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學出版社舉辦“對話:說不盡的網格本”七小時直播活動。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外國文學名著叢書”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是讀者心裡中外國文學名著的範本,因其網格狀的封面圖案而被昵稱為“網格本”,2000年老版網格本畫下了句号,人文社于2019年啟動新版網格本出版工程,至2022年,新版網格本圖書共出版5輯147種,受到了廣泛關注。2月22日的直播活動由陳魯豫和史航主持,他們談自己從網格本中感受到的傳承、緻敬及文學活力,七個多小時的活動被分為四個主要環節,均以視頻形式的“文學課”開場。包括作家劉亮程開啟的“散文:與自我對話”環節,小說家畢飛宇開啟的以“小說:與世界對話”等文學課。
活動圖
▷上海圖書館發布新LOGO,并發布“東館特邀藝術家名單”。新LOGO傳承原有館标的三角外形,但以更簡潔、扁平化的設計,呈現了形似風帆的主視覺圖案,以“風好正揚帆、飛鳥過山海”的視覺意象,寓意智慧、包容、互聯,在“大閱讀時代”化身詩意栖息地。除了新LOGO,徐冰等10位當代藝術家自上圖東館建設之初就受邀圍繞圖書館特質進行創作,将藝術之美融入閱讀空間。
▷2022年國際安徒生獎短名單公布。2022年國際安徒生獎将于3月21日揭曉。日前,國際安徒生獎組委會已在其官網公布了2022年國際安徒生獎作家獎和插畫家獎入圍決選的六人短名單,其中多位作家、插畫家作品已出中文版。
▷兩位陳老師的讀書之道。近日,複旦大學教授陳尚君與陳思和以“談古論今”為題,和讀者們分享他們的讀書心得與治學經驗。陳尚君從自我經曆聊到關于“自學”的話題,他認為:“自學的好處,它是野生的,它充滿着強烈的占有欲。”陳思和鼓勵閱讀經典,他指出要避免讓碎片化、快餐式的閱讀成為自己唯一的閱讀方式,要有能力和精力浸潤在經典中,以系統批判的思維和經典對話,因為好書是可以讀一輩子的。
該活動為“大師面對面”講座,
是上海書展進校園的活動之一。
▷兩位翻譯家去世。2月21日,德語文學研究專家、翻譯家範大燦先生在北京去世,享年88歲。2月22日,法國文學翻譯家、傅雷研究專家羅新璋先生也在北京去世,享年86歲。兩位翻譯家于同時進入北京大學西語系,具有同窗之誼。範大燦著有專著《歌德對實現人道主義理想的道路的探索》等,譯著《歌德論文學藝術》、《審美教育書簡》(與馮至合譯)等,主編《德國文學史》(五卷),并撰寫此書第二卷。羅新璋譯著有《列那狐的故事》《特利斯當與伊瑟》《紅與黑》等。
範大燦與羅新璋
▷作為《收獲》文學雜志主編,程永新在編輯家的身份之外重回創作領域,推出新小說集《若隻初見》。近日,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這部作品在上海作家書店(巨鹿路店)舉辦試讀會,程永新現場就新書的創作經驗與複旦MFA、華東師大創意寫作的同學展開問答對話。《若隻初見》集結了五篇題材各異的小說,是程永新關于文學之愛的表達,也是他對各類題材的全新探索。
▷世紀朵雲·雲上書榜第18期發布。“值得買的暢銷書”包括《潮汐圖》《兩位嚴肅女士》《二手世界:全球舊貨市場調查手記》等書上榜;《浮士德 第二部》《柳林風聲諾頓注釋本》《萬葉集365》入選“能收藏的經典書”;“有意思的專業書”榜單則包括《新聞的發明》 《考古中國》等;作家btr新作《上海膠囊》《新月與薔薇》等書則入選“有故事的寶藏書”。
▷于堅推出新作《密西西比河某處》。新書《密西西比河某處》是詩人于堅最新長篇散文,也是他的第一部攝影集,記述了他的美國之行,也回憶着家鄉和過去。近幾年,于堅一直試圖在實驗一種寫法,他從“散文”回歸到“文”,重返漢語言體系中的“文”的傳統,《密西西比河某處》不是一本遊記,而是他對異國文化的回憶與重構,它是混沌的、斑駁的,是屬于詩人于堅的。
