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孩子不能急于求成?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從古至今,每一位家長都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但是如何有助于孩子的成長,激勵孩子不斷進步?看看明朝首輔張居正是如何做到的,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對待孩子不能急于求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愛子之心,人皆有之,從古至今,每一位家長都一顆“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願,但是如何有助于孩子的成長,激勵孩子不斷進步?看看明朝首輔張居正是如何做到的。
1.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
張居正安徽鳳陽人,明朝首輔。六個兒子中的三子張懋修很不省事。張居正在他的《示季子懋修書》裡描述:“乃自癸酉科舉之後,忽染一種狂氣,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
張懋修自幼聰慧異常,老早就知道寫作的一些門徑,引來了一些人的啧啧稱奇。張居正呢?也曾暗自得意,認為三子張懋修是一匹千裡馬,将來肯定前程似錦,一片光明。
誰知兩次科考都不盡人意,自此張懋修陷入了痛苦的深淵。張居正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如何讓張懋修重振旗鼓,喚起科考的信心和勇氣呢?張居正就用自己親身經曆來教育和感化三子張懋修。
2.言傳身教,重在以理服人。
張居正在給張懋修《示季子懋修書》的信裡說:“乃其所造爾爾,是必志骛于高遠,而力疲于兼涉,所謂之楚而北行也!欲圖進取,豈不難哉!”
張居正認為,治學和做事情都得嚴格要求,一絲不苟,腳踏實地,量力而行,低調做學問和做人,而一味好高骛遠,做些不切合實際的事,學問肯定不可能有大的收穫,走彎路,摔跟頭是自然的。
原來張居正自幼就有“神童”“才子”等之譽。一次,爺爺張鎮跟張居正說話,當時聲音很大,驚得窗外樹上的蟬蟲唿地一聲飛跑了。
爺爺張鎮借題發揮,告誡張居正:“孩子,知了知了,做學問不可能一知就了。”張居正點點頭,就把爺爺張鎮的這一番話編成一副對聯,這對聯:“學問學問,必須既學又問;知了知了,不可一知就了。”
爺爺知道了,再一次告誡張居正,來了個上聯:“莫做燈籠千隻眼。”張居正靈機一動,吟出下聯:“要當蠟燭一條心。”對得工整,天衣無縫。
張居正自此開始沾沾自喜,驕傲起來,招來一些人圍攻,吃了不少苦頭。于是張居正認為三子張懋修科舉失利,對于打壓一下張懋修的傲氣或許還不算是壞事,因為此前的張懋修太順利了。而張居正就被一些有識之士打壓過。
據說張居正十三歲的時候,從荊州到武昌參加舉人考試。張居正考中了,但是沒有被錄取。刑部尚書顧璘對監試的馮禦史說:“張居正是一個大才,早些發達,原沒有什麼不可,不過最好還是讓他遲幾年,等到才具老練了,将來的發展更是沒有限量。”等到嘉靖十九年,張居正十六歲了,再次參加鄉試,考中了,他才被錄取為舉人。
3.切不可急于求成,坦然接受孩子的現狀
後來,顧璘對張居正說:“古人都說大器晚成,那是中材說法罷了。當然,你不是一個中材。上次我對馮禦史的囑咐,竟耽誤了你三年,這是我的錯。但是我希望你要有遠大的抱負,要做伊尹、做顔淵,不要隻做一個年少成名的秀才。
”張居正又以自己這段親身經曆來教育三子張懋修。譬如丙子年春天,張懋修的幾個兄長都執意要張懋修參加科舉,張居正曾堅決反對,但張居正架不住人們勸說,到最後隻好同意張懋修參加科舉。張懋修科舉失利既在意料之内,又在意料之外。
4.适當的讓孩子承受壓力
張居正對當時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的張懋修說:“固望汝等繼志繩武,益加光大,與伊巫之俦,并垂史冊耳!”愛情常遇暴風雨,人生難免不如意。一帆風順的人生實在少之又少,張居正希望張懋修能像他那樣以伊尹、巫鹹為榜樣,将其精神道德發揚光大。而自我誇耀,出人頭地等這些短視行為實在不是他本人意願,因科場失利一蹶不振更不是張居正所希望的。
張居正現身教育果然奏效,張懋修開始把父親作為一面鏡子,很快擺脫了困境,萬曆八年,也就是1580年,中了頭名狀元。
文字來源:大公網
(蘭花教育lanhuajiaoyu21)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