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希臘時期的一天,畢達哥拉斯走在街上,經過鐵匠鋪時他覺得鐵匠打鐵的聲音非常好聽,便駐足傾聽。他發現鐵匠打鐵的節奏很有規律,這個聲音的比例被畢達哥拉斯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即黃金分割點。
黃金分割點是指把一條線段分割為兩部分,較大部分與全長之比等于較小部分與較大部分的比值。其比值約為0.618。由于按此比例設計的造型十分美麗,因此稱為黃金分割。這個分割點就叫做黃金分割點(golden section ratio)
中最理想的比例。
畫家們發現,按0.618:1來設計的比例,畫出的作品極為美妙,在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中都運用了黃金分割。而現今的女性,腰身以下的長度平均隻占身高的0.58,因而古希臘著名雕像斷臂維納斯及太陽神阿波羅都通過故意延長雙腿,使之與身高的比值為0.618。建築師們對數字0.618也特别偏愛,無論是古埃及的金字塔,還是巴黎的聖母院,或者是近世紀的法國埃菲爾鐵塔,希臘雅典的巴特農神廟,都有黃金分割的足迹。
這個分割比例具有藝術性、和諧性,并且蘊含着豐富的美學價值。在山水畫中巧妙地運用黃金分割,亦使得作品極為優美。例如北宋著名畫家郭熙的《早春圖》,其主山與全山的比例則運用了黃金分割,明代沈周的《廬山高圖》主山與全景山水也是運用了黃金分割。0.618在數學中是一個非常準确的數值,但是在藝術中并不能機械地運用,數學是理性的,藝術是感性的,藝術隻要大概是這個比例即可,也就是大概3:7的比例,亦可叫做三七開。畫面中除了構圖中經常運用到三七開,其實黃金分割可運用的畫面的諸多要素當中,例如畫面的構圖、内容、色彩、筆墨、黑白灰、濃淡幹濕等各種關系,甚至是畫面中線條的長短、疏密、聚散,等等。本文将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早春圖》
一、畫面構圖中的黃金分割比例
從古到今的中國畫家們雖然沒有明确提出黃金分割法在畫面中的使用,但是從流傳的經典作品中可以看到,在他們的藝術實踐中也自覺地運用着這一原則。黃金分割法的使用,大到整個畫面,小到把握一根線段,無處不在。
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其主山(遠景)占畫面的2/3,主山與中景接洽的位置也将近黃金分割,中景溪流的位置也是占畫面左右橫幅黃金分割的地方,遠景飛瀑轉折點也是占整個瀑布2/3處,也處于黃金分割。在創作中經常會有,畫不完景緻,又進行加紙無限延伸。這就是在創作前,對畫面物象沒有做嚴謹考究。一幅好的作品,裡面的景象布局應該是很講究的,多移一分則為多,少畫一分則為少,巧妙運用黃金分割法,才能給人以自然、舒适、奧妙不可言傳的感覺。
《溪山行旅圖》
二、畫面内容中的黃金分割比例
畫面内容是繪畫者通過畫面表達某種物象的一種認知感覺。它的形式有很多,主要給人一種内在美感的感悟。人的感知能力有差異,繪畫者通過畫面内容給觀者感受的不是表面上的東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處的東西,一種抽象的但絕對存在的感覺。這種感覺的表達,需要作者在物象的安排上做巧妙地處理,畫面内容的黃金分割,是畫面中物象的比例約為黃金比例,通過黃金分割比,給人以美妙不可言傳的感覺。如北宋郭溪的《早春圖》,樹占1/3,山占2/3,内容比約黃金分割的比例;雲霧留空占1/3,山石畫面占2/3,也是将近黃金分割的比例。元代王蒙的《清汴隐居圖》中樹占畫面的樹占1/3,山石占2/3,也運用了黃金分割比例。如果畫面内容五五分,就容易給人感覺畫面關系不明确、主次不分、畫面平均失重。
三、畫面色彩的黃金分割比例
色彩是藝術家對畫面感情最直接的表達方式,藝術家通過對色彩感情的把握及色彩與畫面物象的結合,通過色彩之間内在的聯系運用,在畫面中建立符合個人風格的色彩語言,通過色彩表達作品的主題。在繪畫作品中,色彩不是單一存在的,通過色彩之間關系的表達,維持着畫面整體的色調與感情基調,通過視覺傳達給觀者整體的氛圍。畫面色彩的分割是指畫面的主色調的比例傾向,如果用1:1的方式去處理,畫面色彩關系容易不明确,雜、亂、花。當把畫面中的色彩語言要素和比例關系用黃金分割比将近2/3的力量去控制,畫面的主要傾向就會形成。例如宋代王希孟的《千裡江山圖》,其綠色占山石的2/3,藍色占1/3,藍綠色占整個畫面的2/3,底色黃占整個畫面的1/3,整個畫面的色調都在巧妙地運用黃金分割比例,所以其畫面色調非常明确響亮,創造了曆史經典。李可染的《萬山紅遍》墨是占1/3,紅色占2/3,其畫面的主色調則是紅色調,色彩給人過目不忘。
《萬山紅遍》
四、畫面語言關系的黃金分割比例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們進行溝通的主要表達方式,其基本要素是字、詞、句、段、章。而繪畫也是通過其特有的靜态語言進行傳播交流,雖然繪畫者與表現方法各不相同,但是可以歸納為點、線、面、黑、白、灰等語言要素。點事繪畫形态語言中最小的基本單位,點積成線,線積成面。點、線、面都有很強的形式感,其不同的組合,可以豐富畫面,但是在畫面中切忌平均運用,一件作品可以以點為主,亦可以線為主,還可以面為主。例如清代龔賢作品以點為主,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以長披麻線為主,近現代李可染作品以面為主。這三中語言要素切忌平均分配,善用黃金分割比例,畫面會達到更舒适的效果。
在美術創作中,黑、白、灰是用來對畫面層次節奏歸納概括的一個方式規律,在素描、色彩中會經常運用到,但是在山水畫中提得較少。其實,好的山水畫作品會自覺地運用着這些關系。黑、白、灰關系在語言要素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如果一件作品髒、亂、花,則是黑白灰出現了問題。白色,給人幹淨的感覺,灰色沉穩,黑色收縮。畫面有高調、中調、低調之分,高調作品,其亮色應該占畫面的2/3,中調作品,中灰度顔色應該占畫面的2/3,低調作品,深色應該占畫面的2/3,這也是一種黃金分割比例,突出畫面的一種主傾向,形成畫面主色調。例如五代巨然《秋山問道圖》,樹是黑色調,占畫面的1/3,山是灰色調,占畫面的2/3,也是運用了黃金分割比例,畫面幽深靜谧,耐人尋味。我們在創作時,要明确畫面的調性,明确黑白灰的比例關系,避免畫面出現1:1:1現象。
總之,在山水畫創作中,不能機械地運用黃金分割比例,一味地拿着這把尺子去量一切東西,容易走進僵局和誤區。在實際運用中,應該是靈活的,它可以是6:4,也可以是8:2,甚至是9:1,但是最好不要是5:5,因為等量處理在視覺上會相互抵消,沒有主次之分。
來源:美與時代美術學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