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9 09:08:44

神舟十三号飛船在10月16日成功發射,據中國宇航局透露,這次宇航員們在太空中停留的時間要比神舟十二号還久,也就是至少要待3個月以上。宇航員在太空中是處于失重狀态的,這種失重狀态對于人類的身體健康有着諸多影響。

比如之前登上頭條的神舟十二号飛船的宇航員在下飛船時坐躺椅,當時大家都很擔心宇航員們的身體,這種情況正是因為他們在太空失重環境中帶了三個月,初回到重力平衡的環境,會感覺到十分不适應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1

經過嚴格篩選和訓練的宇航員對于這種失重都無法抵抗,何況是我們普通人呢?因此在這種條件下,星際移民和太空旅行可謂是癡人說夢,即使經過訓練的遊客達到了升空标準,相信這也不會是一場舒适愉悅的旅行。

除此之外,未來人類肯定會探索更加遙遠的行星,花費的時間也會更多,以火星舉例,如果來走個來回,最快也要将近3年的時間。如果人體在3年當中一直處于失重會發生什麼,我們誰也不知道。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2

根據以上這些需求,不少人提出為何不利用人造重力建設空間站或者飛船解決宇航員站不起來的問題,确保他們在其中可以像在地球上一樣正常生活。科幻電影中的那些模拟重力的空間站在現實中不能建造嗎?在人造重力方面,究竟有什麼人類尚未解決的困難?

重力是什麼

在了解失重和人造重力之前,我們首先需要知道重力到底是什麼。重力其實屬于萬有引力的一種體現,地球上的所有物體時刻都在受地球吸引,這裡被吸引所受的力就叫做重力。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3

重力的方向一直都是垂直向下的,物體受到的重力的大小跟物體的質量成正比,計算公式是:G=mg,g為比例系數,大小約為9.8N/kg。

提出和發現重力的正是在1687年被蘋果砸中的牛頓,他那一刻的靈光乍現改變了人類對地球以及宇宙環境的看法。

正是由于重力的存在,我們才能站立在地球之上,如果進入太空或者到達其它引力小的星球,以人類的重量是無法站立的,多半時間都在飄着。重力作為力學當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概念,物理學界對于它的定義有很多種。比如說不少人認為,重力不單是萬有引力的體現,而是萬有引力和慣性力合力作用的體現。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4

進入太空我們會感覺到失重,就是引力拉力小于重力的體現。

但是在進入太空之前,航天器的發射階段,宇航員是處于超重狀态的,當然這一狀态不會延續太長時間,根本原因是航天器要超過一定的速度才能“逃離”地球,因此這時有向上加速度的存在,宇航員會感到超重。同理在深海潛水當中也會有巨大的超重感,這時需要穿戴專用的抗荷服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5

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太空中有不少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比如說真空環境、高強度的輻射,其中微重力的環境是對人影響最大的。前文提到了重力是地球萬有引力的體現,其實地球是存在一個重力場的。但是在太空之中,重力幾乎為零,可以忽略不計,比如說月球表面的重力隻有地球的六分之一,火星則為三分之一。這種失重環境會對人體的各個系統帶來影響,比如體液頭向轉移、心肺功能改變、神經系統紊亂、骨質疏松和肌肉退化等等。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6

首先,就是體液轉移。我們看到宇航員在太空之中經常處于飄着的狀态,這是因為失重環境下他們無法完全掌控自己的身體,這是身體裡的體液也會發生變化。體液會向着上身和頭部的方向轉移,淤積在胸腔和頭頸部位,這種情況會一直持續,直到返回地面。宇航員通常會感到頭部發脹或者頭疼,需要卧床休息才會有所緩和。

相比于上半身的體液過多,下半身的體液又變得特别少,在這種條件下就真的變得“頭重腳輕”了,腿部會出現明顯變小的情況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7

經過觀察,當轉移的體液達到2L時,大腿周長會減少10%~30%,航天員會發現自己的腿就像2根“棍子”,這就是所謂的“雞腿綜合征”。

看到這裡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宇航員返回地球之後要坐躺椅和擔架了,因為腿部一時之間是使不上力氣的

其次感覺神經紊亂,微重力會影響人體的前庭系統,使其接收到一些雜亂的信号,造成一種名為“空間運動病”的不良反應,常常伴随着惡心嘔吐、腸胃不适、食欲不振等表現。

心肺功能受影響則更加嚴重,因為我們知道心髒是人體的發動機,在失重狀态下人體會出現心肌萎縮、心肺血量增加、心律不齊等症狀。重力缺失使得人體活動減少,心髒就長期處于低動力的狀态中,等到宇航員返回地面時就會發現心髒機能明顯下降,還會伴随出現耐力下降的症狀,無法長時間站立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8

