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曉
唐·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
春曉:春天的早晨。
聞:聽。
〖詩句意思〗
春意綿綿好睡覺,不知不覺天亮了;
猛然一覺驚醒來,到處是鳥兒啼叫。
夜裡迷迷胡胡,似乎有沙沙風雨聲;
呵風雨風雨,花兒不知吹落了多少?
〖經典名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賞析〗
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風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讓讀者通過聽覺,然後運用想象的思維方法,轉換到視覺,在眼前展開一夜風雨後的春天景色,構思非常獨到。詩歌語言自然樸素,通俗易懂,卻又耐人尋味:不知不覺的又來到了一個春天的早晨,不知不覺的又開始了一次花開花落。思想着這一年一度的春色,人生的感慨便會油然而起,或淡或濃地萦回心頭。
《春曉》給我們展現的是一幅雨後清晨的春景圖。它看似平淡,卻韻味無窮。不寫繁花似錦,不寫芬芳醉人,隻用寥寥數筆,就把那不經意的一瞬間感受到的濃濃春意勾勒得淋漓盡緻。詩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襯愛春,言簡意濃,情真意切。從那“夜來風雨聲”中,我們可以盡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齊放的爛漫春光。
村居清·高鼎
草長莺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
【注釋】
村居:住在農村。
拂堤楊柳:楊柳枝條很長,垂下來,微微擺動,像是在撫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散學:放學。
紙鸢: 鸢:老鷹。紙鸢:風筝。
【經典名句】
草長莺飛二月天, 拂堤楊柳醉春煙。
【詩句意思】
農曆二月,村子前後青草漸漸發芽生長,黃莺飛來飛去。楊柳披着長長的綠枝條,随風擺動,好像在輕輕地撫摸着堤岸。在水澤和草木間蒸發的水氣,煙霧般地凝聚着。楊柳似乎為這濃麗的景色所迷醉了。村裡的孩子們放學以後,一路上沒什麼耽擱,回家挺早,趕忙趁着東風勁吹的時機,把風筝放上藍天。
【賞析】
《村居》描寫出了一幅春天孩子們在村旁的芳草地上放風筝的圖畫。是一幅自然景物和活動着的人物融合在一起的、充滿生機、春意盎然的農村生活圖畫。讀了這首詩,我們好像跟詩人一起飽覽了的美麗春景,分享着孩子們放風筝時的歡樂。
第一句寫時間和自然景物。早春二月,小草長出了嫩綠的芽兒,黃莺在天上飛着,歡快地歌唱。堤旁的楊柳長長的枝條,輕輕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煙霧裡醉得直搖晃。
第二句寫的是人物活動。孩子們放學回來的早,趁着刮起的東風,放起了風筝。兒童、東風、紙鸢,詩人選寫的人和事為美好的春光平添了幾分生機和希望。
詠柳唐·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縧。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柳:柳樹,落葉喬木或灌木,葉子狹長,種類很多。本詩描寫的是垂柳。
碧玉:碧綠色的玉。這裡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妝:裝飾,打扮。
一樹:滿樹。一,滿,全。在中國古典詩詞和文章中,數量詞在使用中并不一定表示确切的數量。下一句的“萬”,就是表示很多的意思。
縧:用絲編成的繩帶。絲縧:形容一絲絲像絲帶般的柳條。
裁: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狀物體分成若幹部分。
二月:農曆二月,正是仲春時節。
似:好像,如同。
【經典名句】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句意思】
柳樹像碧玉裝扮成的美女一樣,千萬枝柳條像她那綠色的絲帶。知道這細嫩的柳葉是誰剪裁的嗎?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風啊!
