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知識

 > 文言文翻譯句子注意點

文言文翻譯句子注意點

知識 更新时间:2024-12-23 17:41:38

避免文言文句子翻譯的硬傷

理解和翻譯文中句子,就是根據語境讀懂、領會某一個句子的意思,能從語句内容、語意闡釋和語氣效果等方面把這個句子用現代漢語的形式表達出來。這是浙江高考文言文閱讀部分的必考點,它涉及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識等多方面的知識,考查的是考生的閱讀、理解等綜合能力,是文言文閱讀的重點和難點。

例 再讀高分方案1中的《上池州李使君書》(2017·浙江卷),完成下面的題目。

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8分)

(1)仆以為天資足下有異日名聲,迹業光于前後,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分)

譯文:

答案:我認為上天給予您有将來的名譽聲望,業績光耀于身前身後,(時機)恰好在現在,豈可不努力啊!(得分點:資,給予,供給;迹,事迹,功業;光,光耀;勉,努力。)

(2)仆觀其所解釋,明白完具,雖聖人複生,必挈置數子坐于遊、夏之位。(4分)

譯文:

答案:我看鄭玄等人的分析說明,清楚完備,即使聖人複活,也定會提攜他們,讓他們坐在子遊、子夏的位置上。(得分點:所解釋,分析說明;完具,完備;雖,表假設,即使;挈置,提攜安置。)

文言文句子的翻譯,可從以下方面突破。

一、回歸原文,結合語境推斷語意

“文言文翻譯”要求翻譯出的句子要契合語境,所以,翻譯時要回歸語境,既能保證語意吻合,又能提高準确率。比如《廉頗蔺相如列傳》中“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以勇氣聞于諸侯”句,就必須結合上文“廉頗為趙将,伐齊”才會明白,“大破之”是“(廉頗)大敗齊軍”,并且是“奪取了(齊國的)陽晉”。

閱讀下面文段,翻譯畫線句子。(4分)

昔者晁錯盡忠為漢,謀弱山東之諸侯。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錯為之說。天下悲錯之以忠而受禍,不知有以取之也。

(選自蘇轼《晁錯論》)

山東諸侯并起,以誅錯為名,而天子不之察,以錯為之說。

譯文:

解析:回歸語境,推知語義。“以錯為之說”是翻譯的難點,直譯不通順,結合上文“天子不之察”,下文“錯之以忠而受禍”才能推知:天子不能正确察知晁錯的忠心、諸侯的野心,做出了殺晁錯以平定戰亂的事情。所以“以錯為之說”要意譯,“錯”結合語境補充為“誅殺晁錯”。

答案:山東諸侯聯合起兵,借誅殺晁錯的名義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這一點,就殺了晁錯來向諸侯解釋。

參考譯文:從前晁錯竭盡忠心為漢朝出力,謀劃削弱山東諸侯的勢力。山東諸侯聯合起兵,借誅殺晁錯的名義反叛朝廷,但是皇帝不能明察這一點,就殺了晁錯來向諸侯解釋。天下的人都悲歎晁錯因為盡忠朝廷而遭殺身之禍,卻不知晁錯也有自取其禍的原因。

二、明确得分點,譯好關鍵詞

文言文翻譯和其他主觀題一樣,是按得分點賦分的。命題人設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為翻譯題,說明此句有較突出的文言現象,或考實詞、虛詞,或考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或考固定句式、特殊句式。所以抓住了命題點,也就抓住了翻譯的關鍵。

某些得分點能直譯的,就堅持直譯,以體現其語言特點。比如“臣活之”(《鴻門宴》)中“活”是使動用法,如果翻譯成“我救了他”雖然符合語境,但不如譯為“我使他活了下來”更能突出活用;再比如“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中為了突出狀語後置的特點就要翻譯成“有學問有修養的人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盡量不要譯為“每天檢查、省察自己”。

閱讀下面文段,翻譯畫線句子。(12分)

前所謂權門者,自歲時伏臘一刺①之外,即經年不往也。間道經其門,則亦掩耳閉目,躍馬疾走過之,若有所追逐者。斯則仆之托哉,以此常不見悅于長吏,仆則愈益不顧也。每大言曰:“人生有命,吾惟守分爾!”長者聞此,得無厭其為迂乎?

(選自《四庫全書·宗子相集》)

【注】①刺:名帖,即名片。

(1)間道經其門,則亦掩耳閉目,躍馬疾走過之。(4分)

譯文:

(2)斯則仆之褊哉,以此常不見悅于長吏。(4分)

譯文:

(3)長者聞此,得無厭其為迂乎?(4分)

譯文:

解析:(1)關鍵點:間,間或、偶爾;疾,快速地;走,跑;之,代詞,代“門”。(2)關鍵點:則,是;之,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哉,語氣詞;因此,因此;見……于,表被動。(3)關鍵點:長者,對老年人或有德行的人的尊稱;得無……乎,固定結構,該不會……吧;其,代詞,我;迂,迂腐,刻闆。

答案:(1)偶爾路過他家門口,我也是捂着耳朵閉着眼睛,策馬急跑過去。

(2)這就是我心胸狹窄的地方,因此常常不被長官喜歡。

(3)您老人家聽了我這樣的話,該不會讨厭我的刻闆迂腐吧?

