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偉大變革】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2021年底,全國所有縣(市、區)都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督導評估驗收。同期,教育部部署開展優質均衡創建試點工作,在各省份創建一批率先實現優質均衡的縣(市、區)。
改變顯而易見:增加義務教育經費投入,進一步改善農村學校辦學條件,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和城鄉教育一體化。從“有學上”到“上好學”,從“基本”到“優質”,是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也是人民群衆的熱切期盼,标志着中國義務教育正式開啟了2035教育現代化的新征程。
優質均衡的内涵集中體現為“四個更”:全面發展理念更鮮明,标準化建設程度更高,教師隊伍更強,人民群衆更滿意。人們深知,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将縮小城鄉教育資源差距,促進教育公平。
學生在哈爾濱市榆樹鎮中心校新鄉小學鄉村學校少年宮參加美術學習班。新華社發
1夢幻學校點燃的創意——
重硬件更重軟件
一飄雪,學校就更加夢幻。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熱映,讓人們認識了位于青山間的杭州市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
“真美呀!”與印象中的鄉村學校完全不同:一間間彩色透明的教室帶來的是無盡的光明和愉悅的幻想;孩子一眼就可以透過落地窗看到外面的世界;甚至在一個樓層的連接處還有攀爬繩網,這是孩子的天地,他們的童話世界。
建築環境的影響潛移默化。學校的一次問卷調查,六年級學生中有一半想當建築師,長大後想建更多漂亮的學校。
得益于2016年杭州市農村小規模學校整體提升項目啟動,成就了今天的富文鄉中心小學。
如今,更多“小而美”的溫馨學校出現在中國大地。國家實施義務教育全面改革、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推進教育現代化等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加強農村學校建設,99.8%的學校辦學條件達到基本要求。2020年,教育部還确定了第一批100所鄉村溫馨校園。它們的出現,不斷擡高鄉村教育底部,整體提升義務教育質量。
姜蔚穎是富文鄉中心小學的校長,她明白,學習空間整體結構再造的背後其實是教育教學的變革。在她的講述中,學校生活是人人向往的——
“推行生活教育,多種的學習方式、多樣的實踐體驗。諸如學做木工給流浪狗做個家,體驗村裡手工豆腐坊豆腐制作等。”
“每個班的兩位包班老師辦公室就在教室裡,随時可以和學生進行溝通;開放式的閱讀櫃,讓閱讀無處不在。”
“學校五年間不參加縣内聯考,教師團隊自主研究對學生科學的發展性的評價,教師們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走向尊重每個孩子發展的個性化教育。”
向優質均衡邁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師資配置均衡、學生全面發展等成為人們更為關注的選項。城鄉教育一體化最終指向人的現代化,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适宜的基礎和平台。
一直關注鄉村學校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執行院長黃勝利在一個個孩子身上感受到了不同,“在一個良好教育生态下成長出來的孩子是非常有文化自信的,是熱愛鄉土并面向未來的,他們都有着飽滿和充盈的狀态。”
鄉村振興,教育先行。有了好學校,就能留住孩子。鄉村,因為孩子的出現更顯現出活力與朝氣,每一所鄉村學校都是希望的種子,學生就是改變未來的力量。
青海省不斷加大教育投資,辦學條件顯著改善。圖為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縣下貢麻鄉寄宿制中心小學的學生在上體育課。新華社發
2城鄉統一标準折射的深意——
重數量更重内涵
好學校就在家門口。2018年北京市懷柔區督導調查,家長對北京市一零一中懷柔校區的滿意率居懷柔區第一。
從曾經的“懷疑觀望”到現在的“信賴向往”,一零一中懷柔校區執行校長崔峰說:“一些看上去不可能的事情,我們正在一點點地實現。”
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推行集團化辦學,充分發揮優質教育品牌的輻射和帶動作用,通過多種供給方式和發展途徑,不斷縮小城鄉間教育差距,整體提升優質均衡發展水平。
一零一中懷柔校區與總校實行“一個法人代表、一體化管理”的管理機制,這促進了懷柔校區與總校的深度融合,實現了講課統一進度、統一要求、統一備課,檢測統一試題、統一閱卷、統一标準。
城鄉教育差異一步步在彌合。在四川青白江區清泉學校老師賴萬賦看來,在鄉村從教挺好。學校為新教師和參與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服務的老師解決臨時住房、住宿問題。在學校裡工作30年的老教師就可以直接參評高級職稱。“獲評的可能性很大,去年學校19名老教師參評全部通過。”他說。“這裡山清水秀,鳥語花香,是讀書、教學的好地方。”
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實現優質發展,硬件是保障,内涵是關鍵。将農村中小學編制标準統一提高到城市标準,統一按小學1∶19、初中1∶13.5的師生比核定編制,并明确對鄉村小規模學校按照師生比與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編制,對寄宿制學校适當增加編制。“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待遇越高”的局面初步形成。
鄉村教師強,則鄉村教育強。華東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教授周彬表示,鄉村教師待遇持續改善,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保證了隊伍的穩定性和成長性,他們就能為農村孩子提供更優質與更溫暖的教育,讓每位學生看到人生的希望,也有更多機會成就自己的希望。
3一塊屏生發的魔力——
重指标更重群衆滿意
廣西南甯市上林縣三裡中學的覃海禮老師拿出一張圖片,那是學校的全景,四面環山,風景無限。他知道,學生想真正走出大山,并不容易。
上林距離北京有2000多公裡。2014年,學校引進了雙師教學項目,山區的孩子們就可以同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的同學同上一堂課。所謂“雙師”,就是人大附中的老師是主講老師,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活動;參與項目的各個地區的老師們輔助教學、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而在這之前,“雙師”“慕課”“微課”對這裡的師生而言,都是陌生的。他們學習着,盡可能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變單調的被動學習為活潑的主動學習。
“幾年下來,雙師教學不僅使學生的考試成績大幅提高,而且我們實驗教師的教學水平也有了質的飛躍,不斷向更好的方面發展。”覃海禮說,“詩和遠方不再遙遠。”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縣富文鄉中心小學校園景色。餘詩祥攝/光明圖片
在信息技術的支撐推動下,不少地方通過“互聯網 教育”探索新型教學空間建設,促進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開展“城鄉攜手同步課堂”等項目試點。教育部相關負責人指出,中西部許多農村邊遠地區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台”資源實施“雙師課堂”,開足開齊國家課程,進一步提高了教學質量。
共享教育的運行模式,在優質教育區域與教育欠發達地區間,構建起“全學段、多模式、高質量、廣受益”的遠程教育協作體。成都市教科院院長羅清紅深有感觸,“以自由靈活的‘微師培’為依托,搭建教師成長的優質平台,使學校、教師、學生獲得全面性、多維度發展。‘共享教育’這一信息化助推教育精準扶貧的獨創模式,縮小了區域間、城鄉與校際的教育差距,彌合了信息社會的數字鴻溝。”
《光明日報》( 2022年04月07日05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