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行為目的的定義

行為目的的定義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7 13:20:24

說得浪漫一些,哲學家追求的是智慧,想要真正知道點什麼東西。然而,在實際操作上,哲學家更多地是在揭露無知,讓自己與他人認識到原來我們自以為是地知道、理所當然的想法是多麼含混不清、沒有根據。但哲學家并非隻懂得破壞而毫無建設,他們在破壞的過程中本身會給出一些可供選擇的有意思的理論,推進了我們對問題的思考深度,使我們的思考更加清晰。

“X是什麼?”“X的定義是什麼?”(X代入某個詞語)是最典型的哲學問題格式。對于這樣的提問格式,很多人也許會覺得這也太搞笑了吧,以智慧聞名的哲學家會研究這麼簡單的問題!這種問題我們小時候學語言的時候不都解決了嗎?哪個詞的意思不懂,問問老師或者查查詞典不就知道它的定義了?還需要怎麼研究嗎?讓我們來看看哲學家是如何在大家自以為是沒有任何問題非常清楚的地方提出疑問,然後又對消除疑問怎樣做出努力。

維特根斯坦在《意向》一書中讨論了“意向”的定義問題,下面的内容基本是對該書内容的重述。

一、根據什麼标準來區别意向與預測?

如果有朋友跟我們說:“我就要生病了”我們會這麼理解他的意思:這個朋友過去總會周期性地複發某種病,所以他覺得不久之後這種病又要重返;或者他根據一些自己身上的一些症狀再結合醫學上的知識,估計自己不久之後會患某種病(如感冒)或者身體會變得虛弱。我們會把這句話理解為一個預測。總之,我們會把“我就要生病了”理解為一個預測,對自己身體健康狀況的預測。這個預測跟說“樓就要塌了”沒有什麼不同,都是對未來是否會發生某事進行判斷。

但“我要去散步了”也僅僅表達了我對自己某種未來狀況的預測嗎?如果确實包含着“預測”的意思,那是否就完全等同于說“我預測自己在不久的未來将處于散步的狀态”呢?

'I am going to take a walk' ususally an expression of intention

if I say 'I am going to fail in this exam" and someone says 'surely you aren't as bad at the subject as that', I may make my meaning clear by explaining that I was expressing an intention, not giving an estimate of my chances

看起來兩句話的意思并不相同。因為即使未來我可能處于散步的狀态,我此刻也可以沒有要去散步的想法,但是“我要去散步”包含着的一個意思便是我此刻有一個想法,就是去散步,而我預測自己将來會處于散步狀态則可以此刻不需要有去散步的想法。是什麼使得“我要去散步”不僅僅是一個預測呢?僅僅說它包含着一個對此刻心靈狀态的描述并沒有在回答問題,因為“我預測自己在不久的未來将處于散步的狀态”似乎也包含着一個對心靈的狀态的描述,即“我的心靈處于預測自己将去散步”這種狀态中。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我要去散步”與“我預測我去散步”這兩種心靈狀态的區别是什麼?如果“我要去散步”包含着預測的意思,那麼問題可以這樣問:前者多出來的東西是什麼,因為它不僅僅是有預測的心理特征,還有一種多餘的東西——按我們一般的用語,可以暫時說成是“意欲”或“意向”(INTENTION)。但這其實還是什麼都沒說,因為我們正是對“意向”是什麼感到困惑。

如果一個人說“我将會考試不及格”,那麼我們一般就理解為她在對自己的這次考試成績進行預測或者對自己的運氣進行估測。但如果我們對他說:“你的這科還沒糟糕到那種程度”,而她回答“我可沒那個意思,我并沒有在對自己的運氣做估測!”那麼她原來說的“我将會考試不及格”是什麼意思呢?這真是很令人困惑的回答。

我想隻有anscombe這樣的女性哲學家才提得出這種例子。這個例子實在是太矯情了,按我的一般理解,除了預測,别無它意!那我們繼續問她“那你到底想表達什麼?”她或許會回答:“我隻不過在表達一個想法,更準确地說,是一個意向:我感覺自己将會不及格,但這不是預測。”我想我模模糊糊算是聽懂了,不知諸位能理解不?

二、原因與理由

'Why did you knock the cup off the table?' answered by 'I thought I saw a face at the window and it made me jumpIf

you ask 'Why did you kill him?' the answer 'He killed my father' is surely a reason rather than a cause, but what it mentions is previous to the action.

'What was the reason for your starting so violently?' this is totally unlike 'What is reason for excluding so-ans so from your will' or ' What is your reason for sending for a taxi?'

"Why are you walking up and down like that?" -- "It's that military band; it excites me".

Or "What made you sign the document at last?"--" The thought: 'It is my duty' kept hammering away in my mind until I said to myself 'I can do no other', and so signed."

