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背景 | Background
小溪村的祖輩可能是因為當年躲避戰亂或迫害來到這個山谷裡,尋求自然的庇護,世世代代生活在這裡,和自然和諧共生。然而,同樣因為交通不便,環境又限制了這裡的發展,造成了現在大多數房屋被廢棄。小溪村是赤溪村的一個自然村。1984年赤溪村被定義為中國首個扶貧村,被稱作“中國扶貧第一村”。我們在選定這個村子的時候,是希望能通過《漂亮的房子》節目的流量為小溪村的發展帶來更多資源,幫助這個村子健康發展,幫助當地村民在自己的家鄉過上更好的生活。
▼項目的前身是一棟被遺棄的老房子和旁邊的羊圈,the project was renovated from an old structure with a sheep shed
▼改造前的小溪家,the structure before construction
項目概況 | Project
我們選擇了村子裡小溪崖邊一棟被遺棄的老房子和它旁邊的兩個羊圈,将它們改造為一個兩層的主房和一層的客舍,兩棟建築之間是連廊和園林,建築面積共計275平方米。改造後的這組房子成為這個村子裡的第一個民宿。我們把它命名為“小溪家”,希望它能一直給人“家”的溫情。房屋結構利用回收的老木料和部分新材料,由當地的師傅和村民,結合當地的建造方式建造。室内布局尊重當地以爐竈視為核心的傳統,保留很多當地做法的同時結合智能家居設備。房屋周邊的景觀利用當地植被,保持建築與已有環境的銜接。改造曆程:5月初選址,5月中方案,6月中開工,7月末完工。施工工期44天,且其中前13天由于暴雨影響了基礎工作。
▼改造後的房子成為村子裡的第一間民宿,the builing becomes the first hotel in the village
▼建築外觀,exterior view
設計介紹 | Design
因為節目錄制的需求,整個項目從設計到施工時間都非常緊張。踏上小溪村土地的那一刻,我就被這個環境感動,這種感動主導了整個項目近乎用直覺的設計過程。我覺得最完美的事情是大自然萬物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生機勃勃的狀态。我們希望我們改造後的“小溪家”是一個有生命的房子,依然可以和諧地融合在這個已有的環境裡,并能呼應自然和人的親密關系。它就像一棵樹一樣,植根于這片土地,在生長的每一刻都是屬于這個環境的獨一無二的一部分。——魏娜
▼主房和客舍由連廊相接,the main building and the guesthouse were connected by a corridor
▼雙層的主房,the two-storey main building
▼入口立面,entrance facade
▼屋面的曲檐與遠山呼應,the curved roof dialogues with the mountain landscape
景與觀,是我們房子所處的周邊環境的綜合情況,以及環境和我們未來使用者之間通過房子可能産生的各種關系。景觀先行,就是在設計需要從對周邊的環境的理解和感受開始,沿承了中國自古以來重視建築與環境關系的傳統思想。在設計中我們将空間設計轉化為對人的經曆的設計。人的動線、視線和遠山、近景、老房子之間的關系成為每個空間場景設計的線索。
▼庭院視角,courtyard view
二層的房子是按照原來老房子的大小和位置重新搭建的。因為完整的保留了老房子最東側的雙層磚牆,因此整個房子的層高和形狀都和原來的房子完全一緻。老房子一層面向溪邊的小庭院的挑檐,原結構是非常有趣的曲線鬥拱,因為木結構的柔性特征,時間久了檐口自然成為弧線。新建的時候,我們就将這種弧線延續,并和其他房檐整體考慮。
▼改建延續了原結構的曲線鬥拱,the original arched structure was retained and integrated with the whole roofscape
▼木制鬥拱細部,detail of the wooden roof
茶室和客房都是在原有的兩個羊圈的位置,按照原來羊圈的大小建造的。原來的羊圈雖然是随意搭建的棚子,但是因為時間久了,産生了很自然的弧線屋面,低矮謙遜,和連綿的遠山、山間的雲霧以及路邊的白茶園給人一種自然和諧的感覺。設計茶室和客房時,希望延續這些老結構形成的和周邊環境的關系。曲檐的高低起伏,都是被這樣一個環境的感染,自然而然形成的設計, 同時也繼承了中國南方常見的曲檐傳統。我們保留了老房子朝向村口的方向一面爬滿了植被的斑駁的老磚牆。房屋結構采取了傳統的榫卯結構與木質圍護,使用的大多數材料都是從周邊回收的老木料、老門窗。當地工人根據材料的情況,因地制宜,手工加工,設計師也需要根據情況随時調整設計,房屋的每個細節也因此帶着人的溫度。
