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的影視劇我們不陌生,而且濟公也是少有的影視形象中,真實存在的,因為其他人的故事大都為後人編撰,而濟公的确有真實的記錄。
在杭州的靈隐寺,有一張石床,相傳就是濟公曾經修行時睡的地方,現在每天接待來客,受到人們的景仰。
濟公人稱“瘋僧”,出家後好吃酒肉,不拘一格,常常遊離于市井鄉間,救死扶傷扶貧濟弱,并且最終修成正果成佛,被後人銘記。但是濟公的出身可不是這麼吊兒郎當的形象,濟公可以說是一名徹底的富二代加官二代。
濟公原名李修緣,生于1130年的浙江台州天台山永甯村。濟公出身顯赫,他的祖上是宋太宗的驸馬爺、鎮國軍節度使:李遵勖。
李家人貴為皇親國戚,這等地位完全可以說是地方一霸。但李家人世代信佛,與世無争。這件事其實從濟公的原名也可以看出來,他的父親李茂春一生潛心向佛,在濟公出生後,委托當初國清寺的主持給兒子起名字:修緣。這個名字,注定讓濟公一生與佛有緣。
濟公出身高貴,又是皇室遠親,本可以一生當一個官三代富三代,像那些纨绔子弟一樣有一個花天酒地聲色犬馬的人生,可他從小就沒有沾染什麼惡習。從小熱愛學習,也算一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
在父母去世後,李修緣看破紅塵,拜國清寺的法師為師,潛心修行。因為獨具慧根,最後一步一步,來到了杭州的靈隐寺,到這裡,濟公的故事可謂是真正展開了。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這是很多人對濟公的印象。的确,濟公在靈隐寺修行時從來不受戒律約束,言行叵測衣衫褴褛,而且喝酒吃肉樣樣都沾。身為和尚,他不喜歡念經坐禅,而是成天溜溜達達,仿佛一個乞丐。
在濟公修行的時候,他出格的言行被其他僧人看在眼裡卻恨在心裡,每天都有人找主持告濟公的狀,無非是“濟公又惹是生非了”“又多管閑事了”“又喝酒吃肉了”“又打人了”等等,總之破戒的事,濟公一個人算是都幹全了。
可誰知道當初的方丈,卻說:
"佛門廣大,豈不容一癫僧!"
從此便無人再告狀。濟公也依舊保持着自己特立獨行的行為。有的人們以濟公為榜樣,認為他不被規矩所困擾,鼓勵自己勇敢踏出牢籠掙脫條條框框的束縛。
但是衆人卻不知道,濟公在修行前期,關于戒律這事可沒少遵守,他也算是前期非常合格的一個和尚了。
濟公到底是怎麼從一個循規蹈矩的好孩子,一步一步遁入空門,又一步一步打破了束縛自己的規矩的呢?這件事且聽我來認真給大家分析一下濟公的心路曆程。
濟公這種顯赫的出身,放着好日子不過卻遁入空門,在我看來有兩個主要原因:
其實我覺得不論濟公的父母是否雙亡,這件事都不是根本原因。父母去世後,濟公更加無牽無挂。但即使父母健在,以濟公的個性和開明的特點,出家也不注定的事。
有句話講“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但其實“富人家的孩子隻要教育正确,當家更早也更好”,濟公也是這樣一個人。
他破衣破鞋破扇,嘴裡吃的是酒肉,嘴裡說的是閑言碎語,遊蕩在老百姓當中,樂善好施。他難道不記得佛門教導嗎,恐怕比誰都清楚吧?他的名言“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後半句其實是勸導人們不要像他那樣。
其實在濟公的心裡,他根本不在乎自己是否能成佛,不在乎自己是被世人追捧還是讨伐,他一直都在做一件事:就是對的事。
所謂濟公,來源于“道濟”這個名号,濟便是救濟普度的意思。濟公謹記自己的名号,并且一直在做救濟的事。他精通醫術,百姓的疑難雜症他見一個治一個;他不畏強權,雅俗共賞,用現在的話講就是“黑白通吃”,關于濟公的傳奇故事,《濟公傳》裡記載了太多了,這裡我們就不再贅述了。
“小濟公芥菜葉潑水救淨寺”、“利濟橋”、“棒打壽聯”、“赭溪救童”、“修緣出家”等典故,也都是很多老人們會講給自己孩子聽的故事。
濟公是個好人還是壞人,自然不用多提。但是很多人不解的是:他不受佛門戒律約束,為何能成佛呢?
他身為一個佛門和尚,卻愛好“惹是生非”“大魚大肉”,這件事在别人眼裡看來簡直就是對佛祖的大不敬,不進地獄就不錯了為什麼還被人們供奉成了“活佛濟公”?
我想這不僅是一個佛門哲理,也是一個人生哲理。靈隐寺主持在接到弟子告狀濟公時,說過一段話:
"法律之設原為常人,豈可一概而施!"
我們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被各種框架束縛着,不能掙脫嗎?這些條條框框,包括你的工作規則,你的為人處世的規則,你的學校法規,家庭規則等等。
我們作為社會性動物,“沒有百分之百的自由”是一件必然的事情。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條條框框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呢?它的作用就是讓你更好的融入這個社會。
可是最終目的是融入社會,在這個目的達到的情況下,難道我們不應該放棄我們對一些事情的成見,從條框中脫離出來嗎?
正如濟公:我入佛門為的是濟世,這些條條框框如果阻礙我,那我為何要遵守呢?
這很像我們現在流行的“結果導向原則”,濟公跳出了框架,但結果依舊是喜人的,那為何不能成佛呢?
你身邊有什麼在束縛你,讓你忘了初衷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