參考譯文:前邊提到的那個權貴,(我)除了過年過節和伏日臘日投一張名片之外,便常年不去他家。偶爾路過他家門口,我也是捂着耳朵閉着眼睛,策馬急跑過去,就像後邊有什麼人追我似的。這就是我心胸狹窄的地方,因此常常不被長官喜歡,我卻越來越不顧這些。(我)還常常大言不慚地說:“人生有命,我隻是安守自己的本分罷了。”您老人家聽了我這樣的話,該不會讨厭我的刻闆迂腐吧?

三、謹記三原則,講究語通句順

在翻譯過程中要遵循以下三條原則:

1.直譯為主

翻譯講究忠實于原文,這既包括忠實于原文的詞義,也包括忠實于原文的句式,甚至忠實于原文的句間結構、感情語氣等等。

例如“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國也》)句中,既有重點實詞——謹(謹慎,這裡指認真從事)、庠序(學校)、教(教化)、申(反複陳述)、孝(孝敬父母)、悌(尊敬兄長)、義(道理)、負(背着東西)、戴(頂着東西),又有通假字——“頒”(同“斑”),還有狀語後置句——“申之以孝悌之義”“不負戴于道路”。翻譯時都需要一一對應,進行落實。譯為:認真地興辦學校教育,把孝敬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反複講給百姓聽,(那麼)頭發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着或頂着東西了。

2.尊重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文言文中某些單音節詞随着語言的演變有些消失了,有些語義發生了改變。有些句式也在曆史長河裡改變了表達習慣。在翻譯時要對上述改變做出妥善處理,對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的詞、句式都應進行相應調整,該換的換,該調的調。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句中“舟楫”如果直譯為“舟和槳”,就不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因為我們現在一般不單用“舟”這個詞,另外,從上文看,“舟”“楫”并不是都具備實義,此處為偏義複詞,隻取“舟”的意思,譯為“船”即可。“能”直譯為“能夠”,不通順,不如翻譯成相近的詞“擅長”。“絕”的常見義有“越過”,不合語境,靈活譯為“橫渡”就很合适。

3.注意句子語氣和句間關系

翻譯句子時不要忽視句中一些語氣助詞,據此揣摩句意

例如“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師說》)譯為“古代的聖人,他們超出一般人也很遠了”就有問題,因為句中“也”在上文沒有與之呼應的句子,所以它僅是句中表停頓的助詞,不譯。翻譯時還要準确判斷句間關系,尤其是沒有明顯标志的句子,如判斷出暗含的因果、假設、轉折等句間關系。比如“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燭之武退秦師》),前後兩個分句應為轉折關系,所以,譯為“(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這兩座城池,(然而)晉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就語句通順了。

閱讀下面的文段,翻譯畫線句子。(12分)

孺子姓徐名稚,孺子其字也,豫章南昌人。按圖記:“章水北徑南昌城,西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又北曆南塘,其東為東湖,湖南小洲上有孺子宅,号孺子台。……”予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處,結茅為堂,圖孺子像,祠以中牢①,率州之賓屬拜焉。漢至今且千歲,富貴堙滅者不可稱數。孺子不出闾巷,獨稱思至今。則世之欲以智力取勝者,非惑欤?孺子墓失其地,而台幸可考而知。祠之,所以示邦人以尚德,故并采其出處之意為記焉。

(選自曾鞏《徐孺子祠堂記》)

【注】①中牢:祭祀的豬羊。

(1)章水北徑南昌城,西曆白社,其西有孺子墓。(4分)

譯文:

(2)予為太守之明年,始即其處,結茅為堂,圖孺子像,祠以中牢,率州之賓屬拜焉。(4分)

譯文:

(3)孺子不出闾巷,獨稱思至今。則世之欲以智力取勝者,非惑欤?

(4分)

譯文:

解析:(1)關鍵點:北,名詞作狀語,向北;徑,經過;其,代詞,代“白社”。(2)關鍵點:之,的;明年,古今異義,第二年;始,才;圖,名詞活用為動詞,畫;祠,動詞,祭祀;焉,代詞,他。注意句間的承接關系。(3)關鍵點:闾巷,借代修辭,鄉裡;獨稱思至今,被動句,且與上句構成轉折關系;智力,古今異義,智慧力量;非惑欤,反問語氣。

答案:(1)章水向北經過南昌城,又向西流經白社,白社的西面有孺子墓。

(2)我當太守的第二年,才在那個地方用茅草建起一座祠堂,畫了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禮祭祀他,率領州裡的賓客拜祭他。

(3)孺子足不出鄉裡,卻獨獨被人們稱揚懷念到今天。這樣看來,世上想靠智慧力量取勝的人,難道不是很糊塗嗎?

