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臘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竈日,又稱作“小年”。小年一到,也就意味着“過年”開始了。
但是,在不同人的記憶中,小年的時間似乎并不相同,時間橫跨臘月二十三到新一年的正月十五。每到這個時候,都會掀起一場有關小年的讨論。
那麼,小年究竟是哪一天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從知道我們為什麼要過小年開始。
小年的由來
“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松粉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婢子鬥争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複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祭竈詞》宋·範成大
小年,源起于古代中國民間祭竈的風俗習慣。
傳說竈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後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鑽到竈鍋底下燒死了。
玉帝知道後,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竈王,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彙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竈底。為使竈王“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人們以糖為祭品好讓竈王“嘴甜”,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竈“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财運。
小年是哪一天?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北方人為了過小年忙着包餃子、吃糖瓜、祭竈王,南方的朋友卻發表了不同意見——臘月二十四才是小年啊!
由于地域不同,風俗傳統不同,全國各地過小年的日子也不相同。
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四——“民間傳統小年”
宋朝時期,就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古傳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現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着臘月二十四這天過小年的古老傳統。
北方大部分地區:臘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從清朝雍正年間開始,臘月二十三增加了舉行祭祀大典的儀式,為了“節省開支”,皇帝在這一天同時祭拜竈神。自此以後,王族、貝勒随之效仿,于臘月二十三祭竈,從此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過小年的分野。受官方影響,如今北方大部分地區的小年多為臘月二十三。
江浙滬地區:除夕前一夜——“小年夜”
江浙滬地區習慣稱除夕為“大年夜”,與其對應,除夕前一晚則被稱為“小年夜”。同屬江浙滬地區的南京,小年則是和元宵節在同一天。
四川、貴州部分地區:除夕夜過小年
在我國西南的部分地區,人們會在除夕夜過小年,他們的大年則多在正月十四或正月十五。
各地過小年都有哪些習俗?
祭竈王
祭竈時,人們在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竈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過年謠裡,小孩子吃糖瓜也源于此。在竈神畫像的兩旁,往往貼着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祭竈的目的是通過竈神上天述職,祈求天神諒解和保佑,保證家庭安甯。從祭竈歌内容看,祭竈首要急務是祈求五谷豐登,“五谷雜糧全帶來”。其次是祈求人丁興旺。民歌唱道:“臘月二十三,竈王上西天,多說好來少說歹,馬尾巴上帶個胖小子。”就表現了這一良好祝願。
掃塵土
人們在小年這天,要徹底打掃幹淨房屋,北方人稱“掃房”,南方人稱“撣塵”。據《拾遺記》記載,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當時為驅疫鬼,祈安康的宗教儀式。
後“塵”與“陳”諧音,故掃塵也就是把陳舊的東西一掃而光,這既指庭院内的陳年積垢,也指舊歲中遇到的不快,有除舊迎新之意。
吃竈糖
竈糖,外面有一層芝麻,裡面是用麥芽糖凝固而成的,有健脾胃、滋陰清火、潤肺止咳的功效。
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竈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于是人們便敬獻祭竈,意為用糖糊住竈王爺的嘴,上天後說些甜言蜜語。
吃餃子
過小年,民間吃餃子。取意為“送行餃子迎風面”。在北方很多地區,一到臘月就開始各種吃餃子了。冬至要吃,小年也要吃,而大年三十、初一、初五、初七,也都要吃餃子,足見北方小夥伴對餃子的熱愛。
剪窗花
過了臘月二十三,挨家挨戶就開始裝飾自己的家裡了。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手巧的老年人帶着孫子、孫女一起剪漂亮的窗花貼上。如今在城市,多數人都是買窗花了,少了一絲喜悅也少了一種剪窗花的年味。
貼春聯
“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天上财源主,人間福祿神”……人們将春聯貼于家中,敬仰神明,祈福來年。
備年貨
小年距離大年不過就是幾天時間,人們從此時起就開始置辦年貨了。農村還要殺豬、灌腸,所以從小年開始就得準備。
關于小年的日子,大江南北不盡相同。如果非要在“小年是二十三還是二十四”這個問題上争出個對錯,大可不必。
小年無論是哪一天,都表達了人們辭舊迎新的美好願望。
節日既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期盼。過年,便是每一個中國人心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祝大家小年快樂!
來源: 文明信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