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娃娃魚是怎麼人工養殖出來的

娃娃魚是怎麼人工養殖出來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11 03:58:28

娃娃魚是怎麼人工養殖出來的(娃娃魚人工養殖技術)1

娃娃魚,也稱為大鲵,屬兩栖綱有尾目隐鰓鲵科,因為叫聲很像嬰兒的啼哭聲被稱為娃娃魚,是我國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之一,主要産于湖北、四川、貴州等地區,是一種生長緩慢的魚類。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保護野生的娃娃魚,現娃娃魚已摸索出了人工養殖的技術,娃娃魚的人工養殖技術提供如下:

  1、養殖池的建造

  大鲵養殖池可根據地形的特點,常設計為長方形成橢園形兩種,其面積一般為200-300m2為宜,搞好進排水管的安裝,進水管的設計應高于排水管道,一般離池底約80cm,在進水管道口可安裝“鴨嘴”用白鐵皮加工或梯形,寬邊為出水口,“鴨嘴”出水口約1cm厚,20cm寬。根據養殖池面積的大小,來确定安裝“鴨嘴”的數量,這樣既可減少外來雜物,又能增大進水水面的寬度,促進池内水體的循環。排水管的安裝應緊靠池底,便于清除沉積的污物。池高25~3m,池壁用水泥抹面,盡量保持平整光滑。在養殖池内用磚頭,水泥闆等材料建造人工洞穴若幹個,洞穴的長、寬、高分别為2~4m、1m、0。5m,也可以洞穴與洞穴之間連通,但要盡量保持洞壁的光滑度,以免擦傷鲵體肌膚。洞穴與池底應以土質為佳,可輔墊20cm厚的沙卵石卵石與河沙比例為5∶1,并在于洞穴上方設置餌料台。餌料台要求平整,其面積約占養殖池的1/20~1/30,兩側坡比為1∶5。在餌料台上方用藍色纖維瓦搭蓋蔭棚,以防大鲵吃食時受驚吓。新的養殖池建成後,應将池水注滿約2m深,待3~4天後排幹水,再重新注滿新水,這樣經過反複3~4次後,使水泥的堿性完全消失和池壁、洞壁上出現一層附着物時,就可放養鲵種。為确保鲵種鮮活餌料的供給,可就近建造餌料池,在餌料池中經常存養一定數量繁殖力強、易于飼養的魚類、軟體動物,蛙類等如羅非魚、麥穗魚、螺、蚌,小蝌蚪等,作為大鲵的餌料。

  娃娃魚養殖技術

  2、鲵種放養

  為防止鲵種體表的病原微生物帶入養鲵池内,将所放養的大鲵苗種用1%濃度的龍膽紫藥水作體表消毒處理,其方法是按藥水之比為1∶100配制好後,将鲵種放入藥液中浸洗15~20分鐘,然後放入養殖池中進行人工飼養。放養密度為每10m2水體投放規格8~10cm的鲵種5~6尾,投放11~20cm的鲵種3~4尾。現階段的鲵種絕大部分是從自然界中捕捉收集起來的,規格大小懸殊,因此,在放養時做好苗種的篩選工作,盡量做到每口養殖池内放養同一規格的鲵種,可避免大欺小和相互殘殺,提高養鲵成活率。

  3、投餌

  大鲵以動物性餌料為食,餌料中除含豐富的蛋白質外,還應富含鋅、鐵、鈣、磷,及各種微量元素,人工投喂時餌料種類要力求做到廣泛些,并搭配好,除了投喂一定量的野雜魚、小蝦,蝌蚪,螺蚌等鮮活餌料外,還應适當投喂動物内髒,血塊,下腳料等。投喂方法是根據大鲵個體大小和攝食情況,首先将動物内髒洗淨,用絞肉機将動物内髒絞至所需細度投放于餌料台上。每次投餌前應将餌料台清洗幹淨,保證餌料台的清潔衛生,不可将動物内髒、血塊、下腳料等直接投于水體中,這樣不僅會降低餌料利用率,更易引起水質污染。在投喂鮮活餌料時,可将魚蝦類,螺蚌類或蝌蚪等活體直接投入養殖池内,讓大鲵自由捕食,這樣能大大提高餌料的利用率和增加攝食量。大鲵具有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投餌時間應确定在傍晚。在大鲵攝食過程中,應避免驚擾,因大鲵受到驚吓刺激後有“吐食”行為。

