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其實已經有46億年曆史,在這46億年之間曾發生過多次生物滅絕,而被人們最熟知的一次就是6500萬年前的恐龍大滅絕。
對于此次恐龍滅絕,專家們有不同的聲音。有人認為,在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為10公裡的小行星撞上地球,撞擊導緻微粒遮蔽陽光,抵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能縮減,從而導緻植物衰退,食草恐龍因缺少食物走向滅絕,而食肉恐龍也因為食物匮乏數量驟減,最終滅絕。還有人認為,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緻地球火山爆發,連燒數日導緻。此前在一檔節目《院士開播啦!》中,中科院院士周忠和就有提到此項觀點,可是恐龍真的全部都滅絕了嗎?
近200年間,通過專家們不斷研究,發現關于“恐龍是否全部滅絕”這個問題,答案其實是否定的。所有生物都是一點點演化而來,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地球的環境會随着時間不斷發生變化,一個物種想要生存下來,那就必須适應地球的變化,同時随着做出改變。當然恐龍作為地球上的一種生物,也是如此。那麼恐龍演化到今天,它變成什麼樣子了呢?
通過專家們不斷研究,發現恐龍有一支不僅沒有滅絕,還演化成了現在的鳥類,種群十分繁榮,而雞則是其中數量最多的一種。所以雞也被稱之為最成功的恐龍後裔。聊到這裡,想必很多人也會發出疑問,恐龍和鳥類的外形差的也太大了,它們究竟是如何演變的呢?
英國博物館學家赫胥黎曾發表過一篇研究,名為《鳥類與爬行類之間的最中間物種》。這篇研究中,他首次提出始祖鳥這一點觀點,并且提出:鳥類是恐龍後代的假說。赫胥黎還将小型獸腳類恐龍與始祖鳥的骨骼進行對比,除了羽毛、前肢比例不同以外,幾乎再無差異。隻是當時他的觀點被提出質疑,在後來的100多年裡,關于鳥類起源的研究再無進展。
100多年之後,當赫胥黎的觀點再次被搬上台面時,專家們的看法有所改變。越來越多類似鳥恐龍化石被發現,其中有相當比例是早于始祖鳥的。不僅如此,1964年,生物學家約翰奧斯特倫姆對恐龍爪進行研究,發現與始祖鳥的爪子有着驚人的相似。由此學術界開始廣泛接受“鳥類起源于獸腳類恐龍”的說法。
1996年,科學家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中發現了中華龍鳥,是一種帶毛恐龍。随後,大量生物化石被發現,其中就包括和中華龍鳥一樣的帶毛的恐龍。
2003年,生活在1.3億年前的顧氏小盜龍被發現,它有着4個羽翼,尤其是顧氏小盜龍身上發現了不對稱的飛羽,這是現代鳥類的一個顯著特征,可以幫助物體飛行。繼續研究可以知道,大約是在1.5億年前,晚侏羅紀時期小型獸腳類恐龍就逐漸演化出羽毛,并且體型也不斷變小。一部分選擇上樹的獸腳類恐龍,演化出4個羽翼。還有一部分演化出靠一對羽翼飛行的能力,被歸類為:鳥綱。這類鳥的特點與現代鳥已經極為相似。後來鳥綱中演化出反鳥亞綱,它們在地球上開枝散葉,直到6500萬年前的大滅絕發生,它們跟着恐龍一起團滅。但是這期間,鳥綱中還有一部分演化為今鳥亞綱,它們可能因為會潛水,或者在水中和沼澤尋找庇護場所,所以躲過了此次大滅絕。殘留下來的今鳥亞綱繼續發展壯大,逐漸演化成今天的鳥類。
今鳥亞綱其中有一個分支演化成了雞形目,也就是原雞。古人将原雞馴化成家雞,并且作為優質的食物來源。随後家雞在全球大面積飼養,數量已經遠遠超過其他現代鳥類。從人類角度來看,是人類馴化了雞。但從雞的角度來看,也可能是它們以生命為代價,讓人類飼養投喂它們,以達到壯大家族數量的目的。如果是從這個角度來看,雞無疑是恐龍後裔中最成功的物種。
鳥類起源于恐龍的假說,近些年被越來越多人認可。而雞作為鳥類的一種,竟也是恐龍的後代。沒想到我們每天餐桌上的食物竟是億萬年前的生物後代。對此大家有什麼看法觀點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