▷“茶人三部曲”之後,王旭烽推出《望江南》。“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築草為城》)用三部長篇小說130萬字勾畫出了中國茶人的命運,曾于2000年榮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近日,作家王旭烽推出了近40萬字長篇小說新作《望江南》,繼續描繪一幅中國茶人的命運長卷。
▷波伏娃生前未公開的小說遺作中文版推出。波伏娃在發表《第二性》之後的第五年開始寫作小說《形影不離》,故事以少女時期和紮紮的關系為原型,書寫了兩個女孩相互理解與支持的成長經曆。有趣的是,薩特在閱讀《形影不離》後,認為這部作品“沒有出版的必要性,讀者也不會感興趣”。在回憶錄中,波伏瓦同意了薩特的評價,這部作品被束之高閣,波伏瓦甚至都沒有為它取名,直到2020年後才在法國面世,這也是這部小說在中國首次出版。
▷《河流引路人之死》出版,餘華作導讀。近日,理查德·弗蘭納根的小說處女作《河流引路人之死》被引進出版,這是一部借亡者之口講述故事的長篇小說。作家餘華在序言中寫下了他對這部作品的觀感。餘華以一種親切的好奇心閱讀這位同時代作家的小說,并和讀者分享了同樣創作小說處女作時的所思所想。其中,他寫道:“弗蘭納根在讓叙述獲得徹底的自由的時候,他把握叙述分寸的能力也凸顯出來,他深知重要的情節是不能切開的,要一氣呵成寫完。”“《河流引路人之死》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叙述學指南。”
理查德·弗蘭納根與
《河流引路人之死》
▷中國美術館新展聚焦“國風有形”。近日,“國風有形——中國美術館虎年迎春民間美術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此次展覽分為“百虎鬧春”“春風化剪”“春和景明”“春色滿園”四個篇章,以年畫、剪紙、皮影等多種民間藝術呈現中華民族不同地區的文化與風俗。
/////////
部分展出作品圖
▷馬塞爾·普魯斯特:一部巴黎小說。為紀念作家馬塞爾·普魯斯特誕辰150周年,巴黎卡納瓦萊博物館從去年12月開始舉辦了大型紀念展,追憶普魯斯特曾生活的巴黎及其書中描繪的巴黎。繪畫、雕塑、照片、建築模型、裝飾藝術品、手稿和檔案等280件作品亮相,其中,多部關于《追憶似水年華》的電影、紀錄片等影像也同時展出。
《歌劇院大道:冬日早晨的陽光》
▷全國演出市場回暖,音樂節出票率增長33%,劇場演出增長5%。據2月21日大麥平台發布數據顯示,演出項目供給已超疫情前水平,尤其是音樂節類目迎來爆發式增長,劇場演出票售出率同比疫情前增長5%,一批演出品牌如德雲社、開心麻花等廠牌号在大麥收獲用戶的高速增長。
▷告别爆發式增長時期,國内播客進入發展“冷靜期”。中文播客的爆發式增長始于2020年,根據《2021中文播客創作者報告》顯示,2020年新開播的播客數量占總數的40.5%,約是前四年總和的4倍,聽衆與節目數量雙爆發的這一年,因此也被稱為國内播客“元年”。不僅誕生了小宇宙、快艇等首批獨立播客平台,喜馬拉雅等音頻平台也相繼推出播客業務。而經過一年的大浪淘沙,《2021播客聽衆調研報告》顯示,目前中文播客平台使用率超20%的僅有5家,且斷層明顯。音樂先聲《告别元年,播客進入“冷靜期”》一文認為對于國内播客而言,目前最重要的是盡快擺脫電台時代的慣性思維,打破有聲書、音頻綜藝占據音頻市場主流的局面,吸引更多優質内容生産者加入,通過精品、深度内容來擴充播客在主流層面的影響力,由内而外地激發出播客的商業價值。
欄目編輯:袁歡
封面圖:《那年,我們》劇照
秋季文創與2022年訂閱已開啟
進入微店訂購文創
秋季文創線上首批限量100份
報紙訂閱
中國郵政平台
→
本報為周報,周四出刊,通過郵局寄送,郵發代号3-22,全年訂價61.8元
每天準時與我們遇見的小提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