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喪葬常識

古代喪葬常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13 05:08:16

在明代,官員、太監、僧人死後,朝廷予以旌表,甚至由朝廷出資,替他們營葬,這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制度。就是所謂的“賜葬”,也是為人臣者一生最高的榮譽。

古代喪葬常識(明代民間的喪葬習俗)1

僧人死後賜葬,始于正德年間。正德八年(1513年),大慈報恩寺灌頂大國師也舍窩死後,武宗命工部造塔葬之。當時工科給事中上奏反對,認為按照舊例,沒有為國師營葬之例,工部也據理力勸,但武宗不聽,而且親自下令,以使僧人賜葬成為一種制度。

既然是辦喪事無論官方還是民間,當然得以哀為主。依據傳統喪禮,人死後,喪家當有殓、殡、哭、吊、奠這幾項禮儀。在現在的很多農村裡,還有很多類似的風俗被保留了下來。

所謂殓,即盛殓死者,有“小殓”與“大殓”之别。小殓,在死的第二日舉行。大殓,則在小殓的後一天。殓當根據家财量力而行。

在明代民間,斂前有“浴屍”這一道程序。按照民間的一種說法,如果親子能飲下屍體的洗澡之水,那麼死者就無入地獄之苦。

殓有大、小之分,在一些士大夫家族,除了客死他鄉之外,一般不用殓,隻是讓死者手足伸舒,巾服端正,僅此而已。如果時值炎暑,大殓也不拘泥舊禮,一概變通而行。在嘉興、湖州一帶,凡是祖、父客死他鄉,棺柩一般不入室。據說“冷屍入後,人不利也。”

至于殡,多拘于繁缛之習,以奢侈為榮。如在杭州,有一位姓王的富室,替父親舉喪,喪儀繁盛,驚動了整個杭州城。

哭,原是孝子對死者表示哀思,應該是出自内心的真誠,所以明人有“天下哭死皆真”之說。然在嘉興、湖州,哭的時候全都失真,哀痛很少。究其原因,據說“牽扯生人事多”。換句話說,死者去矣,生者卻為争奪遺産而明争暗鬥,無心為死者緻哀,不過虛于應付而已。

古代喪葬常識(明代民間的喪葬習俗)2

吊禮在明代民間喪儀中也有變化。按照傳統的禮儀,吊是為了“生者”,而哀才是為了“死者”。在明代,已非沿習古禮,而是一概對死者行拜禮,生者在旁邊答謝。所行吊禮,全施四拜之禮,或者接連叩頭。

奠禮在明代大多過于奢侈。喪家一有喪事,就請客征禮,祭奠之物,有大盤、蜜樓、人物、閣樓、飛走、銘旌之類。更有甚者,喪家還實行“散孝帛孝布”的儀式,給他人送孝帛、孝布一類的“兇物”,讓别人替自己親人挂孝。

按照明代的制度,喪禮一般守孝27個月,算是“三年之期”。湖州人在終制之日,出外還是素青服,而居家則用素服。

古代喪葬常識(明代民間的喪葬習俗)3

有些号稱“心喪”的孝子,直至守制滿三年,才穿吉服。需要指出的是,明代的士大夫居喪期間,在接待客人之時,大多頭戴蘇巾,身穿深衣,顯然已是俗化的表現,在一些正統的士人看來,顯然也是非禮的行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