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兩個字考考大家,請找出區别:
蒙圈了吧,現在告訴你,是下面的兩橫不一樣,一個字兩橫靠一邊,一個字兩橫兩邊不靠,在中間。
不一樣又咋的了?是書寫者或者字體不一樣的原因吧?
錯,兩個字的意思可完全不同哦:
兩橫靠一邊的“胄”,實際是一個“由”字下加一個“月”字,指的是帝王或者貴族的後裔,比如我們常說的“天潢貴胄”。更多精彩請加微信54446700,注明讀者。帖子最下方可以“寫留言”。
兩橫兩邊不靠的“冑”,實際是一個“由”字下面加一個“冃”字(讀音為 mào,稍後會詳細說這個字),指的是古代兵士作戰時所戴的頭盔。
在這裡,我們繼續說一下因這個“冃”字,而一直被我們寫錯的字:
對,這就是感冒的“冒”、冒險的“冒”、冒犯的“冒”,我們經常讀、經常寫的這個“冒”字。
許多人都以為這個“冒”字上面就是個曰(yuē),下面是個“目”。錯就錯在這裡,“冒”字的上面并不是“曰”,而是“冃”。
這個“冃”讀mào,它與“曰”的區别是,下面那兩橫不與别的筆畫相連。古文字中的“冃”是個象形字,就是畫了一頂古人的帽子,那兩橫是帽子上的裝飾物。
由“冃”組成的“冒”,上面是一頂帽子,下面是一隻眼睛,帽子蓋在眼睛上,這隻眼睛其實是代表了整個的腦袋瓜。
最早的“帽”就是“冒”,并沒有“巾”部首。因為“冒”字還表示别的義項,後來才給“冒”加上“巾”,造出個形聲字“帽”,“冒”“帽”分工。“冒”專管“向外透出”等意義,“頭上的帽子”這個意思交給“帽”專管。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帽”字的演變曆程是:冃-冒-帽。
是不是感覺自己的語文白學了?
(1)
左邊是我們常見的“口”(kǒu),也就是嘴巴啦。
右邊的“囗”字不但大,而且是個多音字,讀 guó 時,古義同“國”;讀 wéi時,古義同“圍”。
(2)
這兩個字倒是能一下子就看出很大的不同,也知道意思肯定不一樣,但到底如何讀,啥意思,若不查證,小編還真是一頭霧水的。
原來這是兩種烹調方法,左邊的“汆”讀 cuān,上面是“入”,意思是把食物放在開水裡稍微煮一下;右邊的“氽”讀 tǔn,上面是“人”,意思是油炸。
(3)
當看到這兩個字時,小編蒙圈了,完全一樣啊,難道就因為右邊的感覺大一些就不同了麼?查證之後,才知道,不是“尊”有問題,而是“尊”前面的部首有問題:
左邊的“墫”部首是土地的“土”,讀 zūn時,古義同“樽”,酒杯;讀 dūn 時,古義同“蹲”。更多精彩請加微信54446700,注明讀者。帖子最下方可以“寫留言”。
右邊的“壿”部首是戰士的“士”,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士舞也。音通僔,今作蹲。《詩》中有:壿壿舞我。
(4)
左邊是“壺”,是我們常用的裝水的容器;
右邊是“壸”,宮中道路上有拱形的門。
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就是一道壸門
(5)
左邊是“毫”(háo),細長而尖的毛,是現在我們常用之字,不多解釋;
右邊是“亳”(bó),具體有四種含義:1、古地名〔南~〕與〔北~〕在河南商丘,〔西~〕在河南偃師;2、〔~國〕西周時期西戎建立的國家;3、當代城市簡稱〔~州〕,在安徽省,是曹操的老家;4、姓氏。
(6)
左邊是“姬”(jī),一共有五個涵義,分别是“古代對婦女的美稱”、“中國漢代宮中的女官”、“舊時稱妾”、“舊時稱以歌舞為業的女子”以及“姓”,是我們生活中的常見字,不多解釋;
右邊是“姫”(zhěn),謹慎的意思。另外在《新日漢大辭典》中,日文“姫”,有三個涵義,一個是姑娘的意思;另一個是用作富貴人家的女兒;第三個是小的意思。
(7)
左邊是“有”(yǒu),常用字;
右邊是冇(mǎo),意思是沒有,除了讀音外,倒不算難。
(8)
這一組難度算是有點大,左邊是“苟”(ɡǒu),草字頭“艹”,如果、假使、馬虎、随便的意思,是目前我們日常用字;
右邊是“茍”(jì),上半部分并非草字頭“艹”,而是類似于羊角的“卝”。《說文解字》:茍,從羊從口。口藏于羊(真善美)内,慎言也。自我告誡、自我反省的意思。
