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 敏而好學?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論語 敏而好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論語·述而篇·第二十章》)
【翻譯】
孔子說:“我并不是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去求取知識的人。”
【解讀】
沒有天生就知曉知識的聖人,像孔子這樣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達到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聽多記、勤奮好學的緣故。孔子之所以這樣公開自己的“成功秘訣”,估計是因為當時社會上有一些流行觀點,認為孔子生而知之,是天生而降的聖人,為此,孔子不得不作此回應。
孔子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3歲時,父親去世,母親顔氏帶着孔子回到曲阜。孔子的母親粗通文墨,對孔子進行過基本的言傳身教,教會了孔子最起碼的讀書寫字,孔子後來終其一生孜孜不倦的好學精神應該也有母親的督促影響。
孔子17歲時,母親去世,生活的重擔全壓在孔子一個人身上。為謀取生存,孔子擔任過管理倉庫和管理牛羊的小官,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即使生活艱辛,孔子仍堅持對知識的汲汲追求。一有空餘,孔子就會專心讀書,自己的書讀完,就四處去借。遨遊在知識海洋中的孔子,生活和工作的辛勞都一掃而空,并且還收獲了求知的快樂。用孔子後來的話講,就是“貧而樂”。在這種情況下,孔子雖然未曾像貴族子弟一樣接受過正規教育,但由于他刻苦好學、敏而好問,很早就掌握了貴族子弟必修的“六藝”,并以博學和知禮聞名。
為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和視野,孔子一有機會就外出遊學。據記載,孔子第一次到當時的京師洛邑時,便拜見大夫苌弘,向他請教古代歌舞和音樂理論。在苌弘老師面前,孔子畢恭畢敬,認真傾聽他的講解,并且經常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看法。孔子視野的廣闊、知識的豐富以及見識的卓越,都博得苌弘的高度贊賞。從此之後,孔子在京師洛邑也成為小有名氣的人物,當時的一些學者也紛紛前來拜訪,向孔子讨教。
後來,孔子又在洛邑拜見周王室的守藏吏老子——當時最偉大的思想家。這次拜見,讓孔子更是受益匪淺。孔子虛心向老子請教“禮”。孔子不僅拜訪當時的大師,向他們求學,也向當時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們學習,甚至還向7歲的兒童求教,真正做到不恥下問,學無常師。
司馬遷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這樣記載道:有一天,陳子禽問孔子的學生子貢:“仲尼從哪裡學到這麼廣博的知識呢?”子貢回答說:“文王和武王的治國之道沒有完全沒落,賢人記住重要部分,而不賢的人隻記住很少的一部分,這些都表現文王和武王的道,我的老師怎麼會不學呢?他沒有固定的老師啊! ”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孔子好學樂學的真實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