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黃疸
➡ 胎兒在子宮的低氧環境内,形成高紅細胞(高血紅蛋白)狀況;
➡ 出生後開始經肺呼吸,進入正常氧環境,體内“多餘”的紅細胞逐漸破壞,産生膽紅素。
➡ 如果寶寶體内膽紅素代謝異常,引起血液中膽紅素水平升高,就形成黃疸。黃疸最明顯的症狀就是皮膚變黃。
就新生兒而言,血中總膽紅素值(TSB)>85μmol/L(5 mg/dl)時,我們就能夠用肉眼看到皮膚黃染(即黃疸)。
肉眼可見皮膚黃染:TSB>85μmol/L(5 mg/dl)
新生兒黃疸是怎麼分類的?
(1)根據引起黃疸的原因,可分為:
(2)根據血中膽紅素水平的升高程度,可分為:
血清總膽紅素值(TSB)是診斷高膽紅素血症的金标準,能最直觀、最準确的能夠體現血液中膽紅素值水平的檢查,是直接膽紅素與間接膽紅素的總和。
臨床上大多數的新生兒黃疸以間接膽紅素升高為主,如果血中直接膽紅素值明顯升高,需要警惕肝膽方面的問題。
另一種診斷方法是檢測經皮膽紅素值(TcB),無創性檢查,用黃疸儀照一下皮膚就能測得。
光照為什麼能夠降黃疸?就是因為:光照能夠使得膽紅素「變形」,使不溶于水的膽紅素變得可溶,于是不需要再經過肝髒的「改造」,就能夠經膽汁和小便排出體外,加快膽紅素的清除速度。
光照以波長 450~460nm 的光線作用最強,而藍光的波長則在 425~475nm,最符合要求。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照藍光】。
生理性黃疸VS病理性黃疸
當然,以上的規律也不是一成不變,比如早産兒的生理性黃疸可能比足月兒來的更早、更高、更持久。
為什麼會有病理性黃疸?
(1)膽紅素生成過多:
(2)肝髒處理膽紅素能力下降:
(3)腸肝循環增加:
黃疸需要治療嗎?
如果是生理性黃疸:
對于正常足月兒,生理性黃疸不需要特殊的治療,随着寶寶吃奶量的增多,肝髒處理膽紅素能力加強,生理性黃疸會逐漸減輕直至消退。
對于早産兒,由于早産本身就是一種高危因素。因此,早産兒的TSB即使在正常範圍之内也需要提前幹預處理。
如果是病理性黃疸:
需要給予退黃治療,并積極處理原發疾病,否則黃疸很有可能遷延不退或越來越嚴重。
母乳性黃疸
母乳喂養引起黃疸的原因還未完全明确,目前較認可的是「新生兒腸肝循環增加學說」:
(1)純母乳喂養的寶寶,出生後 3~5天,可能由于母乳量攝入不足,使得胎糞排出延遲,從而導緻膽紅素排出量少;
(2)母乳中含有較多的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它會使得腸道中的結合膽紅素被重新水解為未結合膽紅素,進而被肝髒重新「回收」,使得腸肝循環增加,進而引起黃疸加重。
如何區分母乳性、生理性黃疸
母乳性黃疸可分為早發型和晚發型兩類:(均以足月兒為标準)
母乳性黃疸一般情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最重要的是停母乳 3~5 天後,患兒黃疸明顯消退,血膽紅素值迅速下降 30%~50%。
母乳性黃疸要停喂母乳嗎?
一般認為母乳性黃疸的預後良好,停喂主要是用以确認是否是母乳性黃疸。如果确認是,則可繼續喂母乳。
一般處理建議如下:
(1)早發型母乳性黃疸:主要考慮是因為早期能量攝入不足所緻,所以應當鼓勵少量多次的喂奶,保證足夠的母乳量和能量的攝入,如果擔心母乳攝入不足,建議尋求專業泌乳顧問,進行補充攝入。
(2)晚發型母乳性黃疸:
TSB<257μmol/L(15 mg/dl),繼續母乳喂養,适當增加喂養次數(每 24 小時 8-12 次)。
TSB>257μmol/L(15 mg/dl),可暫停母乳 3 天,改人工喂養。此時暫停母乳是為了讓膽紅素含量下降。
TSB>342μmol/L(20 mg/dl),加用光療。
寶寶的黃疸是一個動态變化的過程,作為家長需要密切關注變化,積極監測膽紅素值的情況,若達到幹預标準,則需及早幹預。
确認母乳性黃疸的患兒,停哺乳後重新哺乳,黃疸也可再次出現,但随着患兒腸道的逐漸适應,黃疸往往比以前輕。
面對黃疸,這些方法是否可行?
1、曬太陽??
