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西甯6月7日電(汪曉青)說起高考記憶,汪元生拿出珍藏的大大小小近十本影集,回憶起1984年參加高考的故事。
汪元生拿着自己的大學畢業證書
“那時候覺得高考上大學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隻想解決家裡的燃眉之急,能夠為家裡工作掙錢。”汪元生的老家在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崖頭村。據她講述,小時候因為家裡孩子較多,日子過得一直不寬裕,父母能夠堅持供每個孩子去讀書,已經是家裡能做到的最大努力。
1981年,16歲的汪元生初中畢業之後參加中專考試。“那時候,上中專是很多學生的願望。隻要能考上中專,兩年學成後就能上班了,就能自己工作掙錢。”然而這次考試,汪元生失利了。
“感覺自己一夜之間就長大了,看着家裡的哥哥們都考上了中專、大學,自己心裡非常着急。”1977年,汪元生的二哥參加高考,那是全國恢複高考的第一年,已經在工地打工上班的二哥回到考場,在全國500多萬考生的競争中,考上了西安礦業學院。後來的幾年裡,家裡的兄弟姐妹們一個個考取了中專、大專、本科等文憑。
1984年,又上了三年高中的汪元生迎來了高考。拿出互助中學高三·三班畢業生留念的照片,汪元生回憶起1984年7月的高考記憶。“當時大家學習都非常刻苦,都希望三年的努力能夠換取一個不錯的回報。那一年,文科班有80多人參加高考,總共大約有9個人考上了大學,考得最好的一個同學去了暨南大學。”汪元生說。
1984年汪元生高三畢業
那時候,對于上什麼學校讀什麼專業,汪元生還沒有太多認識,在有着大學校園和社會工作經曆的兄長們的建議下,汪元生報考了蘭州商學院,并以350多分的成績被錄取,就讀于會計與統計專業,那也是汪元生第一次獨自離家。
在蘭州商學院校門前,汪元生留下紀念。
兩年的大學生活,汪元生走出了那個從小生長的鄉村,帶着自己遷出的農村戶口,在蘭州商學院度過了兩年多彩的學習生活。“在學校裡,彈吉他、開舞會、學交際舞,生活是多變和精彩的。”1986年,迎來畢業的汪元生,已經褪去了稚氣,是一個有文憑,有學識,即将走上工作崗位的女青年。
大學室友合影
大學畢業證書
一張高中畢業證,一張準考證,一張錄取通知書,一張大學畢業證書,“上學帶給我的變化是巨大的。”汪元生說,作為一個來自農村的女學生,能夠通過上學、高考,走出“農”門,去到外面的城市,整個人生軌迹和生活境遇都發生了變化。
如今,汪元生的孩子也已經踏入大學,一個人的改變,帶來的是一個家庭的改變,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改變。(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