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最近有什麼新電影?在文字中證道——唐淚這是一種切實的困惑,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香港最近有什麼新電影?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這是一種切實的困惑。
其中也有誤讀。
有個問題在于,“賣座”的标準如何界定。
多少票房算“賣座”?
「最近五年,香港電影沒有一部賣座的。」
說出這句話的人。
或許是以當下中國電影頭部票房的作品為絕對标準。
若以十億為層級曆數。
香港電影的上限票房要排到第五梯隊。
因為截至目前,隻有六部香港電影破了十億。
且彼此間無量級差距。
而其實内地電影的崛起。
也就在十年前。
以一部《人再囧途之泰囧》豪奪12.72億票房為标志,票房數字開始井噴。
但要看到的另外一個數據,當年總計有38部電影破億,内地電影其實隻占7部,内地和香港合拍片要占11部,其中包括票房2.54億、排名年度十六位的《寒戰》。
若以最近幾年的情況來觀察。
比如2016年,有80部電影破億,若以5億為下限标準,内地電影隻占5部,其中還包括一部動畫電影,最高的是8.14億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而香港電影和合拍片占10部,《澳門風雲3》更突破了十億票房。
2017年内地電影則确實全面爆發,不但有《戰狼2》以56.95億的恐怖數字登頂,還有《羞羞的鐵拳》破二十億、《前任3:再見前任》近二十億,也有14.23億的《芳華》以及破十億的《乘風破浪》,而這一年票房最高的香港電影《追龍》僅5.77億。
此後内地電影确實頻繁在票房上大爆,先後有《西虹市首富》、《瘋狂的外星人》、《我和我的家鄉》破二十億,也有《唐人街探案2》、《我不是藥神》、《我和我的祖國》、《八佰》沖過三十億,還有《流浪地球》、《唐人街探案3》、《長津湖之水門橋》破四十億,更有《哪吒之魔童降世》、《你好,李煥英》和《長津湖》破五十億。
而香港電影相形之下開始乏力,迄今為止在内地的最高票房,也僅《怒火·重案》的13.29億。
這個過程中有勝負手。
但以數據對比而論,香港電影的票房确實顯得寒酸。
但對比另外一個數據。
2020年有355部電影有票房紀錄,其中27部破億,香港電影《拆彈專家2》排名年度第五,八部港片在内地上映,其中三部破億。
2021年總計572部有票房記錄的電影,43部破億,香港電影《怒火·重案》年度第五,而這一年,同樣隻有八部香港電影在内地上映,其中四部破億。
若基于産量與破億比例,香港電影其實并不差,基本上每一年,都有可稱做“爆款”的電影問世。
而内地的頭部票房電影中,主旋律與喜劇類型電影占據了絕對份額,很多小成本電影都淹沒得無影無蹤,甚至都沒人知道上映過。
相對而言,香港電影幾乎隻剩下警匪動作一種類型,卻仍然表現出一種頑強的倔強。
比如今年截至目前,一共僅上映三部香港電影,其中最差的《邊緣行者》暫時排名第二十位,而現下總計破億的電影也才三十部。
其實此前也分析過,本身香港電影在内地上映,就存在一定程度的“排片區别待遇”問題。
比如《寒戰2》、《無雙》和《拆彈專家2》這三部電影,受到排片問題影響較大,尤其《寒戰2》和《無雙》,在票房爆發的初期,即便票房表現卓越,但遲遲不能與同檔期對手拉開排片差距,緻使票房能量不能充分釋放,所以單純以“票房”論英雄并無太大意義。
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
香港電影在内地破十億的這幾部電影,很大程度上皆得益于傳統港式商業電影的優勢,即頂級演員陣容,輔以喜劇化的劇情,或者刺激爆裂的槍戰、追車和動作場面,無一例外。
但如果更進一步觀察,從2016年11.18億的《澳門風雲3》開始,到2018年12.74億的《無雙》,再到2019年13.12億的《掃毒2天地對決》、11.82億的《葉問4:完結篇》,以及2020年13.14億的《拆彈專家2》、2021年13.29億的《怒火·重案》,票房叠進幅度非常微小。
也就是前文所言的,并無量級差距。
尤其在《無雙》之後,票房遞進的潛力似乎已經垂盡,确實難以奢望更高量級票房的“大賣”。
各家擁趸所眼熱的“冠軍”和“紀錄”,其實并無太大實質意義。
原因在哪裡?
場面與技術的成長,終有上限。
若香港電影仍一味沉湎于類型片的商業打磨上,在票房問題上會始終難以脫困,畢竟曆史上培育起來的傳統港式商業電影觀衆,上限數量其實早已飽和。
而真正的困境在于,離開港式警匪和動作類型,香港電影還能以何為勝?
深度與思考,這個方向可能才是正途。
就如待映的《風再起時》,翁子光以文藝的手法,去拍攝了一部商業元素十足的“四大探長”的故事,會不會是一個全新的“啟示”?
可拭目以待。
商業與文藝的融合。
是永恒的話題。
若在深度上實現突破。
香港電影或将迎來“蝶變”契機。
屆時的票房遞變。
可堪期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