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電視,視頻,各種推送文章都頻頻提倡廣大民衆使用公筷,這是為什麼呢,使用公筷有哪些好處呢??
圍桌共食、相互夾菜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飲食習慣,它能一下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一盤菜無數雙筷子夾來夾去,在推杯換盞間便給了各種細菌大量傳播的機會。“就餐時不用公筷,已經成了國人餐桌上最大的健康陋習。”中國工程院院士、中日醫院院長王辰呼籲:“為了自己的健康,也為他人負責,推廣分餐、公筷制必須開始行動了!”不使用公筷,那麼筷子一頭連着嘴巴,另一頭連着的可能不是珍馐美味,而是病毒和疾病。我們和文明飲食的距離,也許就差一雙公筷。
據人民網發布的文章可以知道,内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感染控制科主任、主任醫師劉衛平介紹,多人聚餐時不使用公筷的最大弊端,是傳播病原微生物。就餐者的唾液由私筷直接接觸飯菜,這些飯菜就很可能沾染上病原微生物,再經由其他人的私筷被送入口中,引起交叉感染,增加疾病感染風險。
“比如,能誘發胃癌的幽門螺旋杆菌就存在于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在不分餐的情況下,筷子很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媒介。”劉衛平說。
數據顯示,中國屬于胃癌高發國家,成人幽門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達60%。聚餐時,大家用私筷同吃一盤菜,隻要一個人體内有幽門螺旋杆菌,就可能傳染給其他人,這也是不少家庭“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重要原因。除了幽門螺旋杆菌,感冒病毒、乙肝病毒等也會因此傳播。世衛組織統計數據表明,唾液是疾病傳播的主要途徑之一,很多疾病都是在互相夾菜、公私筷不分中悄悄傳播蔓延的。
據人民日報可知:筷公勺”倡議一直是飲食文化的熱點話題之一,那麼使用公筷公勺究竟有多必要?
近日11位疾控專家做了個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
分别使用“公筷”和“非公筷”
菌落總數最大相差250倍
近日,浙江杭州市疾控中心健康危害因素監測所和檢驗中心的專家們為此專門進行了一場實驗,測試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後的細菌對比,實驗結果令人震驚。
這個實驗小組由11名疾控專家參與測試,實驗地點在一家餐館,點的幾道菜分别是涼拌黃瓜、鹽水蝦、幹鍋茶樹菇、炒蘆筍、鹹菜八爪魚和香辣牛蛙等。
每道菜都分成兩份,一盤使用公筷,一盤不使用公筷,并提前進行了取樣保存。
為了保證科學性,11名參與人員都經過培訓,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的兩組菜,必須交替着吃。最後每個菜都至少留下25克,用來第二次取樣。經過小心翼翼嚴格無菌操作采樣後,放入無菌樣品袋并迅速存放到采樣箱冷藏。此時大家已經等待40分鐘。
用餐完畢完成取樣之後,采集的樣本通過冷鍊運到實驗室。
經過48小時的培育,實驗結果顯示:對比“公筷”和“非公筷”兩組菜品剩餘部分的菌落總數,“非公筷”那一組菌落總數,全部高于“公筷”那一組!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菌落總數竟然相差那麼多倍!!!
涼拌黃瓜——“非公筷”組的菌落總數是“公筷”組的将近3倍。
幹鍋茶樹菇——兩組菜品的菌落總數相差17倍!
炒蘆筍——兩組相差将近18倍!!
鹹菜八爪魚——更是達到了驚人的250倍!!!
在調查中也可以看出:
公筷使用的建議:
1.用筷子進餐,同桌合食,交箸換盞,私筷入口再入合盤,雖則曆史悠久、幸福快樂,但也存在巨大健康隐患。為了防範和減少交叉感染及食源性疾病傳播,切斷“口口相傳”的疫情傳播途徑,倡導健康、衛生、文明的用餐方式。
2. 各飯店、餐館、集體合食的場所,每上一道菜,服務人員要為客人提供公筷(或公勺),實行一菜一公筷(或公勺),做“公筷行動”的先行者。
3. 家庭聚餐“一菜一筷,一湯一勺”,做“公筷行動”的踐行者。養成使用公筷公勺和消毒餐具的健康習慣,各取所食。在來人接待和朋友聚會等集體用餐時主人要主動提供公筷公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