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白沙黎錦的曆史

白沙黎錦的曆史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3 22:18:57

白沙黎錦的曆史(海南周刊千年黎錦手手傳)1

黎錦鼠标墊。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綿延3000年曆史的黎錦,就像一本述說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的史書,極具民族曆史文化價值。

在傳承過程中,傳統黎錦紡染織繡技藝曾一度處于瀕危狀态。2009年,黎錦紡染織繡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近年來,黎錦技藝不但得到很好的傳承,更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逐漸成為海南文化的一張名片,這背後離不開一代代黎錦傳承人的努力和堅守。

劉香蘭:讓黎錦代代相傳

劉香蘭是五指山市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黎錦織造技藝傳承人,如今,她還是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和五指山市部分小學的客座教師,定期到學校給學生授課,教授黎錦技藝,讓黎錦技藝代代相傳。

白沙黎錦的曆史(海南周刊千年黎錦手手傳)2

劉香蘭在織黎錦。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每個周三的下午,在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的黎錦技藝傳習教室裡,十幾名學生在這裡上課,他們中有的專心織黎錦,有的紡線,有的則在進行圖樣設計……劉香蘭來回穿梭在學生中間,時而側坐,時而半蹲,耐心地進行指導。

“我的黎錦技藝是從母親那裡得來的。”劉香蘭回憶,小時候,自己經常趁母親農忙時,偷偷拿着她的工具織錦,憧憬着自己有一天也像母親一樣織出美麗的花紋圖案。

小時候村裡婦女幾乎都會織錦,得閑時大家聚在一起探讨織錦技藝。可讓劉香蘭沒有想到的是,随着時代的變遷,她發現身邊織錦的人越來越少,到後來,織錦變成了隻有上年紀的婦女才會的手藝活。“很多年輕人不再願意去學習和接觸織錦。”

2008年,省裡相關部門啟動“黎錦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申報工作時,劉香蘭第一個報了名,并成功入選。得到“黎錦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稱号後,劉香蘭開始在村裡建立黎錦傳習所,召集村裡的婦女一起織黎錦,讓更多人加入黎錦技藝傳承隊伍中來。此外,她還去學校講課,向當地的年輕學生們傳授黎錦紡織技藝。

“我們在2013年啟動了黎錦進校園的實踐課程。”五指山市文化館館長張欣欣介紹說,古老技藝的傳承,還是要回到年輕群體當中,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最傳統最正宗的黎錦技藝。

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于2011年開設了全日制黎錦專業,是目前海南全省唯一一所開設黎錦專業的學校,劉香蘭是首批被聘教師之一。

“黎錦教學現在是我的主攻方向,黎錦改變了我的生活,也改變了我的人生。”劉香蘭說,在教學中,她一直倡導學生們要不斷将黎錦技藝與時代特點相結合,創作出符合現代時尚特點的黎錦作品。

“技術可以學,理念一定要跟上。”劉香蘭一直強調要将現代設計理念與民族工藝技巧相結合,她鼓勵學生們創作出更加貼近生活的作品,讓古老的技藝繼續煥發出新活力。

卓書顔:讓黎錦生動有趣

在黎族文化的諸多符号中,五指山市水滿鄉黎族姑娘卓書顔最偏愛黎錦。

白沙黎錦的曆史(海南周刊千年黎錦手手傳)3

卓書顔(右)與老手藝人交流織錦技藝。受訪者供圖

“黎錦是黎族人民的精神财富,在外打拼時有時也會穿黎錦服飾。”卓書顔說,她要通過有活力、有魅力的黎錦設計,講述黎族人的黎錦故事,讓黎族傳統文化“活起來”。

大學畢業後,卓書顔在深圳、新疆等地打拼十年,2017年,她毅然返鄉創業,回到五指山成立了海南山上黎人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創新傳播方式,傳承黎族傳統文化。

卓書顔七八歲時就跟着外婆學織黎錦、縫紉、做八角凳。那時外婆總是念叨“黎錦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貝”,可當時她并沒有真正理解這句話,隻覺得織錦腰機上的彩線經緯交織、竹梭上下翻飛,十分有趣。

返鄉後,她發現,年輕一代的黎族青年很少穿黎錦,許多傳統黎族風俗正逐漸消逝。

如何把黎族傳統文化做出原味的同時又能吸引年輕人,是卓書顔思考的問題。

黎錦作為黎族人民表達情感的主要載體,其豐富的紋樣、圖案,将民間傳說、農耕場景、日常生活、美好祝福等皆記錄下來。

為了把最原始的黎錦技藝展現出來,卓書顔不斷尋訪黎族長者和黎錦技藝傳承人,收集到許多古老而不同類型的黎錦。收集過程中,她還會将黎族各方言區服飾及圖案歸納整理,便于日後研發黎錦紋樣。

“傳統文化要注入新元素,才能讓人們接受,并且易于傳承。”卓書顔說,純手工織造的黎錦費用高,使用面不廣,遊客買回去,往往隻能作為擺設。鑒于此,卓書顔不斷将時尚元素與傳統技藝相結合,開發出新的黎錦産品。

如今,卓書顔的公司業務範圍已經擴展到文創設計及開發、民族民俗文藝活動策劃等多個領域,也收獲了市場的認可。未來,卓書顔還想繼續創新和轉化民族文旅資源,讓黎族傳統文化不斷得到傳承和發揚。

