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集中供冷怎麼樣

集中供冷怎麼樣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8 11:14:49

集中供冷怎麼樣(我為什麼反對集中供冷)1

舜玉花園小區是濟南較早采用類似集中供冷的居民小區,但仍有不少居民自行安裝空調。(南方周末記者 宋炳晨/圖)

2022年夏天,濟南将集中供冷這一鮮有關注的模式拉到了聚光燈下,引發熱議(具體參見2022年8月18日《南方周末》報道《不開空調就能26℃? 濟南“集中供冷”探訪》《集中供冷“飛入尋常百姓家”有多難?》)。

集中供冷,以及早已在北方實行幾十年的集中供暖,都屬于區域能源系統,其背後隐含的是節能減碳以及建築節能路徑的讨論。在能源短缺的當下和“雙碳”戰略的背景下,建築節能身上的擔子越來越重——我國建築耗能占全社會總能耗的20%以上,建築已成為我國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戶”之一。

不過,業界針對區域能源系統利弊的争議已久。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江億在該領域研究多年,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對集中供冷表達過反對意見,他即認為,集中供暖“僅有一利”,但集中供冷、冷熱同供均存 在資源浪費。

在接受南方周末記者采訪時,江億院士指出,未來建築節能在用先進技術手段提高效率之外,更重要的是保持中華民族節儉的美德,繼續保持養成的綠色使用模式。

供冷與供熱不一樣

南方周末:幾年前,你就集中供冷這個話題接受過采訪,當時你是持反對意見的,如今的态度有無變化?

江億:我依舊持堅決反對的态度,而且走到哪裡都是這個觀點。2000年,我應邀到日本東京、大阪、名古屋多地與熱力公司研讨,當時他們跟我說,日本在搞集中供冷,我跟他們舉行了三場辯論,一開始他們舉了許多優點,到最後花了一個星期雙方達成共識,集中供冷隻有一個優點:日本缺少足夠的工程師管理制冷設備,集中便于管理。

南方周末:我注意到,你也做了不少集中供熱研究,為什麼集中供熱你是支持的?

江億:北方集中供熱,能耗高、損失大、投資大,問題很多,但為什麼還要做呢?這是因為“有一利”。因為供熱需要燒煤,隻有越大的鍋爐才越幹淨、越好管理。

現在一些地方想要“煤改氣”,用天然氣供熱,就有人想直接将煤鍋爐改成燃氣鍋爐,我認為這極其不對——天然氣應該是分散的,讓大家自己燒就可以了。

我們曾經做過一個調查。2005年前後,北京回龍觀小區開始分戶用天然氣壁挂爐供熱,用戶可以調節溫度,我們入戶測溫、調查住戶的感受。結果發現,壁挂爐用戶家裡平均18-19度時,用戶就覺得很舒服,而集中供熱用戶家裡平均21度,用戶還覺得冷。我們調研既用過集中供熱,也用過壁挂爐供熱的用戶,七八成都覺得壁挂爐好——省錢了,還可以自己控制冷熱。現在北方集中供熱隻有不到10%是按照熱表收費,多數還是按面積收費。

對于集中供熱而言,不管家裡有人沒人,即便一棟樓隻有一戶交錢,供熱公司也要供熱。我們統計過全國供熱企業的運行數據,在能源價格上漲的情況下,北方供熱公司能源成本占52%左右,其餘48%都是人工費和設備折舊費等。

綜合算下來,如果用壁挂爐,成本實實在在比集中供熱低。

南方周末:集中供熱還有這一“利”,集中供冷就沒有了嗎?

江億:供冷與供熱不一樣。

供熱主要對付的是“牆”。冬天的北京,室外零下10度,室内20度,内外溫差30度,我們能感受到越靠近牆越冷,想讓屋子暖和,就要讓牆加熱到20度,但牆的熱容大,加熱牆絕非易事,一個沒有供熱的房子從開始供熱到室内熱起來至少需要兩天。正因如此,供熱不能有人就供熱而沒人就不供了。

供冷對付的則是室内的熱源。南方夏天室外35度,室内25度,内外溫差至多也就10度,隻有北方供熱的1/3,實際上通過牆“跑”出去的冷量隻有1/3不到。由于主要是對付室内發熱的熱量,南方開空調20-30分鐘,屋内就涼快了。

而且北方冬天室内冷是因為室外溫度低,但夏天熱不隻有室外溫度高一個原因,還有太陽光照射、一間屋子很多人一起開會等,并不是所有房間都熱、都需要冷。

正因為這種特點,北方供熱需要的是連續供熱,而南方供冷不需要連續,有人在就開空調,沒人在就關掉。

建築節能不能單純看效率

南方周末:會不會有用戶為了舒适性,追求這種恒溫居住條件?

