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是顯示人體生命體征最為重要的一個表征,發熱也是新冠肺炎、SARS、禽流感、甲型H1N1型流感等傳染病的常見症狀,而體溫檢測更是診斷此類病例的首要環節。因此,在疾病預防和臨床中,體溫測量結果能幫助醫生了解患者的病情,并對治療方案起到相應的參考作用。
張卉醫生指出,健康人的體溫是相對恒定的,約為37℃(98.6°F),每個人體溫會在此正常值上下浮動1°F(0.6°C),與個人活動量及一天的時間有關系,也與體内激素的分泌有關聯,比如當女性排卵或者來例假時體溫會有升高和降低。同時,人體内的溫度也各不相同:直腸或者耳朵鼓膜溫度要比口腔溫度高0.3~0.6°C,而腋窩處溫度要低0.3~0.6°C,當然,由于測試部位、時間、季節及個體差異等因素影響,可能略有差異,當體溫超過正常值時被稱為發熱。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體溫超過 37.3℃的必須如實報告,并自駕車或聯系120救護車到發熱門診就診。
目前,常見的體溫測量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水銀體溫計為代表有接觸式測量方式,其計測量比較精準,但一方面測量時間較長,另一方面因為測量過程接觸人體,每次使用後都需要消毒,不适合疫情防控或複工需求;另一種則是以紅外體溫儀為代表的非接觸式,由于紅外體溫儀能降低交叉感染的概率,且相較水銀體溫計更為方便快捷,因此這種測溫方法在疫情期間被廣泛應用,這種手持的紅外線體溫儀通常設計成槍型,拿它對着額頭隔空點一下就能安全和迅速測出體溫。但額溫槍的弊端也很明顯:一來容易受到氣溫、風速的影響而産生測量誤差(比如寒冷的大風天,在室外使用額溫槍就可能影響測量準确度);二來暴露在外的額頭皮膚溫度并不穩定,一個健康的人剛跑完5公裡,額溫槍測出來的皮膚溫度很可能偏高,在風中被吹了半小時,測量數值可能偏低,要是被測者的額頭被頭發、汗水、油脂污垢蓋住,也會影響額溫槍度數的可靠性,想要又快又準,不是易事。
那麼,該如何提高額溫槍測溫的準确性呢?張卉引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馮錄召研究員的話:“如果要用額溫槍測量從室外進入室内的人的體溫,或者在室外進行體溫測量時,最好測量被衣服覆蓋的部位,比如手腕或者脖子,讀數會更準确一些。”同時,張卉表示,除了有衣物保溫之外,手腕本身的溫度也相對穩定,在清醒的時間裡,腕部溫度的變化幅度在1℃左右,遠比暴露在外風吹日曬的額頭波動要小,所以她建議要以正常體溫通過檢查,又不想耽誤時間和脫衣服的話,就麻煩大家撸起袖子測一測。
最後,張卉給出了兩個小小溫馨提示:一是公共場所用額溫槍測溫隻是篩查發熱的第一道防線,要确定自己是否發熱,最好再用更精準的水銀體溫計或電子體溫計,或者做好防護措施去醫院的發熱門診,不要過于依賴額溫槍的測量結果;第二,發熱并不是新冠肺炎乃至其他傳染病的唯一症狀,絕不能僅因為體溫正常,就對戴口罩、洗手、通風、消毒等預防措施掉以輕心。
指導醫生: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急診科張卉主治醫生
通訊員:何旭鵬、漆微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