“多曬太陽來退黃”這可能是黃疸治療方面流傳最廣的誤區了,甚至有不少醫生也會這樣建議。
曬太陽之所以容易被推薦,一方面是因為簡單易操作零成本,閑着也是閑着,不妨做點什麼,減輕家長的焦慮。另一方面是由于曬太陽本身的确有一定的退黃的作用。事實上,光療的方法之所以被發現,最初就是因為護士發現靠近窗邊接受光照多的孩子更不容易出現黃疸。
但為什麼現在不再建議大家自己給孩子曬太陽來退黃呢?
首先,效率低下。
光療效果與照射面積、光照強度、持續時間都有關系。在藍光箱裡,孩子身體上下都有藍光照射,除了紙尿褲和保護眼睛的眼罩之外,其餘部位的皮膚是完全無遮擋的——在這樣的條件下照射,通常需要12~24小時才能使膽紅素下降到比較安全的範圍。
而自己在家曬太陽,照射面積小,有效藍光很少,時長不會太久,效果自然是大打折扣。
——“如果我們隻是有一點點黃呢,不需要那麼高的效率,是不是就可以曬太陽了?”
——“不是。”
這就是不建議曬太陽的第二個原因,不安全。
綜合評價,曬太陽是一種低效率且不安全的退黃方法,不應當被提倡。
如果孩子的膽紅素已經高到需要幹預的程度,那就應該去醫院照藍光規範治療,自己曬太陽有可能會延誤病情,造成更嚴重的後果。
如果膽紅素還沒有高到要處理的水平,那麼,我們完全可以給孩子一點耐心和時間,等待黃疸慢慢退下去,而家長自己需要做的,就是觀察黃疸的變化情況、孩子的精神狀态以及吃奶和大便的情況,在必要的時候帶他們去醫院。
2、喝糖水/葡萄糖水??
這是另一個廣泛流傳的偏方。事實上,糖水對黃疸沒有任何幫助,葡萄糖是單糖,在腸道中吸收很快,能夠直接進入血液,容易造成血糖快速升高,幹擾糖代謝。
同時,新生兒胃容量本來就小,喝了糖水就會減少吃奶,導緻排便減少,膽紅素排出自然也就減少,反而不利于退黃。
并且,還會影響孩子的味覺,讓孩子“習慣”吃甜,為将來的肥胖等問題埋下隐患。
3、中成藥??
大名鼎鼎的茵栀黃已經被禁了,市面上不少宣稱有退黃作用的中成藥,其實都是通過腹瀉來加速膽紅素的排出,這确實能夠一定程度上減輕黃疸,但是,新生兒的胃腸道還沒有發育成熟,反複腹瀉造成體重不增和嚴重尿布皮炎,會讓寶寶更痛苦。
何況中成藥成分複雜,大多未經過安全性的驗證,不良反應不明确,新生兒肝腎發育本就不成熟,貿然吃中成藥實在不值得。
4、益生菌??
益生菌的作用其實不在黃疸和膽紅素本身,而在于改善腸道内環境,調節、完善腸道菌群。一個正常的腸道菌群有助于将結合膽紅素轉變為糞膽原(大便的一部分),然後排出體外,從而減少了腸肝循環。
但是,如果患兒本身腸道功能就足夠完善,那麼這種幫助其實并不大。
黃疸怎麼辦?
如何判斷要不要去醫院?定期到醫院經皮監測膽紅素。
足月兒一旦超過221μmol/L(12.9 mg/dl);
早産兒一旦超過257μmol/L(15 mg/dl);
或每日上升超過85μmol/L(5 mg/dl),
警報拉響!立刻去醫院!
照藍光可能會有一些這樣的反應,如果遇到,不必驚慌。
(1)發熱:主要是因為藍光箱本身産熱的原因,隻要注意通風即可。
(2)腹瀉、皮疹:一般停止光療後即可緩解。
(3)光療時光線可對視網膜造成傷害,而且長時間的強光療有增加男嬰外生殖器鱗癌的風險。所以在光療時要用遮光眼罩遮住雙眼,用尿布遮蓋會陰部,而盡量暴露其他部位的皮膚。
(4)青銅症:黃疸的患兒在光療後皮膚、血清以及小便變成了青銅色,這就叫青銅症。青銅症僅發生于患有膽汁淤積的患兒,具體機制不明。除去外觀的改變,通常很少會有其他不良反應,不需要擔心。光療停止後,青銅症就可逐漸消退。
為什麼黃疸寶寶不給打預防針?
當患兒存在黃疸的時候,本身就提示患兒正處于一種非正常、虛弱狀态;此時預防接種後就可能被接種的疫苗感染,所以需要盡量規避。
對于有黃疸的患兒,而未曾查明有明确不良因素的,建議待黃疸消退後再行預防接種,推遲接種并不會影響疫苗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