江億:2020年,我們對12527套住宅建築多聯機中央空調的運行狀況進行了調查,這種多聯機制冷空調安裝一套的費用要十萬多,安裝的都是高收入群體。

實際數據表明,開啟時間最多也就3000個小時,這種情況很少,多數是1000-2000小時,也有不少隻開500個小時。而在空調室外機運行狀态下,52.5%的情況,隻開一台室内機,28.8%的情況運行兩台室内機,這二者就占了絕大部分,同時開啟五台室内機的情況隻有0.8%,鳳毛麟角。

這就是用戶的使用習慣,設計的時候認為室内機都開,但絕大多數隻開一台或兩台,造成大多數情況下系統低效運行,而根本達不到滿負荷運行時的高效工況。

南方周末:中央空調不是效率更高嗎?

江億:中央空調确實效率高,用一度電平均出3.5度冷,分體機隻出2.6度冷,比中央空調低。有人認為效率高的好,2003-2006年,各地提倡建築節能,進行補貼,結果都補在了中央空調。

但是建築節能不能簡單看效率,還要看實際使用量是多少。我們十多年前就調查發現,北京安裝分體空調——一個屋子一台,平均一平米的住宅耗電量一夏天就是兩度電到三度電,最多4度電,而安裝中央空調就要20度電。設想一棟樓裡隻有一家有老人,一直在家,其他人白天都上班去了,你說該開空調還是不開?

辦公樓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員工都下班了,老闆還在加班,中央空調是開還是關?最常見的是老闆辦公室自己加裝一個分體機。

如果上升到一個區域問題就更大了。我上周到外地一個區考察,當地政府為了節能減碳,搞了二十幾個區域能源站,每個能源站管一二百萬平米。我問怎麼算賬,他們說便宜——北方供熱每平米30塊錢,而當地供熱和供冷一共50元。我跟他們說,如果我是你的用戶,一平米50塊錢交給你了,我還會沒人就關空調嗎?不可能!而且一旦制冷不好了,我還投訴你。用能是不是反倒要高出很多倍?

我考察另一個地方的區域能源系統,管道、系統設計得都很好,運行管理數據也不錯,但運行還是賠錢。原來當地根據用戶盤管的開啟小時數收費,高、中、低速價格各不相同,關閉則不要錢。結果用戶實際開機率很低,隻有在有人且覺得熱的時候才開啟。結果運行維護成本很高,卻收不到多少錢。要是大家把空調都開起來,效益就不一樣了,可是也不能去動員用戶多開空調,如果這麼幹,不就是鼓勵人家高碳生活嗎?

集中供冷怎麼樣(我為什麼反對集中供冷)2

建築節能不能簡單看效率,還要看實際使用量是多少。 (視覺中國/圖)

冷熱同供會造成浪費

南方周末:如果是商業寫字樓,做區域能源系統是否更适合?

江億:一棟樓底下有一套供冷系統無可非議,但把十幾棟樓連到一起,直徑一米粗的管道互相連接,把地下空間都占了,好處在哪?尤其是CBD這樣的地方,不僅地上寸土寸金,地下也是,巨大的管道會為地下空間利用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每棟樓設獨立的供冷系統,通過相互連通也可以靠互相備用來提高可靠性,通過智能化也可以實現無人值守,一個公司同樣可以同時管理十棟樓,工作人員進行巡檢就可以了。

而且多棟樓集中在一起實現水循環需要有水泵,水泵需要耗電,耗的電都變成熱,又加熱了冷凍水。我考察日本新宿的一個供冷項目,冷損失10%中,隻有1.5%是管道保溫不好,其餘的8.5%都是水泵電耗轉換成的熱量。

南方周末:既然南方不适合集中供熱,而長江流域冬季又冷,如果采取冷熱同供的方式,都用一條管道,會不會是一個好的選擇?

江億:建築内瞬态所需冷量大于熱量,即便是很冷的地方,瞬間最大冷負荷也比熱負荷大。例如哈爾濱公共建築的空調制冷負荷每平米要七八十瓦,而供熱負荷隻要四十瓦。因此供冷所需的水循環量大,一般情況下,供熱屋内每平米需要1千克水循環,而供冷就需要4千克水循環。所以冷熱同供的管道直徑就需要變大,水泵也需要做改變。冷水熱水都在相同的管子裡跑,循環流量隻能以大流量為準,在冷熱同供下,最後隻能是也用大流量供熱,造成浪費。

綠色用能比提高能效還重要

南方周末:“雙碳”背景之下,既然靠區域能源系統做到減碳存在困難,建築節能還有什麼路?

