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家都對中學學到的原子結構很熟悉,也就是說原子内有個原子核,核外有電子繞着原子核轉,而原子核内還有質子和中子。原子核是帶正電的,而電子是帶負電。
我們都知道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原子核和電子是異種電荷,為什麼不會相互吸引?
原子結構的發展100多年前,這個問題同樣困擾着很多科學家。最早提出原子模型的是湯姆孫,他提出了棗糕模型,在這個模型中:
原子是球形的,正電的物質均勻分布于球體内,而帶負電的電子一顆一顆地鑲嵌在球面上。
後來,他的學生盧瑟福也提出了一個原子模型,這個模型電子是在原子核核外做圓周運動的,這也被我們稱為行星模型。但這個模型有個緻命問題,根據麥克斯韋電磁學理論,電子最後還是要被鑲嵌到原子核上,簡直就是變種的棗糕模型。
再到後來,盧瑟福有個學生叫做波爾,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提出了另外一個原子模型,我們可以叫做太陽系模型。他認為原子内部就像是太陽系一樣,原子核就好比太陽,而電子就像行星一樣,有一個個軌道,它們在軌道上運動。但是這個模型也不行,因為理論雖然漂亮,但是用到氦元素原子時,就不太靈了。
最後,解決問題的是波爾的學生海森堡,他提出了不确定性原理。在這個理論中,電子在原子核外,呈現電子雲的形式。
但問題來了,這樣就真的确保了電子可以不掉落到原子核内麼?
水往低處流實際上,你聽到這裡,還是覺得不太靠譜了。實際上,還存在着兩個原因。我們先來說的一個,我們都知道,水是往低處流的。這種現象并不是偶然,說白了它是能量最低原理造成的。萬物都是“懶”的,都有個趨勢,從能量高的地方往能量低的地方去。那這和這個問題有什麼關系呢?
如果電子掉落到原子核内,電子會和質子反應,生成一個中子。(這個過程還會中微子的出現,不過由于中微子質量特别特别小,不影響最終結果,因此,我們就不把它算在内)
那問題來了,這個反應能自發進行麼?
實際上并不能,核心原理就在于
“電子 質子的總能量”<“中子的能量”
可能你要問了,它們不都是是物質粒子麼?為什麼還會有能量這說法?
這就要說到愛因斯坦的質能等價了,這個理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質量和能量其實是一個東西的兩個體現,質量裡是有能量的,能量裡是有質量的。它們是相互對應的關系,具體的對應就是E=mc^2。因此,我們可以得到微觀粒子的能量。
- 電子的能量是:0.510 MeV
- 質子的能量是:938.272 MeV
- 中子的能量是:939.565 MeV
因此,電子和質子的總能量就是0.510 MeV 938.272 MeV=938.782 MeV,這個能量要小于中子的能量。因此,電子和質子并沒有辦法自發反應,除非有能量的輸入。
相反,正是由于中子的能量要大于質子和電子的能量,中子在弱相互作用下,是有一定概率發生衰變,成為一個質子和電子的,這就要遠比質子和電子反應生成中子容易的多。
這裡,我們再多補充一句,之所以會這樣中子的質量(能量)要略大于質子質量(能量),更本質的原因在于構成它們的誇克的種類不一樣。
- 質子是由2個上誇克、1個下誇克構成的;
- 中子是由1個上誇克、2個下誇克構成的。
而下誇克的質量是不同于上誇克的,這才導緻了質子和中子的質量有些許不同。(下表中,每個格子的左上角第一行就是質量欄)
泡利不相容原理
除了上文說到的問題之外,還存在一個阻攔電子進入原子核的關卡,我們可以理解成一種規則,這個規則就叫做泡利不相容原理。
這就是科學家泡利通過分析實驗結果得到的一個理論,具體的表述是,
兩個全同的費米子不能處于相同的量子态。(常見的費米子就有電子和誇克)
下圖中,左側這三列内的粒子就是費米子。(當然,還不止這些,像質子和中子也是費米子。)
這定義看起來很唬人,不過你可以大緻理解成電子也是需要排座次的,也講究先來後到,相同狀态的電子不能有第二個一摸一樣的。這就導緻,電子在原子核外要好好排排坐,能都往靠近原子核的方向去擠。
于是,由于泡利不相容原理的存在,就會産生一種量子效應,叫做電子簡并态,它們會産生向外的壓力,來抵抗把電子往原子核内壓的力。
在宇宙中有一種恐怖的天體叫做中子星,它們就是因為電子簡并态沒有扛住自身的引力,所以,電子就被壓到了原子核内。但是中子也有簡并态,中子的簡并态抵抗住了自身引力。但更為恐怖的黑洞,就是連中子的簡并态都沒抵抗住自身引力。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電子和質子的總能量要小于中子的能量,根據能量最低原理,電子和質子不能自發的發生反應。同時,又因為電子簡并态的存在,它可以抵抗外來的壓力把電子壓入原子核内。這是由于兩個原因,保證了電子不會掉入到原子核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