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各種官職當中,總會有什麼百官之首的說法。當然啦,朝堂之上那麼多官職,自然也有上下級之分的。這當中也有很嚴格的從屬關系。相這個職位,可以是丞相,可以是宰相,也可以是相國,雖然都是響當當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派頭,但這其中也有一些小小的區别。
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個小國所建立的體系是不一樣的。在這段時期,丞相、宰相、相國這三種稱謂甚至是同時存在并且在各自的國家扮演着不同的權力角色。在這一時期,相所承擔的權力幾乎是五花八門的。在有的國家是百官之首的待遇,但在别的國家,又隻是一個虛職,僅僅是一種榮譽的象征而已。立相的制度承襲下來,自春秋管仲起始,已曆經了兩千多年。可以說制度的建立都是以更好地輔助君主治理好國家作為最初的目的的,這個時候還很純粹。可我們知道,這種相權膨脹的後果就成為了制度的弊端,以至于相權與君權的鬥争一直是中間近百年的主題,直到我們的朱元璋大兄弟一聲令下廢止了丞相制度。故而明朝開始,就沒有丞相、宰相甚至相國的說法了。在制度的要求下滋生和完善了例如三省六部或者軍機處之類的東西,不過往後看看,大概也隻有唐朝的時候不是那麼的“君權獨大”了。
說了這麼多,不過是想大家大概了解一下這個相權的發展脈絡了。現在具體講講這三個官職稱謂的區别了。
要論曆史悠久,“相國”這個官職出現的會更早一點,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晉國。相國這個官職在戰國時期,乃至秦漢都曾扮演過最高職務的角色的。這期間也可謂是波折不斷的。秦始皇時期曾廢呂不韋,順帶把相國(當時叫相邦)這個官職給廢了。後來劉邦複設,并且把相邦改為相國。此時的相國是實實在在的皇帝左右手,擁有真正的輔弼權。
既然提到了秦始皇暫時廢止相國,那麼就該提一提他接下來的動作了。沒錯,宰相就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作為官職正式确立下來的。當時為的是分解各個分封諸侯的權力,使得他們不能抱團或者獨大,實際上也是對君權的一種保護。
最後就是起源于西漢初期的丞相了。當時漢高祖劉邦立相多為開國功臣,可謂是位高權重了。這大概是相權出現的一個高姿态時期,不僅有榮譽化身,更有實實在在的權力。但後來漢武帝因為種種原因開始重用内廷近臣,導緻相權開始弱化。到了西漢末期,大司馬權力淩駕與丞相之上,丞相徹底淪為食祿空職。
其實,在曆史上有那麼一段混沌時期,這三種稱謂代表着一種職位,而随着君權的變化,代表一種職位的不同稱謂有的還是沒變,可有的卻早已經被峰回路轉,不知不覺成為了一個空殼。春秋戰國時期之所以分這麼複雜,不過是國家多、皇帝多,而且又個個與衆不同,這就決定了君權和相權的比重每個國家都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怎麼樣變化,君權和相權在權力運作方面總會有所對立,一個強勢的君主絕不會容許有強勢的臣子束縛手腳。在矛盾開始出現的時候,兩方就早已注定對立了。要分解丞相的權力,就跟當初秦始皇分解諸侯權力的原理一樣,所以才會有大家熟知的什麼大将軍、大司馬、大司徒等,也是頗有權勢的高官職位。
相權的演變除了稱謂的變化之外,其本質也在有所不同,而這一切,都随着明朝廢相而截止。但不論是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還是明朝的大學士機構,又或是滿清赫赫有名的軍機處,都是“相”的衍生和演變。這就像是一場權力的遊戲一般,一把手和二把手的鬥智鬥勇、相愛相殺一般,永遠沒有不會有完整意義上的休止符。
整體來看,因為相權的演變形式很是複雜,隻能綜合來分析這三種職位的權力内涵。綜合看來呢,三種職位的權力排行由大到小應該是這樣的:相國、宰相、丞相。其實仔細觀察呢,有個記憶的好方法的,我們可以這麼理解。“相國”嘛,匡扶國運,“宰相”主宰百官,至于“丞相”嘛,“丞”有輔助的意思,就相當于秘書吧。這樣速記,我們就能很容易知道先後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