參考譯文:孺子姓徐名稚,孺子是他的字,豫章郡南昌縣人。根據圖記:“章水向北經過南昌城,又向西流經白社,白社的西面有孺子墓;又向北經過南塘,它的東面是東湖,湖南面的小洲上有孺子的住宅,叫孺子台。……”我當太守的第二年,才在那個地方用茅草建起一座祠堂,畫了孺子的像,用中牢之禮祭祀他,率領州裡的賓客拜祭他。東漢到現在已經将近一千年了,生前富貴而死後默默無聞的人不計其數。孺子足不出鄉裡,卻獨獨被人們稱揚懷念到今天。這樣看來,世上想靠智慧力量取勝的人,難道不是很糊塗嗎?孺子的墓地已不可知,幸而孺子台還可以考證得知。祭祀他是為了教育鄉人崇尚道德,所以我總結了前人出仕和退隐的意義一并記在這裡。

四、修辭的翻譯

1.比喻的翻譯應盡量保留喻體

如果不能保留,隻譯出本體也可。比如“北築長城而守藩籬”(《過秦論》)可譯為“在北邊築起長城來把守邊疆”。

2.借代的翻譯,一般要把所借代的事物寫出來

如“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鴻門宴》),應譯為“沛公承受不住酒力,不能前來告辭”。

3.互文,翻譯時要把語義交叉的部分合而為一

比如“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阿房宮賦》),應譯為“燕國、趙國、韓國、魏國、齊國、楚國收藏的金玉珍寶等物”。

4.委婉的翻譯,應還原其本意

委婉是指古人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而是把話說得很含蓄,翻譯時應還原其本來的意思。比如“方與将軍會獵于吳”(《赤壁之戰》)就譯為“将與你在吳地決戰”。再如“山陵崩”指帝王去世,“填溝壑”指稱自己去世,等等。

5.用典,一般譯為這個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義

如“廉者不受嗟來之食”就應譯為“有氣節的人從來不接受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五、力避翻譯的硬傷

翻譯中最易失分的六大表現

1.專有名詞,強行翻譯

例:淮南王朝,殺辟陽侯,居處驕甚。盎(袁盎,人名)谏曰:“諸侯太驕必生患……”(《袁盎晁錯傳》)

[誤譯]淮南一帶稱王的諸侯入京朝拜的時候,(殺了辟陽侯,生活起居、處世表現非常驕橫。)

[評析]淮南王是固定的稱謂,應保留原文。

[正譯]淮南王入京朝拜的時候。

2.該譯不譯,文白混雜

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鄭渶)家者,遣人索之。汪家廳事中,列十大櫃,五貯經史,五貯兵器備不虞。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于禍,人以為至行所感雲。(《明史》)

[誤譯](使者來了,打開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置其一半不打開,(才免于禍患,)人們認為是“至行”感應的結果。

[評析]“置其一半不打開”,文白混雜,應用白話翻譯:“丢下另一半未打開”。“認為是‘至行’感應的結果”,“至行”何意呢?沒譯出。

[正譯]丢下另一半未打開。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3.脫離語境,孤立翻譯

例:希賢與嚴忠範等奉命使宋,請兵自衛。伯顔曰:“行人以言不以兵,兵多,徒為累使事。”(《元史·列傳十四》)

[誤譯]出行的人要靠語言能力而不靠兵器鋒利,兵器多了,隻能徒然使事情受到牽累。

[評析]“行人”不是指出行的人。因為前面說的是“奉命使宋”,故應譯為“出使的人”。“以言不以兵”,“兵”不是兵器,前面有“請兵自衛”,故“兵”應為:士兵或武士。

[正譯]出使的人要靠語言能力而不靠武士随從,随從武士多了,隻能徒然使出使的事受到牽累。

4.該補不補,語意錯誤

例:漢為人質厚少文,及得召見,遂見親信。建武二年,封漢為廣平侯。(《後漢書·吳漢傳》)

[誤譯]等到召見,就受親近信任。

[評析]“召見”是何人召見,“親信”是受何人親近信任,沒有補出,語意就會模糊。從後面“封漢為廣平侯”來看,是被皇帝召見。

[正譯]等到被(皇帝)召見,就受到(皇帝的)親近信任。

5.該調不調,不合規範

例: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誤譯]蚯蚓沒有爪牙的鋒利,筋骨的強健。

[評析]沒有将定語前置于“爪牙”“筋骨”之前,源于對句式的誤判。

[正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強健的筋骨。

6.要點遺漏,字未落實

例:休固争曰:“罪細且不容,巨猾乃置不問,陛下不出伯獻,臣不敢奉诏。”(《新唐書·韓休傳》)

[誤譯]罪輕的人不被寬容,罪重的人放過而不問,如果陛下不放逐伯獻,我就不能接受诏令。

[評析]“罪細且不容,巨猾乃置不問”,“且”是“尚且”之意,“乃”是“竟然”之意。在翻譯時,省去這兩個詞的翻譯,句子的語氣、情感就會受到影響,故要翻譯出來。

[正譯]罪輕的人尚且不被寬容,罪重的人竟然放過而不去問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獻,我不能接受诏令。

文言文翻譯句子注意點(避免文言文句子翻譯的硬傷)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知識资讯推荐

热门知識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