【賞析】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顔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縧”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緻的形态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征。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讴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絕句唐·杜甫
兩個黃鹂鳴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注釋】
西嶺:西嶺雪山。
千秋雪:指西嶺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積雪。
泊:停泊。
東吳:古時候吳國的領地。
【名句】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詩句意思】
兩隻黃鹂在空中鳴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飛翔。窗口可以看見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門口停泊着從萬裡東吳開來的船隻。
【賞析】
這首詩描繪出四個獨立的景色,營造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詩人陶醉其中,望着來自東吳的船隻,不覺勾起了鄉愁,細緻的内心活動自然地流露出來。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松的情調氛圍。詩人對這幅生機盎然,絢麗多彩的早春圖像就分别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進行刻畫,而這種有聲有色的手法,也增加了詩句的生機。再者,首句寫黃鹂居柳上而鳴,與上句寫白鹭飛翔上天,空間開闊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遠,使詩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機充盈着整個環境,這樣就再從另一角度顯出早春生機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詩人憑窗遠眺,因早春空氣清新,晴天麗日,所以能看見西山雪嶺。
末句更進一步寫出了杜甫當時的複雜心情。一說船來自“東吳”,此句表戰亂平定,交通恢複,詩人睹物生情,想念故鄉。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泊有“停留不開”的含義,杜甫用的正是這個含義。
這首絕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為一,其中起聯結作用的正是詩人内心的心緒。
清明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注釋】
清明:節氣名,在陽曆每年4月4日或5日。
欲:幾乎要,簡直要。
斷魂:比喻感傷愁苦之深,好像神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
借問:請問。
酒家:酒店。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後人遂以它來命名以産酒著名的地方
【名句】
借問灑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句意思】
清明節這一天,細雨綿綿,路上的行人心情很哀傷。要問哪裡有灑館,放牛的小孩用手指着遠處的杏花村。
【賞析】
清明這個節日,本來就容易勾起出門在外的人思歸之念,而春雨綿綿,更增添旅途的愁苦和艱辛。這樣一種複雜的思緒,詩人卻用一句極通俗的語言,作了很好的概括。接下來探問酒家何處有,既是想歇息解乏,又含有借酒澆愁的意緒。結尾以牧童指路結束全篇,給行旅之人帶來了安慰和希望,顯得含蓄不盡,餘味無窮。這首詩對旅途情景的描繪,旅人情懷的抒發,十分真實自然,語言也通俗流暢,音節和諧,景象新鮮生動,易懂易記,因而成為家喻戶曉的名篇。
【譯文】
适逢清明節,紛紛地下起了小雨,路上的行人們,一個個都像要掉了魂的樣子。請問哪裡有賣酒的人家?牧童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竹裡館唐·王維
獨坐幽篁裡,彈琴複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注釋】
篁:竹叢。
長嘯:即是從口中發出清越悠長的聲音,古代文士喜在幽谷山林之間長嘯,藉以抒情調氣。
【名句】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詩句意思】
獨自一人坐在幽靜的竹林中,撥弄着琴弦,又一聲聲地長嘯。竹林深深,沒有人知道我的行蹤,隻有皎潔的月光靜靜地把我映照。
【賞析】
詩中既無描寫,又無抒情,全篇平平淡淡。但其妙處卻是在于四句詩結合起來,共同構成一種境界:一個清幽絕俗的境界!月夜幽林之中空明澄靜,坐于其間彈琴長嘯,怡然自得,塵念皆空。
心靈澄靜的詩人與清幽澄靜的竹林明月幽然相會。在此物與心會、情與景和之際,「着手成春」。除此之外,全詩靜中有動、寂中有聲、明暗映襯,獨得其妙!