(9)
左邊是“丐”(ɡài),讨飯的人,是目前常用之字;
右邊是“丏”(miǎn),象形字,人頭上有物蔽之之形。動詞時意為遮蔽。名詞時意為避箭的短牆。
(10)
左邊是“戊”(wù),天幹的第五位;也指代土;方位屬中央。
中間是“戌”(xū),為獨體象形字,本義是一種長柄的斧钺類古兵器。假借為地支的第十一位,對應十二生肖中的狗,其前為酉、其後為亥。
“戊”和“戌”又常在一起,用以紀年或紀日,比如曆史上與之相關的著名事件有1898年的戊戌變法。
右邊是“戍”(shù),商代之官,見于甲骨文,是一種鎮守邊地之官。常督率“族”“衆”從事守邊和征伐。其所駐之防地營寨亦稱戍。後世稱防守邊疆為戍邊。
(11)
左邊是“苶”(nié),疲倦,精神不振;
中間是“茶”(chá),中國傳統飲品,大家都熟悉的了;
右邊是“荼”(tú),一種苦菜和茅草的白花。也同“塗”,塗炭,“荼毒生靈”。
(12)
左一是“祇”(qí),本意指對地神的稱呼,如地祇,神祇,也指安心。
左二是“祗”(zhī),恭敬;也為姓氏用字,中國台灣有此姓氏。
左三是“衹”(zhì),“隻”字的繁體寫法;更多精彩請加微信54446700,注明讀者。帖子最下方可以“寫留言”。
左四是“袛”(dǐ),短衣汗衫。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還有這些你讀不出來的字:
01
【讀音】tā
【釋義】拖着鞋子
【舉例】你又趿拉着鞋子走路。
02
【讀音】ǎn
【釋義】用手指把藥面按在傷口上
【舉例】快在傷口上揞些消炎粉
03
【讀音】bú
【釋義】醋或醬油等表面上長的白色黴。
【舉例】饅頭都長醭了,不能吃了
04
【讀音】kuǎi
【釋義】搔,抓;挎
【舉例】手裡擓着籃子
05
【讀音】liào
【釋義】騾馬等跳起來用後腿向後踢。
【舉例】尥蹶子
06
【讀音】xíng
【釋義】糖塊、面劑子等變軟
【舉例】饧面
07
【讀音】shào
【釋義】雨點被吹得斜灑
【舉例】雨往屋裡潲
08
【讀音】tēng
【釋義】把熟的事物蒸熱
【舉例】把饅頭熥熥再吃
09
【讀音】táng
【釋義】不凝結、半流動的
【舉例】溏心雞蛋
10
【讀音】cī
【釋義】腳下滑動
【舉例】腳一跐,摔倒了
11
【讀音】wǎ
【釋義】舀:用瓢~水
【舉例】再搲一瓢水
12
【讀音】yù
【釋義】溢出,~鍋、~湯了
【舉例】快關火,要鬻粥了。
13
【讀音】chuāi
【釋義】用手掌壓、揉,使攙入的東西和勻。
【舉例】搋面
14
【讀音】liáo
【釋義】縫綴,~貼邊,~上幾針。
【舉例】袖口開了,敹幾針就好了。
15
【讀音】dèn
【釋義】拉;猛拉,使伸直或平整。
【舉例】把繩扽直,把衣服扽平。
16
【讀音】cūn
【釋義】皮膚因受冷或受風吹而幹裂
【舉例】天太冷了,手動凍皴了
17
【讀音】shèn
【釋義】使人害怕,可怕。
【舉例】這個地方太安靜了,太瘆人。
18
【讀音】guǒ
【釋義】一種油炸的面食
【舉例】煎餅馃子
19、20
【讀音】dáo chì
【釋義】整理、收整,梳洗整理自己的儀容。
【舉例】看你那亂的,也不趕緊自己捯饬捯饬。
21
【讀音】piǎn
【釋義】顯示,誇耀
【舉例】他又開始谝他那輛車了。
22
【讀音】zhǎ
【釋義】張開大拇指和中指量長度。
【舉例】兩拃寬
23
【讀音】yuě
【釋義】嘔吐,氣逆
【舉例】吃太多,都要哕出來了
這些看似好寫而讀不出來的字:
最後來一組漢字演化測試題:
第一關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松答出這個字,恭喜你,你可以認出自己。
很多古老和最清楚的字都是人類和人體不同部位的形象。一開始以為“人”是腿的形象,但是錯了。當了解到“人”的甲骨文和金文是怎麼寫的以後,才發現“人”字是人的剖面的形象。這個“人”直立着,手下垂或者輕輕舉到前面。個别的情況下頭部會稍向前傾。
▲上圖中的泥人比甲骨文還要早些,但是與安陽郊外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屬同一時期。這個面目友善的小人兒不就是“人”字甲骨文的原型嗎?這也是中國藝術中最早表現人物的作品之一。