陳孟麗:讓黎錦走上秀場

這段時間,陳孟麗很忙。從一個創業青年到海南島國際時裝周的主題秀設計師,再到今年博鳌亞洲論壇公園雨林文化展中的黎錦新銳設計師,一年時間,陳孟麗的生活因黎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白沙黎錦的曆史(海南周刊千年黎錦手手傳)4

陳孟麗展示黎錦文創産品手提包。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從小在五指山長大的陳孟麗,是一個地道的黎族姑娘。“黎錦非遺文化一直吸引着我,我特别羨慕那些黎錦織娘,因為她們傳承了我們黎族的優秀文化。”陳孟麗說,黎族織娘能利用各種不同的紡織工具,織出色彩斑斓的錦、被、單、筒裙、花帶等産品,讓寶貴的文化遺産得以保留的同時,也讓年輕一代的黎族青年感受到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

支撐陳孟麗的,不僅僅是愛好,還有一份特殊的民族情結。從紡織工藝與貿易專業畢業後,陳孟麗不顧父母反對,回到五指山,投身于黎錦等黎族非遺文創産品的研發,緻力于讓古老的黎錦等産品煥發新的魅力。

陳孟麗于2014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多年來,她走遍五指山的各個黎族村莊,跟着劉香蘭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學習黎錦技藝,自己動手設計、制作、銷售黎錦。

“傳統的産品要想走進更大的市場,必須與現代結合。”陳孟麗說,民族創新服飾不僅僅體現在黎錦元素的應用,還需要在設計和裁剪上下功夫,設計出符合當下潮流的款式。

在創業的道路上,陳孟麗嘗試通過局部采用手工黎錦面料,讓服飾更接地氣,也讓昂貴的黎錦服飾價格更為合理,普通人也消費得起。

有了産品,還要有舞台展示。陳孟麗的辦法是參加比賽。這幾年間,陳孟麗不斷參加省内外各大青年創新創業大賽,通過比賽競技提高自己産品的競争力和知名度。

2019年,她将最初的個人工作室轉為企業,開始運營成熟的黎族文創産品。如今,她設計的黎族文創産品已超過100種。

2021年11月,海南島國際時裝周的主辦方主動邀請陳孟麗參加黎錦主題時裝秀。時裝秀上,陳孟麗的作品收獲了外界的一緻認可。

陳孟麗說,未來,她将創作更多富含黎族傳統文化的文創産品,讓黎族文化傳播到更遠的地方。

白沙黎錦的曆史(海南周刊千年黎錦手手傳)5

傳統黎錦。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攝

2019年

黎錦技藝走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展覽,

是中國首個、世界第二個

進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

展覽的非遺項目。

數說黎錦

■ 海南建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三級名錄體系。

■ 現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名錄項目32項,省級代表性項目82項,市(縣)級代表性非遺項目355項。

■ 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19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傳承人149人,市(縣)級代表性傳承人625人。

■ 非遺保護專項資金已列入省财政年度經費預算,自2011年起每年達1000萬元。

■ “十三五”期間,中央和省财政共投入我省非遺保護專項經費8421萬元(其中中央1991萬元,省财政6430萬元),主要用于非遺保護傳承、傳播、研究和利用等,對代表性傳承人的傳承活動給予補助,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2萬元,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每人每年7000元。

延伸閱讀>>

非遺傳承熱起來

文\海南日報記者 謝凱

在五指山市通什鎮的什分村,有一個黎錦技藝傳習所,海南省民族技工學校黎錦專業教師陳達谞每周都要到這裡給村裡的農民上課,或是帶着學生到這裡制作黎錦産品。

什分村的黎錦技藝傳習所采用“多方合力”的模式,引進非遺傳承人制作的非遺文創産品進行現場展銷,同時聘請非遺傳承人長期駐點培訓,政府部門也時常舉辦黎錦技藝免費培訓班,村民在農閑時可以學習黎錦技藝,制作出來的産品将由合作公司進行收購,村民多渠道增加收入。

五指山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說,五指山市已經建立了19處非遺傳習所,黎錦技藝傳習所将努力解決三個問題:一是推廣織錦技藝,培訓織錦能手,擴大織錦規模,解決市場黎錦制品供應短缺問題;二是加強黎錦産品設計,不斷增加黎錦産品的品類;三是解決傳統黎錦技藝紡染織繡過程中所需的天然植物缺乏等問題。

除開設傳習所外,各級政府還大力支持黎錦技藝等非遺文化走進課堂,特别是在“雙減”政策的大背景下,海南中部黎族聚居市縣的中小學大多開展了黎錦技藝課堂,加大對學生黎錦興趣愛好的培養。

海南省旅文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為加大黎錦等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力度,海南還開展了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自2018年以來,海南通過與省内外高校合作,選派800多人參加北京服裝學院、中央美院、海南熱帶海洋學院開展的服飾、椰雕、黎錦技藝、黎族制陶技藝等非遺項目的培訓,讓傳承人強基礎、增學養、拓眼界、傳活力。未來,我省還将加大培養培訓力度,探索更多靈活的傳承方式,激發各類非遺人才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