從這幾個對話情景中,我們可以看出當我們問“為什麼”時所要求的答案在某種意義上是有差異的,或者說回答的人所給出的回答的性質是有着明顯區别的。如果我們問“你為什麼碰掉了桌上的杯子?”對方回答“我以為看到了窗上有一張臉,它吓我了一跳。”如果我們問“你為什麼殺了他”而對方說“他殺了我父親。”

按我們通常的理解,就可以看出這兩種對為什麼的回答的區别了。一般我們認為以為看到窗上的一張臉而吓一跳并導緻碰掉了杯子,是由某種原因導緻的;也就是說,他并非故意碰掉杯子的,隻是由于被吓才那樣的。但“為什麼你殺了他”,回答“因為他殺了我父親”則可理解為那個人殺人是有意的,是基于理由的而不是像受到驚吓那樣可以完全說成是由某種原因引起。這種區分,一般人都可以做出來。

如果某人無法做出這種關于“原因”與“理由”的表面區分,跟他交流将會是非常困難的。例如,我們問一個人“你為什麼一直看着她”;而他回答“因為我的頭正對着那裡,眼睛正好就落在她身上”。這時我們會覺得他沒有理解我們的問題,我們根本不是要問他什麼樣的事實使得他正好被叫做“看着她”,我們想知道的是他看着她的理由。好的,既然可能由于他不理解問題,那我們解釋一下:“我問的不是這個問題。我是說,到底是基于什麼理由,你看着她”他還可能會這麼回答:“因為我的某些神經脈沖使得我的脖子的肌肉如此繃緊,所以我的頭對着那裡;我的眼睛周圍的肌肉也由于類似的原因使得眼睛正好看着那裡。”這回答确實很令人無語,因為我們的預期回答是“因為她頭發很亂”、“因為我從沒見過這麼漂亮的人”或者“因為我愛她”之類的答案。但有什麼辦法呢?他也許根本無法區分原因和理由,把理由當成了原因來理解。如果他回答“我沒有在看她”呢?這種情況以後再讨論。

當然,并非在所有語境中做這種區分都是容易的。問“你為什麼這麼激動”而對方回答“我看到了某人”時,他給出的算是一個原因呢,還是給出了一個理由?因為它似乎介于受到驚吓而碰掉杯子和有預謀地殺人之間。是否可以解釋為:他認為看到了某人這一件事是一件足以令人激動的事,所以現在他正看着那人,所以便激動了起來?這個解釋看起來有點奇怪,因為我們一般覺得單純認為令人激動并不必然引起激動的情緒。例如一個生性冷漠木讷的僵屍一樣的人,他也同意看見某個名人是令人激動的,但是當他真的看到那人時卻并不心跳加速也不活蹦亂跳;這時我們便不能說他激動了。确實是這樣吧,一個人如果沒有一些情緒表現,而僅僅是認為值得激動,不能算是激動了。因為我們可以在沒見到那個名人時也可以具有這樣一個想法,即見到他是令人激動的,但我們不會說你現在便是激動的,即使你并沒見到那個人。這與我們真的見到他時也這麼認為但是沒有情緒表現出來似乎沒有什麼不同。在這兩種情況下,都不能算是激動了,因為它們都是僅僅具有一個想法而已,而激動則是一種情緒表現。所以,激動這種情緒反應應用“原因”來解釋,而不是理由。

問“為什麼你最終簽署了這份文件?”,對方回答“我想到了‘這是我的職責’,以緻我對自己說‘别無選擇了’,于是便簽署了。”這個看起來才符合我們對特定意義的“理由”的期待。簽署這份文件是基于理由的,即基于一個判斷——這是我的職責,别無選擇。

三、指令(order)、祈使(imperative)與預測

一個軍官對士兵說“12點前你要把信件送到前線”。我們不大會理解成是軍官在對士兵的未來情況進行預測,即12點士兵會把信件送到前線。但在缺少必要說明的情況下,我們也可能真的理解為預測而非命令,但這不是我們所感興趣的,我們感興趣的問題是:使得一句話成為命令而非僅僅預測的東西是什麼。如果回答是“你要做XX”是一種提要求的句式,因而那是一個命令,則并沒有回答問題。因為那樣隻不過是說我們把諸如“你要做XX”這樣的句子稱為下命令的句子,所以并沒有使我們知道“命令”和“要求”到底是什麼。

一個小孩如果語言學得很差,他對你跟他說的“你要在操場上跑兩圈”感到困惑(即不理解你說的是什麼,因為他可能理解為你在猜測他将會在操場上跑兩圈,而如果他想證明你的猜測是錯的,他可能會就不去那樣做;可是你知道自己并非在做猜測,而是在提要求。你真的知道自己在提要求,而不是在做預測嗎?有什麼根據?),那麼,你跟他解釋說“這是要求,不是預測”也不濟于事,因為他會問“什麼是要求?”。先不要怪那個小孩太笨,說他連什麼是要求都不懂,現在我們正在研究的也是這個問題。請問:“要求是什麼?”你也許打算這麼回答:“要求一個人做某事,就是希望某個人做某事。”但這個回答絕對是錯誤的,雖然我們并未知道要求是什麼,但是僅僅從表面看來,就能感覺要求和希望是不一樣的,雖然兩者有着某些我們尚未清楚的共同之處。例如,某個人說“我希望上帝幫我實現那個願望”時,他就沒有對上帝下命令的意思。如果你硬是說這種願望确實是一種對上帝的要求,那麼再看另一個例子。某人對你說“我希望你幫我提着行李”,你可能會樂意幫忙;但如果他說“我命令你提着行李”,你可能會非常生氣。

“我要去散步”是不是一種命令呢?難道不能算是對自己的命令嗎?這與醫生對病人,或者軍官對士兵說“你要去散步”又有什麼不同?似乎前者并沒有後者所包含的強烈的被稱為“要求”的東西,而僅僅表達了一個意向。如果是一個命令,是一個對自己的命令,那麼是誰在下命令?答案難道不是很明顯嗎:是我自己?那麼這個“我自己”又是從哪裡得來的命令呢?

行為目的的定義(目的或意向)1

行為目的的定義(目的或意向)2

行為目的的定義(目的或意向)3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