▼戶外茶室,outdoor tea house
▼改造過程中使用了大量回收的老木料,reclaimed old timber were used as the main material
進入兩層的主房需要先通過一條彎曲的碎石路。看到老磚牆以後,随着轉彎,才見到房屋的門。當地大厝的傳統是經過幾道彎才見家門,我們盡量延續這樣的感覺。主門比道路要低,需要下幾步石台階,地下頭,才能進屋。施工的過程中,村民說這幾步石台階是祖宗建的,一直在那裡。所以我們就決定完好地保留了它們,讓這個回家的路繼續沿承。我們設計了室内外地面一系列微妙的材質變化,引導流線的同時也暗示環境的變化。進入屋子可以看到壓光水泥地面上面鑲嵌着幾根曲線銅質飄帶,分别從門口引導向右側的廚房和茶室,正面的内向庭院,和左側的雙層客廳。
▼室内入口的地面鑲嵌着幾根曲線銅質飄帶,the copper ribbons imbedded in the floor lead to different rooms
▼客廳,living room
進門右手就是開放式廚房。根據當地習俗,爐竈是一個家的心髒,我們保留了原來爐竈的位置,用傳統做法重新修建了老爐竈,同時,在這個核心島的另一側又置入了現代化的爐竈、抽煙機、烤箱等廚房設備。廚房右側是茶室,廚房和茶室之間,我們采用了當地特殊的廚房窗戶的設計,即可以關上成為牆闆,又可以打開成為操作台面。這個傳統窗戶是用了老房子回收回來的老窗闆做的。
▼開放式廚房與客廳相連,an open kitchen is connected with the living room
屋子的正面是通向小溪崖邊的内向型庭院,庭院裡完好地保留了所有原有的樹和植被。我們受到原來就在這裡荒廢在雜草見得老石磨的啟發,用回收來的石磨搭建了去往溪邊的小路。房子的東側是保留的老磚牆圍合的雙層空間。牆面很多地方還裸露了磚牆在不同建造時期用的不同材料,牆面的粉刷也是留給了節目拍攝時藝人們去親手操作。當地的老房子有很多有趣的窗和門的設計,比如門窗的隔栅有機關,下面的雙層隔闆可以拉出來遮光擋風。我們保留了這些獨特的設計,并設計了“可呼吸的窗戶”。正如人的眼睛與鼻子為不同的功能會有不同的構造一樣,我們設計了專門用來通風的窗子,并通過利用當地季節性風向變化,加強對流,形成節能環保的被動式降溫除濕的作用。
▼牆面很多地方裸露了磚牆,the exposed brickwork
房子一層面向小溪方向的窗子都采用了“會呼吸的窗”。即在用于采光和觀景用的通透的玻璃窗下面,做了一條通風窗帶。用于通風的窗設置了紗窗和木隔栅。夏季溪邊吹來的涼爽的風從這裡進來,然後熱空氣從二層屋面的自動天窗及分布的幾個排風扇排出。從而達到降溫及祛除潮濕的作用。通往二層的樓梯沿襲了當地傳統大厝的樓梯傳統形式,并通過變換,将做法延續到二樓平台和客房挑出來的小陽台上。
▼書房,study room
主房二層有一個健身空間,兩個卧室和兩個衛生間組成。主卧和健身空間在北側都有一個小陽台,通往陽台的門是回收來的老木門,保留了當地門窗有趣的隐含窗闆的機關,陽台有美人靠,可以坐下來看向茶園。主卧裡有書房,亦可以眺望崖下川流不息的小溪。次卧暗藏一個小陽台,可以眺望整個雙層客廳,和客廳的攀岩牆、攀岩牆下的懶人沙發形成一組互動遊樂的區域。
▼卧室,bedroom
主房西側是茶室。茶室分為北側的長桌就餐區,和南側崖邊的飲茶區。茶室是個灰空間,屋面形式和朝向促進了通風。(節目拍攝時40度高溫的夏天,聚光燈和幾十個人同時在這個茶室活動,也并沒有感覺過熱。)茶桌采用的是當地的石材,福鼎黑,加工制作。客舍和茶室之間是連廊和園林,采用的當地的竹子和花草。園林裡的地燈用的是當地竹子現場加工。客舍是個一層的單獨建築,含有兩個卧室一個衛生間。客舍北側留有一個戶外灰空間,和客舍内的連廊直接由一組可以完全打開的折疊木門分割。客舍面向小溪一側是曲檐,坐在卧室,可以看到曲檐和遠山此起彼伏。
▼卧室窗景,view from of the bedroom
▼夜間鳥瞰,night aerial
▼設計概念圖,design concept
▼設計手稿,study sketch
▼效果圖,render
▼交通分析圖前後對比,circulation diagram before and after
▼首層平面圖,ground floor plan
▼二層平面圖,upper floor plan
▼屋頂平面圖,roof plan
▼剖面圖,section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