登鹳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注釋】
1.鹳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陽。
3.依:依傍。這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4.窮:盡。
【詩句意思】
夕陽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着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裡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經典名句】
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
【賞析】
詩的前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寫的是登樓望見的景色,寫得景象壯闊,氣勢雄渾。這裡,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視野的萬裡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而我們在千載之後讀到這十個字時,也如臨其地,如見其景,感到胸襟為之一開。首句寫遙望一輪落日向着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慢慢沉沒。這是天空景、遠方景、西望景。次句寫流經樓前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而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這是由地面望到天邊,由近望到遠,由西望到東。這兩句詩合起來,就把上下、遠近、東西的景物,全都容納進詩筆之下,使畫面顯得特别寬廣,遼遠。
樂遊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注釋】
樂遊原:西漢宣帝立樂遊廟,又名樂遊阙、樂遊苑,亦名樂遊原、鴻固原,是一個遊覽勝地,在今陝西省長安市南八裡,居城中最高處。在原上望長安城内了若指掌。據《長安志》記載:“在陝西長安南八裡,其地居京城最高處,漢唐時每當三月三日九月九日,京城士女鹹就此袚禊(音fúxì,求神拜佛)。
向晚:傍晚。
不适:不悅,不快。
古原:指樂遊原。
【詩句意思】
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大痛快,于是駕車登上樂遊原去看看夕陽,散散心。多麼美好的夕陽啊!隻有接近黃昏的時候才能看到。
【經典名句】
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
【賞析】
這是一首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詩。首二句寫驅車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後二句寫登上古原觸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種享受和滿足。“夕陽無限好,隻是近黃昏”二句,素來人們多解為“晚景雖好,可惜不能久留"。這種看法,雖有新意,卻不合詩人的身世,也不合詩人當時的情緒。周汝昌認為:
“隻是”在古代本來寫作“祗是”,意即“止是”“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玉谿生自己的詩中就有很好的例子,《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其意為:就是(正是)在那當時之下,已然是怅惘難名了。
詩人這次驅車登古原,不是為了去尋求感慨,而是為了排遣他此際“向晚意不适”的情懷。知次前提,則可知“夕陽”兩句乃是出遊而得到的滿足,至少是一種“慰藉”——這就和曆來的縱目感懷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說的是:你看,這無邊無際、燦爛輝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黃金世界的斜陽,才是真的偉大的美,而這種美,是以将近黃昏這一時刻尤為驚歎和陶醉!
“隻是”二句,正是詩人的一腔熱愛生活,執着人間,堅持理想而心光不滅的一種深情苦志。
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竟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注釋】
遊子:指離家在外或久居他鄉的人。
吟:古代詩歌的一種名稱,意思同“歌”、“曲”相近。
寸草:指小草,在詩中象征子女。
心:指草在生長中抽出的嫩莖。這裡語意雙關,既指草心也指遊子的心。
三春晖:指春天的陽光,象征母愛。
三春:即春天的三個月,包括孟春、仲春、季春(從每年的立春到立夏)。
【詩句意思】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晖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經典名句】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賞析】
偉大的母愛,如陽光一樣沐浴着兒女們成長。它無時不在,無處不有,給兒女們留下許多感受至深的印迹。對于孟郊這位長年離家在外,四處奔波的遊子來說,感受最深的莫過于母子離别的痛苦時刻。因而他在詩中選取臨行前母親為他縫補衣衫的場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通過“線”和“衣”,把母親對兒子難以割舍的愛緊密聯系在一起了。無論兒子遠行千萬裡,母親縫制的衣服總會穿在身上。也就是說,母親無時無地不在遮護着孩子的身,溫暖着孩子的心。“臨行密密縫,竟恐遲遲歸。”這兩句寫母親縫衣服時的情景:慈祥的母親手拿衣服,針針線線,細密縫補。惟恐兒子遲遲難歸,所以把衣服縫得結結實實的。但做母親的内心裡,又何嘗不盼望兒子早日平安回家呢?詩人就是通過母親所做與所想的矛盾,非常細緻地表現了慈母的一片深愛之情。最後兩句寫出了詩人的心聲:“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以春天的陽光哺育小草,生動地比喻母親對兒子的溫暖,抒說兒子報答不盡慈母哺育之恩。
夏日絕句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注釋】
1. 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 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殇》:“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 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經典名句】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詩句意思】
活着的當作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隻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賞析】
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愛國激情,溢于言表,在當時确有振聾發聩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隻顧自己逃命;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
劍客唐·賈島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嘗試。
今日把試君,誰為不平事?
【注釋】
霜刃:霜雪般鋒利的劍刃
【經典名句】
十年磨一劍,霜刃未嘗試。
【詩句意思】
用十年的功夫來磨勵這把寶劍,霜雪般鋒利的劍刃還沒試驗過。我今日把它亮出來擺在您面前,請告訴我誰遇到了不公平的事?
