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胎、釉的特征。
青花瓷器,乾隆比康熙、雍正時期的胎壁略厚,這是質料粗糙之故。如果三朝相比,康熙瓷胎壁最薄,雍正次之,乾隆再次。乾隆青花的白釉,和雍正時的一樣,分青白釉和粉白釉兩類。青白釉技師高于粉白釉。所以,官窯瓷器多用青白釉,民窯則多用粉白釉。青白釉與康熙、雍正兩朝相比較,其閃青程度顯得略輕,且多現桔皮紋,也稱“浪浪釉”,顯得“肥腴而堅緻”。粉白釉的潔白度和瑩潤度,一般比康熙瓷略差,與雍正瓷相比,則顯得更潔白。
二、青花特征。
乾隆初期的青花,呈色鮮豔而不穩定,多有暈散現象,和雍正時青花差别不大。乾隆中期,色性穩定,用料濃厚,鮮豔明快,藍色純正。常用于仿明康樂、宣青花,但沒有康樂、宣時所用的“蘇泥勃青”钴料的自然流暢的凝聚效果,所繪的花紋,隻用人工積點方法,顯得生硬做作,黑色斑點不像永、宣時下凹,侵入胎骨,而是浮在上面,用手撫之,沒有凹凸感覺。乾隆中後期,青花呈色“藍中泛黑,紋飾雖往往層次不清,但色澤仍然凝重沉着”。白釉面也比不上前者瑩潤肥厚,白中閃青的程度也略差。乾隆晚期,還有一種用料略薄、呈色灰暗的青花。這也是清代瓷器逐步衰退的一種體現。還有一種“漿胎青花”,胎質較松軟,細幼而不堅硬。叩之,音帶瓦聲,胎色微黃,青花呈色有濃有淡,但都較為明豔,略帶紫色傾向,白釉帶乳白色,開細紋片,瑩潤明亮。
三、造型和款識。
乾隆時瓷器造型非常豐富,比康熙或雍正時都有增加。它既繼承了傳統的式樣,又有自己獨特的創作。其式樣之新穎,制作之精美纖巧,都勝于前朝。其繁多的型制,真可謂千姿百态。常見的類型有:瓶、樽、觚、罐、爐、壺、盤、碟、杯和文房瓷制用具,如筆筒、筆竿、筆洗、印色盒、鎮紙、水盂等,品種多樣,型制豐富。精巧的鼻煙壺也非常盛行,造型有圓形、長圓形、方形、多方形、扁形、葫蘆形等。
乾隆瓷器的年款式相當多,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兩行圍雙圈豎式楷書款,也有“乾隆年制”四字兩行圍雙方框楷書款,有六字雙行圍雙圈豎式篆書款。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雙行豎式楷書款數量極少,是乾隆初期年款的一種。篆書款是乾隆年款的主流。這時的官窯篆書款,書寫筆劃均勻,粗細得宜,以直角筆劃居多,字體方正,給人以清秀工整的感覺,仿品的筆劃則非過粗就是過細,缺乏神韻。
總之,鑒定時千萬不可馬虎,一定要認真分析其造型,胎質的堅硬細膩程度,白釉的肥厚瑩潤,紋飾繪制,青花的發色,同時也要注意年款的書寫用筆與神韻、器物的手感與重量等。
主編平台ID:jianghui789623←長按可複制(為你的藏品鑒定評估)
文/古玩經紀人蔣先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