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的書房?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近日,如果你走近故宮午門,會看到這樣一張巨幅海報:靜靜的夜空中,懸挂着一彎“明月”凝神細看,卻是一支毛筆的筆毫,那弓起的身姿,仿佛飛龍走筆、力透紙背,毫光如月,照亮了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文人的書房?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近日,如果你走近故宮午門,會看到這樣一張巨幅海報:靜靜的夜空中,懸挂着一彎“明月”。凝神細看,卻是一支毛筆的筆毫,那弓起的身姿,仿佛飛龍走筆、力透紙背,毫光如月,照亮了中國文人的精神世界。
“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展覽在故宮博物院午門展廳展出。郭熙、米芾、米友仁、文天祥、楊維桢、倪瓒、沈周、唐寅、文徵明、徐渭等名家的書畫,與典籍、文房四寶、家具等多種類别的文物,系統性呈現了中國書房的樣貌。
展覽的三個單元各有深意。
第一單元“委懷琴書”,出自陶淵明的詩句。“琴”與“書”是中國古代書房的常見陳設。展廳入口處,一幅星圖隔着一道夾牆,與一桌、一屏和題着“五經萃室”的一匾相對。古人認為壁星是天上的圖書館。這道夾牆象征着魯壁,即孔子故宅藏有古書的那面牆。五經萃室位于故宮昭仁殿後西小間,收藏相傳是嶽飛之孫嶽珂校刻的《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展覽将它“搬”了過來。“從天上到人間,從孔子的時代到清代,意在拓展人們對書房空間的想象,表現文脈的傳承。”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展覽策展人王子林介紹。
書房裡不僅有經史子集、文房四寶,也有琴棋書畫、茶具香具、古器珍玩。周代的素面玉琮、商代的青銅鼎、南宋的古琴、五大名窯的瓷器……琳琅滿目的陳設,展示傳統書房的豐富。最有趣的要數一件清代紫檀木旅行文具箱,翻過來就可以變成一張小書桌,堪稱“移動的書房”。
一幅文徵明行書《陋室銘》軸顯出深長意味。懸琴挂劍、四庫充棟的書樓高閣固然可喜,苔痕遍布、隻可容膝的低仄草堂同樣易安。
第二單元的展品幾乎全是書畫。古人讀書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因此,第二單元分為修身養性、家國情懷和仰觀宇宙三部分。倪瓒的《淡室詩》,寄托淡泊心境;唐寅的《雙鑒行窩圖》,将屋邊兩個水池喻為兩面鏡子,鑒心自省;徐渭的《晝錦堂記》,稱頌勤政愛民;文天祥的《上宏齋帖》,表達愛國忠忱……
這個單元的最後,3件“重磅”展品各據一整面牆壁,分别是米友仁的《潇湘奇觀圖》、郭熙的《窠石平遠圖》和原濟(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圖》。《潇湘奇觀圖》裡的江南煙雨,雲氣變幻,缥缈若仙境,後世稱為“米氏雲山”。《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畫的是北方山水,仔細看,山上還能看到長城。郭熙是北宋山水畫巨匠,其重要著作是《林泉高緻》。他總結出山水畫取景構圖“高遠、深遠、平遠”三法則。郭熙存世作品不多,這幅署有年款的《窠石平遠圖》,是理解其美術理論的佳作。
第三單元頗具“當代氣質”。裸眼3D技術“還原”了紫禁城中的一處特殊書房——“香雪”。明明是室内,卻用白石依牆堆砌出山景,營造出“仰觀香雪海,坐覺太虛寬”的意趣。繞過以松竹梅三友為主題的屏風,隻見展櫃的擺放蜿蜒若溪,櫃中陳列着耳杯等物,一派“曲水流觞”。用以表明,文人墨客也常以天為廬,以草木山川為室,抒懷詠志,詩文唱和,走進大自然這座“書房”。
書房,是文明精華的集中收藏所,也是讀書人的心靈栖息地。當代書房的形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其作為閱讀和思考空間的功能并沒有變。小書房裡有大情懷,我們從展覽中看到古人的生活方式和哲學思想,也看到當代藝術家對文化傳承的思考與實踐。《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17日 08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