠化植被比記憶中的多了不少,“高原的水土種活樹木很不容易啊,可以想像,對口援建在方方面面做了多大的努力,”張小波說,自己要和團隊在這兒待三年,不知道能帶來多少變化,“教育帶來的變化是緩慢但深刻的,再過十年,希望我也能說,我在為這片土地帶來多多少少的改變。”

時值第38個教師節,又恰逢中秋節,在張小波所在的學校,一場線上教師節日會将到來。老師們可以欣賞表演,還可以通過連線收到來自大後方家人、同事的祝福。提起給家人的祝福,張小波笑了,“對我來說,這次前來是出于責任和情懷,但這真的離不開我家人的支持。沒有太多可以說的,感謝,我祝他們幸福安康。”

在日喀則的路上遇到了溫暖的人(山海同奔赴重返日喀則)6

祝碧晨 設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