江億:要實現碳中和就一定把建築用能降下來。建築用能降下來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用先進技術手段提高效率;另一方面就是要堅持維護中華民族節約的傳統美德——綠色使用模式,這一點不好好堅持,就很難實現低碳節能,這件事恐怕比提高能效還重要。

我們的用能系統要想方設法做到支持分散、靈活調節,滿足各種各樣不同的需要,或者稱之為部分時間、部分空間提供服務——有人就提供,沒人就關掉。絕不能搞那種全時間、全空間,有人沒人永遠開着的模式。那種模式效率再怎麼高,能耗也會非常高。

南方周末:在全國夏天趨熱,冬天南方冷凍,特别是人們對舒适性要求越來越高背景下,有什麼好的能源解決途徑?

江億:分體空調怎麼不舒服了?通過合理的送風方式,分散式空調可以做到在室内側與中央空調一模一樣。中國中央空調設備最權威的研究機構是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全國的空調制冷設備都要送去檢測。他們蓋了辦公樓,卻沒有用中央空調,我問他們院長,為什麼不裝一套中央空調?對他們來說,設備投資根本就不是問題,但他們知道中央空調的電費和維修花銷都要比分散式大得多,所以人家最後不用中央空調,而是采用适合于這種辦公建築、能夠分别控制每一個房間的多聯機方式。

冷熱電三聯供不能提倡

南方周末:有一些學者比較推崇冷熱電三聯供,國内也有不少相關項目了,這是未來能源的解決路徑嗎?

江億:冷熱電三聯供的概念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熱了。後來美國能源部還有一個研究報告預測2020年就全是三聯供了,但實際上根本沒有實現。

國内上海浦東機場、虹橋二期,北京南站都做過冷熱電三聯供。當時認為燃氣發電,冬天餘熱能供熱,夏天餘熱能供冷,但實際運行效率都不高。一個建築用多少電是變化的,用多少熱、多少冷也是變化的,它們變化規律不一樣。每年隻有一小段時間熱與電或者冷與電需求的比例合适。所以業内一直有争論,應當以電定冷,還是以冷定電。但這樣就産生新問題:以電定冷,為了發電,冷會多出來,多出來的冷就浪費了;以冷定電實際上就成為集中供冷,就出現上面說的這些問題。

中國大多數燃氣電廠,運行小時數很小,因為燃氣比煤貴得多,一發電就賠錢。中國的電力系統,最缺的就是靈活電源,在未來低碳的能源體系下,為了消納風電、光電,我們需要大量的靈活調節電廠,而燃氣電廠适合擔此重任。

而燃氣電廠一旦變成冷熱電三聯供,就失去了其作為靈活電源為電網調峰的功能。從上述幾方面看,冷熱電三聯供不能提倡。

未來要重視餘熱

南方周末:我們發現,不少項目宣稱用電廠餘熱制冷,對此你怎麼看?

江億:熱電聯産是收集電廠的餘熱,讓它去供熱,這是我現在使勁推廣的。

熱隻能從高溫向低溫處轉移,而制冷是讓熱量從低溫向高溫處轉移,這就必須投入功。電廠餘熱三四十度,是發完電剩下的“垃圾熱”,已經發不出什麼電來了,這種熱不能做功,更不能制冷,但是這個溫度的熱卻有可能作為供熱熱源。

想要制冷需要更高參數的熱,但如果用更高參數的熱,就會減少發電量。例如一台機器能發1萬度電,發電後的餘熱不能制冷,而為了使餘熱能制冷就隻能發9000度電,同時産生3000度冷量。但如果将這1000度電發出來,再通過電制冷,則可以産生5000度冷量。電廠的餘熱制冷并不劃算。

南方周末:那供暖未來的方向是什麼?

江億:我們要充分挖掘各種餘熱資源,集中的系統把低品位餘熱送到千家萬戶,然後再通過末端變換解決供熱問題,各種各樣的餘熱都可以收集回來供暖,哪怕三四十度的餘熱都可以供暖,但它不能用來供冷。做事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不能違背客觀規律。

南方周末記者 宋炳晨 南方周末實習生 鐘财芬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