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詩的國度,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販夫走卒,都會作詩。
你知道,我國留存詩作最多的詩人是誰嗎?
李白、杜甫,白居易、陸遊……
NO!!!
他是大清CEO乾隆皇帝。
乾隆一生寫下四萬三千多首詩,要知道,《全唐詩》總共隻收錄了四萬八千多首詩。
他一個人寫的詩的數量,差點趕上《全唐詩》了。
可是,寫得多并不意味着寫得好。
在唐代,有這樣一位詩人,《全唐詩》隻留下他的六首詩作,其中兩首婦孺皆知,小學生都會背。
他是王之渙。
王之渙是盛唐詩人,他和王昌齡、高适關系很好,三個人經常一起喝酒暢談。
在唐代,王之渙的詩經常被作為歌詞來演唱。
雖然王之渙今僅存六首詩,但是他有兩首詩極負盛名。一首是《登鹳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這首《登鹳鵲樓》在中國就連三歲的孩子都能背誦。
全詩四句二十個字,無一字生僻,無一句難懂,但給讀者展現出一幅一瀉千裡、氣勢磅礴的畫面,把哲理與景物、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鹳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
此詩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昂揚。其中“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百年來,人人皆知的名言警句。
這兩句常常被引用,借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态度,千百年來一直激勵着中華民族昂揚向上。時至今日,此詩還幾次出現在中國國家重大政治和外交場合。
清代詩評家也認為:“王詩短短二十字,前十字大意已盡,後十字有尺幅千裡之勢。”
王之渙也因這一首《登鹳雀樓》,也成就了千古名樓鹳雀樓。
除了這首詩,王之渙還有一首傳世名作——《涼州詞》。
《涼州詞二首》是一組詩,其中,以第一首最為知名: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這首詩被譽為唐詩七絕的壓卷之作,曆來為後世稱頌。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缭繞的白雲中間,就在黃河上遊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裡,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詩的開頭開山川的雄闊蒼涼,表現戍邊者的孤獨與危險。
折柳贈别是唐代的送别風俗,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别更為難堪。
征人懷着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
有人說,這首詩是“唐音”代表,曆來的邊塞詩都是悲涼的,而這首詩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飒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
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一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一句“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讓王之渙流傳千古,也讓我們見識到了唐代人人能詩,唐詩句句高華的氣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