【賞析】
這首《劍客》卻率意造語,直吐胸臆,給人别具一格的感覺。詩題一作《述劍》。
詩人以劍客的口吻,着力刻畫“劍”和“劍客”的形象,托物言志,抒寫自己興利除弊的政治抱負。
這是一把什麼樣的劍呢?“十年磨一劍”,是劍客化了十年工夫精心磨制的。側寫一筆,已顯出此劍非同一般。
接着,正面一點:“霜刃未曾試。”寫出此劍刃白如霜,閃爍着寒光,是一把鋒利無比卻還沒有試過鋒芒的寶劍。說“未曾試”,便有躍躍欲試之意。
現在得遇知賢善任的“君”,便充滿自信地說:“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今天将這把利劍拿出來給你看看,告訴我,天下誰有冤屈不平的事?一種急欲施展才能,幹一番事業的壯志豪情,躍然紙上。
顯然,“劍客”是詩人自喻,而“劍”則比喻自己的才能。
詩人沒有描寫自己十年寒窗,刻苦讀書的生涯,也沒有表白自己出衆的才能和宏大的理想,而是通過巧妙的藝術構思,把自己的意想,含而不露地融入“劍”和“劍客”的形象裡。
這種寓政治抱負于鮮明形象之中的表現手法,确是很高明的。 全詩思想性與藝術性绾合得自然而巧妙。語言平易,詩思明快,顯示了賈島詩風的另外一種特色。
獨坐敬亭山唐·李白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隻有敬亭山。
【注釋】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縣北。原名昭停山。閑:安靜。
【詩句意】
成群的鳥兒高飛無蹤影,一片雲兒獨自飄去悠然。和我終日相對卻看不夠的,隻有閑靜的朋友敬亭山。
【經典名句】
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
【賞析】
李白在政壇上遭到打擊以後,第二次漫遊安徽宣城時所作。
前兩句寫眼前景,借“高飛”的“衆鳥”和“獨去”的“孤雲”,創造出一個孤寂清幽的意境,寄托了詩人超脫現實、追求心靈平靜的願望。
後兩句将山人格化,說隻有敬亭山才是自己真正的知己,詩人對現實社會中世态炎涼的厭惡之情,在這兩句看似平淡的詩句裡得到了含蓄的表達。
鳥鳴澗唐·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注釋】
鳥鳴澗:地名,在王維朋友的别墅附近。
澗:夾在兩山間的小溪。
閑:安靜、悠閑,含有人聲寂靜的意思。
空:空寂、空空蕩蕩。
月出:月亮出來。
時鳴:不時地啼叫。
【詩句意思】
在這個寂無人聲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輕輕飄落在地上。靜靜的夜晚,使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月亮升起,驚動了正在樹叢栖息的山鳥,它們清脆的叫聲在空曠的山澗中傳響。
【經典名句】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賞析】
王維在他的山水詩裡,喜歡創造靜谧的意境,該詩也是這樣。但詩中所寫的卻是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既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地顯示了春澗的幽靜。動的景物反而能取得靜的效果,這是因為事物矛盾着的雙方,總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動之所以能夠發生,或者能夠為人們所注意,正是以靜為前提的。“鳥鳴山更幽”,這裡面是包含着藝術辯證法的。
登幽州台歌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注釋】
幽州台:又稱燕台,史傳為燕昭王為招攬人才所築的黃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興縣。
悠悠:無窮無盡的意思。
怆然:悲痛傷感的樣子。
涕:眼淚。
【經典名句】
念天地之悠悠,獨怆然而涕下。
【詩句意思】
前不見聖賢之君,後不見賢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無限,不覺悲傷地流下眼淚。
【賞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營州,陳子昂奉命出征,帶兵的将領是個草包,接連打了幾次敗仗,陳子昂提了很多建議,也未被采納,眼看着報國的良策無法實現。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戰國時廣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憤之極,寫下了這首《登幽州台歌》。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中流下熱淚。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細細讀來,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而長短不齊的句法,抑揚變化的音節,更增添了藝術感染力。
回鄉偶書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鬓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注釋】
少小:少年時。
老大:年老了。
鄉音:口音。
不相識:不認識。
【經典名句】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詩句意思】
少年時離鄉,到老了才回家來; 口音沒改變,雙鬓卻已經斑白。
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 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裡來?
