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已過,關于“年”的讨論不會完。
近日,紀錄片《過年的畫》正在央視放映。主角是天津的楊柳青年畫,上海的小校場年畫也有所提及。迎接新年,大掃除,糊窗戶,貼窗花,貼年畫……這些事看似尋常,卻是獲得過年的儀式感的“不二法門”。
還記得上海圖書館的文創産品——“五谷豐登”料理盤嗎?以館藏小校場年畫《蠶花茂盛,五谷豐登》為底本,奪得了“上海特色伴手禮”的第一名,“代表”上海。不妨以此為契機,走入年畫這個紛繁的世界。
我們中華文字太有創造力了,把文字變成圖案,非常有想象力。
在天津大學分享課《用美好的年文化過好年》,馮骥才這樣贊歎年畫。
把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圖像,諧音是最常見的方式。有的是一個字,蝙蝠同福氣的“福”。
佛手代表“多福”。
大鯉魚意為富裕,又因繁衍衆多,有“多子”的寓意。
還有的是幾個字。蓮花和金魚的組合,意為 “連年有餘”。
“貓”和“耄”諧音,“蝶”與“耋”諧音,寓意“耄耋”。
除此之外,雞同“吉”;一匹馬、一隻蜜蜂和一隻猴子的組合,意為 “馬上封侯”;一隻喜鵲和一株梅樹的組合,意為“喜上眉梢”;瓶中插着花,意為“屏中生花”;兩隻柿子和如意,意為 “事事如意”。
除去諧音,有的圖案有其豐富的曆史典故。石榴打開外皮而露出許多子兒,石榴因此代表“多子”。
壽桃代表“長壽”。
黃河鯉魚跳過龍門會變成龍,代表平步青雲和飛黃騰達,進一步引申為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将軍門神直到今天都非常常見。相傳是唐太宗麾下的兩員大将“白臉秦瓊,黑臉敬德”,武門神守門祈福迎祥,祈求家人平安幸福。
有意思的是,有的圖看似普通,在過去并非“飛入尋常百姓家”之物。瀝粉貼金,做工精緻,研究者推測“這應該是皇宮跟王府大臣們貼的東西”。
不得不說,我們對年畫的想象力,很多時候是被“門神”限制住了。全國各地的木版年畫,最多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門神。
但是,光是楊柳青年畫,便有戲劇演出中最精彩的一瞬的“戲出年畫”。
有标注時下地标的“天津圖鑒”。
還有人在新疆更受當地人歡迎的“洋林”年畫。
來自上海的畫家錢慧安,與楊柳青年畫當地的年畫店合作,創作了充滿文人畫色彩的年畫。以往年畫裡的人物,神态變化不大,但是錢慧安賦予其靈動。
在“新風”一集,小校場年畫也成為了年畫發展史上的一個标注。
從蘇州的桃花塢到上海的舊校場,一大批年畫藝人來到上海,在舊校場開設了幾十家年畫作坊。下圖是光緒十年上海縣域租界鄉全圖局部,紅色框内為舊校場街。
在現存的千餘幅小校場年畫中,你可以看到近代風格的上海。其中上海圖書館藏近300幅,數量為海内之冠。《百子圖狀元及第》《寓滬西紳商點燈慶太平》等畫作,都成為了文創産品開發的素材。
不過,它式微得很快。《點石齋畫報》開創了我國石印畫報的先河,石印版畫也取代了木版年畫。同樣的内容,你可以在楊柳青年畫上看見,但是小校場年畫已經不再創造了。
作家馮骥才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民間文化遺産搶救工程年畫普查的牽頭人,他說年畫全國有大大小小40個産地,錄入到數據庫的年畫有1萬多種,但“恐怕還不到民間年畫的百分之一”。
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網,周到君發現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的就有18個。首批12個,它們是楊柳青木版年畫、武強木版年畫、桃花塢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楊家埠木版年畫、高密撲灰年畫、朱仙鎮木版年畫、灘頭木版年畫、佛山木版年畫、梁平木版年畫、綿竹木版年畫、鳳翔木版年畫。
其中,桃花塢和楊柳青占據一南一北,是規模最大的木版年畫産地。河南開封朱仙鎮、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江蘇蘇州桃花塢,則有中國四大木版年畫産地之稱。
如何獲得過年的儀式感?人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但是沒有年畫,年味本身也遜色了。不妨挂起年畫,氣氛搞起來。
據悉,《過年的畫》的播出平台是CCTV9和央視頻,全片分為五集,每集50分鐘。
來源:周到上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