最後就是骨質疏松和肌肉退化了,相關宇航局展示的數據顯示飛行6個月的航天員胫骨松質骨的丢失量就達到了24%,這種情況會使得人體腎髒内的鈣出現沉積,增加腎結石風險,骨骼的加速老化會導緻宇航員返回地球後骨折風險大大提升。肌肉退化則主要體現在身體的下半部分,比如前文所說的雞腿綜合征,長期飛行的肌肉丢失量最高可以達到50%,還會抑制肌肉纖維重建,想短期之内恢複過來也很難。

除此之外還有心理問題等等,這就不贅述了。可以看出來,在失重的環境之下,人體的多項機能都受到了影響,有些在返回地球之後可以進行恢複,但是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比如說失重狀态下骨骼退化的速度大概是正常環境的8倍,可以說飛入太空不僅沒能讓自己的時間變慢、延緩衰老,反而是加速了自己身體機能衰老的速度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9

因此為了長期在太空工作的宇航員身體健康着想,也為了日後人類愉快地完成太空旅行,“人造重力”成為當下熱議的話題

人造重力

人造重力是一種人為的重力效果模拟,主要就是為了解決以上所述的失重對人體的影響。常用的方法就是使空間站或者飛船處于旋轉的狀态,人為制造出離心力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10

人造重力從理論上來說是可行的,我們以空間站圍繞0點進行旋轉為例,這時的角速度為w,空間站内半徑R1,外半徑R2,高度h,質量m,得出公式mw2R=ma。

空間站由内到外的人造重力處于變化階段,中心處0點則完全失重距離0點越遠重力就越大,因此如何确定空間站旋轉的角速度也很重要。

早期就有人想到這種類似于科幻電影當中“環形空間站”的設計,并且提出了假設。比如1949年《英國行星學會雜志》當中就給出了這樣一個空間站的設想,使用推進器使得該空間站沿着軸旋轉,這樣就會産生向心力。重力的數值與旋轉輪尺寸和速度相關,如上文所說速度越快,重力就越大。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11

但是這種人造重力空間站的設想被美國宇航局工程師大衛·貝克指出,旋轉式空間站僅僅是理論可行,想要在太空之中建立起來以現在的科技是不可能的

除了利用這種方法實現人造重力,還可以利用離心機。比如2016年11月10日俄羅斯的衛星網就發表了這一報道,俄羅斯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所長列格·奧爾洛夫表示他們制造出了小型的離心機,可以用來模拟重力,應用在空間站和太空艙的建設當中。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12

具體來說就是将宇航員放在裝有離心機的裝置上面,這個小型裝置會一直旋轉,模拟出重力,消除宇航員的失重感,但是這種旋轉也會引發空間運動病,所以并不是最佳方法。

新型空間站設想和困難

2011年時美國的宇航局發表了關于新型空間站的創新提議,名為“鹦鹉螺-X”。這個裝置就和鹦鹉螺的外形相似,多個獨立的艙室相互連接,上面有大型太陽能電池闆和管道,圍繞着零重力的中心旋轉。但是這一設計最終由于耗資巨大無法進行,它的總預估耗費高達37億美元,後續還在不斷提升。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13

日前,設計師蒂姆·阿拉托雷表示将設計一款名叫“馮·布勞恩空間站”的人造重力太空酒店,酒店内可以容納400名旅客,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不過這一說法目前隻是設想,酒店業附上羅伯特·畢格羅則希望能夠在太空中建立起一個充氣式輪型空間站

以現在的深空科技發展水平來看,模拟重力建造空間站是不可能的,因為這種空間站耗資過于巨大,資金受限導緻研究和開發工作無法進行。而且要确保制造出來的東西确實是可以投入使用的。這類大型空間站需要經過精确組裝,顯然組裝工程要在太空當中進行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14

這種大型的部件需要利用火箭運輸升空,現在大型重載運輸火箭除了美國的土星五号以外,大部分都處于研發試飛階段,不能承擔這種任務。

所以說,太空事業建立是環環相扣的,因此現在航天工程師都表示,在确定利用人造重力建設空間站之前,先要搞清楚在宇宙中究竟多大的重力最合适,還能依靠着科技研發實現。這之後設計部件前也要确定有可以運載升空的大型火箭,其次太空中的對接設備也是關鍵。所以在這些技術尚未成熟之前,想利用人造重力建設空間站是不現實的。

宇航員為什麼還受重力作用(為何不用人造重力)15

結語

簡單來說,人造重力理論上不難,但是在現實中實施的話會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空間站模拟重力目前隻能處于設想當中。等到宇航員們能在太空艙和空間站中正常站立和行走,那麼大家夢寐以求的太空之旅應該就可以開啟了,可以說不論是太空旅行還是其他星球的人類基地建設,人造重力都是不可缺少的環節,期待人造重力成功施行的那一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