【賞析】
賀知章在天寶三載(744),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八十六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回鄉偶書》的“偶”字,不隻是說詩作得之偶然,還洩露了詩情來自生活、發于心底的這一層意思。
小池南宋·楊萬裡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注釋】
①小池:小池塘。
②泉眼:泉水的出口。
③惜:愛惜。
④細流:細小的流水。
⑤照水:映照在水中。晴柔:晴天的柔和風光。
【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詩句意思】
泉眼很愛惜地讓泉水悄然流出,映在水上的樹陰喜歡這晴天風光的柔和。鮮嫩的荷葉那尖尖的角剛露出水面,就已經有蜻蜓落在它的上頭。
【賞析】
這首詩描寫一個泉眼、一道細流、一池樹陰、幾支小小的荷葉、一隻小小的蜻蜓,構成一幅生動的小池風物圖,表現了大自然中萬物之間親密和諧的關系。
開頭“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兩句,把讀者帶入了一個小巧精緻、柔和宜人的境界之中,一道細流緩緩從泉眼中流出,沒有一點聲音;池畔的綠樹在斜陽的照射下,将樹陰投入水中,明暗斑駁,清晰可見。一個“惜”字,化無情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為愛惜涓滴,才讓它無聲地緩緩流淌;一個“愛”字,給綠樹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歡這晴柔的風光,才以水為鏡,展現自己的綽約風姿。
四兩句,詩人好像一位高明的攝影師,用快鏡拍攝了一個妙趣橫生的鏡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時序還未到盛夏,荷葉剛剛從水面露出一個尖尖角,一隻小小的蜻蜓立在它的上頭。一個“才露”,一個“早立”,前後照應,逼真地描繪出蜻蜓與荷葉相依相偎的情景。
楊萬裡寫詩主張師法自然,他對自然景物有濃厚的興趣,常用清新活潑的筆調,平易通俗的語言,描繪日常所見的平凡景物,尤其善于捕捉景物的特征及稍縱即逝的變化,形成情趣盎然的畫面,因而詩中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
蟬唐·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經典名句】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
【注釋】
垂綏:古人結在颔下的帽帶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須,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借:依靠、依賴。
【譯 文】
蟬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與那些在腐草爛泥中打滾的蟲類自然不同,因此它的聲音能夠流麗響亮。蟬兒栖身高處,聲音自然會傳得很遠,這并不是借助秋風的飛傳。
【簡析】:
古人以蟬居高飲露象征高潔,作者以比興和寄托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情操。本詩
首句“垂緌飲清露”表面上是寫蟬的形狀與食性,實際上是運用比興手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蟬的頭部有兩報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古人認為蟬栖身高樹,隻喝清潔的露水,固而用“飲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潔。其實蟬是靠吸食植物的液汁生活的,哪裡可能隻喝露水?
次句“流響出疏桐”寫蟬鳴聲。為什麼說連續不斷的蟬鳴聲是從枝葉稀疏的梧桐中傳出來的呢?這是因 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詩人以蟬自比,則其嗚聲也就不同凡響。“桐”前着一“疏”字, 既讓人感到“流響”的易于流傳,又與宋句“秋風”相應。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是從上兩句引發出來的議論。“居高”的
“高”有兩層含義:一是實指蟬所居的梧桐樹高,二是暗指“飲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 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醜惡,即使地位再高也不會受人尊重。隻有地位高而品格也
高,他發出的聲旨影響才大,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詩人把這一命意通過蟬的形象表達出 來了。
畫唐·王維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注釋】
①遠:遠處
②色:顔色
③ 驚:害怕
【譯文】
從遠處看山是有顔色的,從近處聽水卻沒有聲音。
即使春天過去了花依然開放,人來了拿鳥兒也不害怕。
【經典名句】
春去花還在,人來鳥不驚。
【賞析】
這是一首頗有意境的謎語詩,詩句是謎面,詩題是謎底。從詩文來看這幅畫作有山有水有花有鳥,非常寫意。了了幾筆,形容這幅畫作畫的惟妙惟肖,幾乎可以亂真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