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陽市,過去又曾是彰德府府治。彰德,彰顯什麼德,出自《逸周書·克殷》:“殷末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彰顯聞於昊天上帝。”
上述一段話中,“殷末孫受德”大約指殷纣王接班,繼承大統;“迷先成湯之明”等于在說纣王将其祖先成湯的治國明德遺失掉了;“侮滅神祇不祀”是說纣王不敬神祇還恣意侮辱;“昏暴商邑百姓”是說纣王昏庸殘暴對待其統治的臣民百姓;“其彰顯聞於昊天上帝”一句等于說纣王的劣迹被上帝明白所見。
看來當年起這個“彰德”府之名時,就已将殷墟在安陽的事暗中提示了出來。
何為“德”?今日研究一下。
來自百度百科
“德”字由表示道路的行字和表示眼晴視線為直線的直字組合而成。
有人說這個字象的意義是人要走直道,走直道為德,果然如此嗎?
實際上“德”字應該是關乎人的思想認識方面的,所以其後來的文字會加上心字。
實際的道路應該多是曲折的,非筆直的,而德字中的“直”代表的是人主觀認識上産生的簡化的理論上的看法,以直線代替曲折,是與實際的道路有一定偏差的。因此“德”字代表的是理論上的認識水平,而不是說人行直路為德,也就是說“德”字代表了人的學識,與“道”代表的自然規相對使用。所謂有德之人,實際就指學識豐富,對事物有深刻認識,能基于正确認識導緻正确行動的人,其中也包括對人性對社會各方面的規律有正确認識的人。後來,漢語中“德”字就主要指人文方面的認識,進而狹義地得出人文方面的“道德”的意義。
“德”字在古漢語中是指各個方面事物規律的學問,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
在《逸周書·克殷》這一段文字中,“德”字就指關于統治方面的學問,進而引伸為“權力”,所謂“受德”就可翻譯成繼承大統。
“德”,含義以學識、見識、知識為主,其餘含義均來自這類含義的引伸。
所謂“同心同德”,是說大家的心志相同,觀點見識相同,“心”指心志心願,“德”指見識觀點。
“德”字上述含義引伸,就能有“好處、恩惠”的意義,因為對事物有正确的認識,就一定能采取有利的措施,使行為人或相關人員獲得好處。“行善積德”之德,就是好處、恩惠的意義。
掌握了治國理政的大道,就具備了統治國家之德,所以德字可以引伸出治國理政的才能和權力。
老子的《道德經》,《道》篇主要講述了自然規律(陰陽律),而《德》篇則主要講了怎樣利用這些規律治理國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