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正月回老家,走親訪友拜年。
為什麼每次回老家都會有不同的感觸?
為什麼每一次心境總是會不同?
為什麼總會有一絲淡淡的鄉愁?
很多年前就想寫鄉愁,
卻無靈感以落筆,
今日抽絲剝繭以探尋。
(拍攝于2022年2月1日,老宅旁)
一、
最淺顯的表現無外乎一句詩可表達,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此句出自唐代的劉希夷。
詩句的意思無需額外的去注解,
畢竟每個人的想法都不同,
感知、感官和感悟亦不同。
深究其根源,
也許用佛教中的禅宗一派唯心主義來解釋更顯直觀。
禅宗的《壇經》有言:
“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
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我們所看到的一花一草、一木一山皆還是一花一草、一木一山,
但今年的花草山木畢竟和去年不同,
若用唯物主義哲學的一句話可概論之:
“世界上沒有相同的兩片樹葉。”
唯物會講到客觀,
客觀上的花花草草“一歲一枯榮”是有體現在時間這一方面的,
也佐證了逝去的時光。
與其在唯物和唯心中糾纏,
不如就猶若老莊的太極一般,有相輔、亦有相成,
畢竟“道家”經曆史演變至今早已融入有唯物。
但深究的話道家還是屬于唯心主義,
再細分的話是唯心主義中的客觀唯心主義,
典型代表人物黑格爾也是。
但若以唯物主義談鄉愁,
實在很難抒之以情。
(2022年2月1日,老家後山野生蘭草)
二、
會有近鄉情更怯,
會有老宅草木深,
會有相見不相識,
會有少小而離家,
會有故鄉月更明,
會有他鄉異客歸,
……
都言衣錦還鄉,
可是,能有幾人?
鄉土還是那片鄉土,
鄉音還是那種鄉音,
鄉景還是那樣鄉景,
似乎什麼都沒變,
但似乎什麼又都不一樣了!
大多數人在講述回想過去時,
會形容似電影片段一樣在腦海裡回放。
不知道有沒有人和我一樣,
我的回想不像是那種類似播放電影般斷斷續續的片段,
而是畫面。
是的,
就是靜止的畫面,
似定格的一幅幅畫兒,
隻有黑白兩種顔色沒有其他色彩。
有的畫面很清晰,
有的畫面很模糊,
認認真真地回想,
最遠最遠也隻記得小學一二年級,
大概七八歲時的往事以及畫面。
似乎從出生到七歲之間的那七年猶如不存在一般。
會有突然的奇怪或者毛骨悚然之感,
人生裡仿佛丢失了七年,
那七年仿若失憶,
也許當年大人口中的“長大了、懂事了”就是指當時自己的腦海“開竅了”,
已開始能留存住自己的記憶。
(2022年2月1日,老家長輩的菜園一角)
三、
時間真的是很神奇,
在時間的維度裡主動或被動的接收了很多知識,
複雜到讓童心已逝,
複雜到讓眼神已混,
複雜到讓人面已蒙,
複雜到讓人心已深,
……
若我說鄉愁,
其實是在探查“丢失的那七年”和童年,
其實是在尋覓着曾經的童心,
其實是在翻找腦海最初開始的記憶,
其實也是在追逐着往昔的童年。
所謂的衣錦還鄉,
所謂的趨炎附勢,
所謂的暗生攀比,
所謂的世俗俗世皆不是鄉愁。
鄉愁的出發點來自童年的純粹。
純粹到餓了就是餓了,
純粹到渴了就是渴了,
純粹到高興就是高興,
純粹到哭了就是哭了,
……
純粹到猶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蓮,
純粹到猶如潔白不沾風塵的雪,
純粹到猶如鏡子般反射了本真,
純粹到猶如鑽石般閃耀着晶瑩,
……
這些純粹是後來的我們在歲月的路途裡不可挽回的一種失去,
包括所有的怅然若失,
包括所有的悲天憫懷,
包括所有的時光如逝,
……
皆是鄉愁!
哎,
鄉愁,
何嘗不是緬懷!
緬懷着你所珍念的一切,
也包括了往事中的自己。
唯餘一聲長歎,
或許,
連長歎也會在歲月中遺失!
——筆于2022年2月1日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