這個字是“人”。
第二關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松答出這個字,恭喜你,在古代你不會被餓死。
歐洲人聽到這個字想到的是身邊通常有的小麥、黑麥、燕麥和大麥等谷物種類。中國人想到的是小米和大米。實際上我們應該把這個字翻譯成“谷子”,因為在創造這個字的地區,幾千年來谷子一直是主要糧食作物,挖掘出的文物清楚地證明了這一點。
這個“禾”似乎是最古老的。植物學家們認為,它是指新石器時代出現在整個華北地區的各種野生的禾。
這個字是“禾”。
第三關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松答出這個字,恭喜你,你的前世一定是個愛喝酒的俠客。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釀酒。從周朝詩歌和甲骨上的蔔辭裡充滿各種關于酒的誘人描寫可以看出,酒在商代社會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與各種祭祖典禮有關。沒有多少其他的字比“酒”在蔔辭中出現得更頻繁。
“酒”字是仿照這些壇子及其前身的形狀造出來的。就“酒”字的一般概念而言(《說文解字》表示為“人類的喜與不幸” ),人們是根據酒壇的形象創造這個字的,加上“三點水”表示液體。
這個字是“酒”。
第四關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松答出這個字,恭喜你,你是真正的中華龍的傳人。
對中國人來說,龍象征着慈善、力量、豐收和變化。人們想象着,它(歸根到底是“它”,男子漢力量的最傑出的啟示之一)冬天蜷縮在湖底或河底休眠,當春天來臨、空氣中又充滿了潮濕和溫暖的時候,它會升到天上去,在上半年裡它待在空中,用滂沱大雨洗自己的龍須。它的爪是天空的一道道閃電,它的聲音是吹掉幹樹葉和使大自然顫抖的雷鳴和暴風雨。它很危險,但是如果人們手拿樹枝為它跳舞,向它乞求,它可能會讓烏雲聚集在山頂,讓雨下在幹旱的田野上。
這個歡樂、簡潔的“龍”的形象在随後幾個世紀被加上很多新的細節。在漢代,根據一般的觀點,龍角像鹿的,耳朵像牛的,眼睛像野兔的,爪子像老虎的,肚子像蠶的,而頭像駱駝的。它可以毫不費力地變得小如蠶,大到能填滿天地。這個奇特的寓言動物是很多富有特色的故事的主人公,特别是在佛教和道教的傳統中。
這個字是“龍”。
第五關
這是什麼字?如果你能輕松答出這個字,恭喜你,在古代你有可能是個能寫一手好字的才子。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看到的“聿”字為筆的古老曆史又增加了新的證明。這個字表示一隻手直握一支筆,就像現在人們仍然遵循的各種握筆規則一樣,因為這種握法可以使手和筆在寫字時有更大的自由活動餘地。最古老的毛筆是什麼樣子,如今我們已經一無所知,但是很可能是用竹子修成的,可能把筆杆的一端加工成柔軟的竹絲,早在周朝人們就給“聿”字加了“⺮”。
人們保存很多周朝後期的毛筆,其構造大體上與今日的筆相同。筆杆是用竹子做的,筆頭是用各種不同的動物毛做的。筆頭的中心部分用兔毛或鹿毛做成,外層比較柔軟的部分用羊毛做成。各種不同的毛使筆既柔軟又挺拔,适合寫出所有的筆畫。
這個字是“筆”。
腫麼樣,有沒有想要跟語文老師哭訴的欲望?
漢字的博大精深讓人欲哭無淚啊!所以說,千萬不要說漢字簡單了,要知道,如果再加上大篆、小篆、甲骨文等等,暈菜的會更多。漢字是我們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并改進的,目前确切曆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隸變,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标準:正楷。驕傲吧,漢字可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不單中國使用,在很長時期内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