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财經《經濟信息聯播》)“直面全球化與自由貿易的未來”是今年博鳌亞洲論壇的主題。那麼,到底什麼是全球化,全球化一路走來,目前發展到了什麼階段?我們将從一部小小的手機帶您做了解。
記者 劉冬:1983年哈佛大學教授李維特的一篇文章讓“全球化”一詞開始為人所知。如今全球化早已擺脫了概念,滲透到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就像我手中這部蘋果手機,在美國設計開發,在中國組裝,它的零件供應商更是來自全球數十個國家。
據蘋果公司去年發布的供應商名單,蘋果全球的供應商有766家,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美國本土供應商則隻有69家,位列中國、日本之後,排名第三。僅以iPhone6為例,如果在美國組裝,勞工成本将會增加6億美元,并且要負擔多達35%的相關稅金,而在海外生産的稅金隻需要2%。也正因如此,蘋果公司的全球供應鍊一直被認為是全球化優勢的一種集中體現,它在更大範圍内優化配置資源,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産力,降低成本。
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會副會長 霍建國:全球化的過程是社會勞動生産力不斷進步的過程,它是一種客觀的需要。
标普全球執行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 保羅·謝爾德:過去幾十年貿易增長比GDP增長更加迅速,這與全球化密切相關,全球化也包括金融層面,全球化也與人的遷移有關,如今在全球遷移變得更容易。
2015年,全球商品貿易總額達到16萬億美元,服務貿易總額為4.75萬億美元。全球外國直接投資總額達到1.76萬億美元,跨國并購金額達到7210億美元。這些巨額數字的背後,正是市場對全球資源充分整合,各方互利共赢的強烈需求。
美國前貿易代表 邁克爾·弗羅曼:盡管遇到政治上的阻力,也出現了保護主義擡頭的情況,但全球化本身仍然會繼續 在亞洲有東盟,還有很多雙邊的貿易正在進行,拉丁美洲有太平洋國家聯盟 非洲有非盟 ,它們都在繼續運作,并且前景樂觀。
(本文編輯:陳雨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