  娃娃魚養殖技術

  4、水質與水溫的調節

  養鲵池的水質應經常保持清爽,無污染,夏秋季節随着大鲵個體的不斷增大,攝食量增加,所産生的大量排洩物也會增多,極易引起水質變壞。因此,除經常清除池内殘餌和排洩物外,應定期更換池水,一般每3~4天換水一次,每次換水量為池水的1/3。如果水源充沛,可保證大鲵養殖池内有常流水,對大鲵的生長發育更有利,特别是在大鲵的繁殖季節,常流水可刺激大鲵的神經系統,促進性腺發育,提高繁殖率。另外也可在養鲵池内放養一定數量的福壽螺,由于福壽螺能以池底的腐植質為食,既可清除池内污物,又能為大鲵提供适口餌料。池水透明度一般為35cm左右,水體溶解氧為5mg/L以上。為控制水體PH值達62-78之間,根據具體情況通過潑灑生石灰的辦法加以調節。水溫對大鲵的生長發育也至關重要,最适宜水溫為22~25℃,在炎熱的夏季,盡可能将山溪水或清泉水引入養鲵池内,避暑效果較為理想,并适當加深池水達2m左右。為防止太陽光的直射暴曬,可在池内放養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蘆,水浮萍、水浮蓮等,并在養殖池四周種植藤蔓植物,可有效地控制池内水溫發生突變。初冬時節,當水溫降至10℃以下時大鲵便進行冬眠,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為促使大鲵迅速生長發育,一般利用地熱水、工業溫水或修建溫室大棚加熱等一系列方法來調節大鲵池内的水溫,使水溫經常恒定在20~28℃這樣大鲵在冬季仍能正常攝食生長發育,這也是提高養鲵産量的關鍵之一。

  5、病害防治

  在人工養殖過程中,由于改變了大鲵的生态環境和生活習性,水質易受到污染,加上所投喂的餌料營養不全面以及放養密度相對增大,這樣會造成病菌感染的機率增大。每當餌料缺乏時,常引起大鲵的格鬥撕咬極易受傷。據有關資料介紹,人工養殖大鲵的發病率比野生種群發病率高出幾十倍以上。大鲵常見的疾病主要有腐皮病、爛尾病二種,現分别介紹如下。 爛尾病:大鲵患此病時,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呈現紅色小點或紅色斑點狀,周圍皮膚組織充血發炎,表皮略呈灰白色,嚴重時患病組織肌肉壞死,尾部骨骼外露,常帶有暗紅或淡黃色液體從創傷部位浸出。病鲵活動減弱或伏地不動,不思食,尾部變得僵硬,不久便死亡。此病四季均可發生,6~8月間是該病發生的高峰期,主要危害1~3齡大鲵。 防治方法:用0。2~0。3ppm二氧化氯全池潑灑包括餌料台,人造洞穴,每天一次,3~4天為一療程。對病情較重的大鲵先用15~25ppm濃度高錳酸鉀溶液浸洗創傷部位,并用棉球将創傷部位表面的附着物清洗幹淨,随後用消治龍軟膏或硫磺軟膏等消炎藥物塗敷患處,每天一次,5~7天為一療程,并結合用氯黴素2~3g+卡那原粉2g+Vc2g+VE2g+VB2g每公斤體重用量,将上述藥物均勻拌入餌料中投喂,連用3-4天。 腐皮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引起的一種疾病,其症狀是:病鲵體表常出現不規則狀紅色腫塊,發病初期于紅色腫塊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淺黃色膿胞,并逐漸向周圍皮膚組織擴散增大。當膿胞穿破後便形成疥瘡樣的病竈,病竈組織充血發炎,呈靡爛狀。這時感染相當快,病鲵卧伏于池中不食,如不采取措施及時治療,死亡率較高。防治方法:定期用0。3~0。4ppm強氯精或0。2~0。3ppm二氧化氯潑灑全池,進行徹底消毒滅菌處理。發病期每天一次,連續4~6天,并用0。3~0。5ppm孔雀石綠溶液或醫用雙氧水沖洗患處,随後用消治龍軟膏或膚炎康軟膏塗敷患處,每天一次,4~7天為一療程。再按大鲵體重每公斤注射甲魚保康劑針劑0。3~0。4mL,注射部位一般為前肢下端軟組織處,呈45度角注入,每天一次,連用3~4天即可治愈。注意:當發現大鲵患病時,應迅速将病鲵隔離分池飼養。

  娃娃魚人工養殖技術總結以上五點。娃娃魚的營養與藥用價值高,是名物優水産品品種之一,具有巨大的開發價值,因此娃娃魚将會是我國水産行業的重點養殖項目,也是重點開發品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