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大腦性癱瘓分型中最合适的手術

大腦性癱瘓分型中最合适的手術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5:19:50

大腦性癱瘓分型中最合适的手術(神經受損上肢癱瘓)1

手術示意圖。 華山醫院 供圖

單側手臂癱瘓患者有望恢複上肢功能。

在中樞性偏癱患者中,雖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難以修複,但另一側大腦半球仍保持完好。研究發現,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

這一研究成果由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手外科團隊提出。12月20日,世界權威醫學雜志《新英格蘭醫學雜志(NEJM)》,以原創論著形式發表華山醫院手外科開展的“健側頸神經根移位手術治療腦卒中、腦癱後上肢痙攣性偏癱”研究成果。

這種方法通過手術,将健側(健康的一側)上肢頸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神經,避開損傷側大腦半球,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促使癱瘓上肢恢複功能。

提出觀點

這一觀點的提出緣于醫院的創新實踐。

12月20日,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透露,此研究是在手外科顧玉東院士國際首創“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治療臂叢損傷”基礎上進行的全新拓展,将其創新性地應用于中樞性偏癱患者治療中。

1986年,顧玉東首創“健側頸7神經移位術”治療全臂叢神經損傷患者,這名患者是一名來自黑龍江的年輕小夥子,在一次摩托車事故中,臂叢神經損傷達到了最嚴重的程度,由于在車禍中受到猛烈的外力沖擊,與中樞神經徹底分離,一側手癱瘓。

“臂叢神經”是一組神經,由頸5、頸6、頸7、頸8和胸1五大神經根組成,大腦發出的指令,正是通過臂叢到達靈活的雙手。臂叢損傷後,患肢失去神經支配,既無感覺也不能活動,完全癱瘓,又稱為“上肢癱瘓”。

當時,顧玉東院士大膽設想,利用患者當時未受傷的健側頸7神經移位,來修複患側受損的臂叢。勇闖“禁區”,如果這一手術一旦失手即會造成好手癱瘓。最終,患者手術後僅暫時麻木和肌力減退,3-6個月恢複正常,最終癱瘓的手可以獨立運動。

針對患者術後恢複呈現出的明顯動态過程,華山醫院手外科徐文東、顧玉東院士率領課題組進行了十餘年深入研究,發現大腦功能重塑參與了這一修複過程,進而提出腦科學領域的全新觀點: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

臨床應用

這一研究為中樞性偏癱患者的治療奠定了基礎。

徐文東表示,中樞性偏癱是指由于腦卒中、腦外傷等一側大腦損傷,造成的對側肢體運動及感覺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其中“痙攣性上肢偏癱”是常見後遺症。

然而,在中樞性偏癱患者中,雖然一側大腦半球損傷難以修複,但另一側大腦半球仍保持完好。在前期研究證實,一側大腦具有同時控制雙側上肢的潛能後,徐文東、顧玉東課題組實現了臨床轉化,提出治療中樞損傷後期癱瘓上肢功能恢複的新方法。

這種方法通過手術,将健側上肢頸神經移位至癱瘓側的頸神經,避開損傷側大腦半球,讓偏癱上肢與同側健康大腦半球相連接,激發健康大腦半球的潛能,促使癱瘓上肢恢複功能。

2008年起,醫院手外科團隊在110餘例4-65歲中樞損傷後期上肢癱瘓患者中進行臨床應用,對這些患者來說,損傷到手術時間有3-20年,單純康複治療已經不明顯。其中,首例腦癱患兒在随訪觀察五年後,臨床效果優異。

此次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發表的論著,是由徐文東、顧玉東團隊開展的II期臨床試驗結果。

徐文東教授介紹,該研究通過随機、雙盲對照、前瞻性臨床試驗,比較創新手術療法“健側頸神經移位術”與傳統康複治療對36名中樞性偏癱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發現接受創新手術治療的患者,偏癱上肢運動功能較對照組明顯改善。

功能磁共振和經顱磁刺激檢查,均證明手術後健康大腦半球除了支配原有上肢外,還建立了對偏癱上肢的支配,用臨床實踐成功驗證了外周神經通路改變影響中樞功能重塑的新理論。

徐文東表示,這一研究成果的發表不僅為上肢痙攣性偏癱的患者帶來了福音,拓展了手外科的學科領域,更為人類認識大腦、調控大腦提供了新視角,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和社會效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